石峰
【摘要】系统论指导下的思政课改革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程改革。它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改革方式,是综合考虑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及作用的改革,思政课改革不是形式上增开课程或增设活动的改革,而是把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嵌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实现全过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新局面。系统论指导下的思政课改革涉及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完善课程考评体系,使思政课特色更鲜明、效果更突出。
【关键词】系统论 思政课 改革
2016年12月7日到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背景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他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为思政课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待。准确把握思政课程的教学特点、不断创新课程改革方式,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与期待,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思政课程改革必须以系统论的视角来分析,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系统论视域下的思政课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模式、结构和规律的一门现代科学。虽然,系统论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一门科学,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人L.V贝特朗菲于1932年创立的,其著作《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被学界公认为是系统论学科的代表作。系统的整体观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一个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组成并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系统应该由以下四方面内容构成:第一,构成一个完成的系统需要至少两个以上的要素;第二,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关联形成一定的结构;第三,在不同的结构中,系统会显现出不同的功能;第四,系统与外部环境会发展不间断的相互作用。可以说,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不是各部分简单的线性关系,其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要素单独状态下的性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是对系统论这个功能的最好阐释;同时,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有各自的位置与各自的不同功能。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素只有在系统之中才具有其功能,离开系统的要素必将失去要素功能。钱学森为我国系统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看待系统论,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而且,他提出了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方法就是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系统,剖析该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通过研究系统整体、内部要素及外部环境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从而实现系统功能的优化。系统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规律与特点实现控制、管理、改造甚至创造一个系统,达到这个系统的存在与发展满足与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系统论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和方法,为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系统观的思维方法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包括思政课改革领域。以系统论推进思政课改革就是将思政课视为一个系统,包括思政课的理念、主体、内容、环境、载体、方法和机制等系统要素,思政课的内涵、特征、原则和评价标准等问题,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特质,探索思政课的规律,用理论指导实践,提升改革实效。解决以往思政课改革的系统系不强、针对性弱、改革效果不到位等诸多不足。
二、系统论视角下的思政课改革
思政课改革是为提升思想理论课效果,实现全课程育人理念而提出的思想政治课系统改革。以系统论为指导的思政课的改革有别与以往的思政课改革。以前的思政课改革都是思政课的具体课程改革。无论从理念、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都是就思政课改革而谈改革,因此,具体的课程改革并没能彻底解决思政课的“孤岛”问题,收效甚微。相对而言,以系统论指导下的思政课改革是一项系统的课程改革。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用系统论的观点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单纯的思政课改革没有考虑众多要素的相关性,独立地考虑思政课的组织与教学,存在明显的缺陷;而系统论指导下的思政课改革,是综合考虑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及作用的改革,思政课改革不是形式上增开课程或增设活动的改革,而是把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嵌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实现全过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新局面,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实处。
三、目前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困境
自“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进行了全面改革,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认识不足导致思政课的实效性仍然不高。
(一)沒能抓住“90”后大学生的特点
在校的大学生已经是“90”后的时代,他们身上出现的新特点。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没能掌握“90”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就不可能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90”后大学生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一代。他们思想上出现的新特点是关注在实现物质利益和思想理论层面的结合上说明问题。他们普遍具有逆反心理,不接受批评或无视正当物质利益的理论说教,注重思想方式的多样性和及时性;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接受单纯的极端主义倾向,具有独立的判断、思考能力。新时代的“90”后大学生充分展现了怀疑精神、批判精神,与此同时,他们身上出现明显的淡化的历史视野、缺乏纵向与横向结合比较的能力,也不擅长微观体验与宏观把握结合的判断。这些都需要通过思政课引导、教授给他们。
(二)教学内容的滞后性
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发展不同步,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生活现实脱离。这也是导致思政课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没有有的放矢,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脱离,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没能找到与提高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因此,这样当然不可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不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究其原因在于:其一,以往进行的教学改革,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既与时代发展形式及要求没能完全符合,又没能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根本上就是没能解决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与需求”两者之间的关系。其二,不能完全解答社会变革中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因此,没能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理论说服力不足。其三,课程体系的设置还不是特别完善。从教学内容上来讲,教材内容与高中阶段的教材内容多有重复;从课程体系看来,规划的不合理性和逻辑的衔接性差都是导致大学生没有兴趣,并丧失学习兴趣的因素。
(三)教学方式的单一性
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单一性直接阻碍了教学教法的发挥。教学方式的单一性着重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首先,课堂上的“一言堂”情况依然严重。这种“一言堂”主要采用的是主讲教师说教的教学方式,很慢真正深入学生内心。思政课主要教授的是思想、品德、意志、精神方面的内容,这些知识与具体的专业知识有明显区别。因此,需要教师徐徐善诱,以让学生思想认同,心理转变,行为变化为主。其二,实践教学方式只是流于形式。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本质上仍属于课堂教学,属于流于形式的实践课堂。实践教学也就是偶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参观活动。大部分的实践教学既没有详尽、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计划措施,也没有成体系的制度体系,仅以少数教师的创新性教学予以存在。
(四)考核方式缺乏历时性
经过“05”方案改革后,高校思政课的考核重心没有明显改变,仍然注重短期教学结果和理论知识的考核,轻视长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考核。主要因为:在思政课的考核体系中,过于重视即时性考核,忽略了历时性影响。由于思政课每门课开设的目的与意义都不尽相同,对大使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有长期与短期的不同。具体而言,思政课的长期目标是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实现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短期目标是通过完整的思政课学习,使大学生理解、认同、掌握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依然推行的卷面考核方式,还是重书面考试,忽视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大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认同程度。这样只是针对学生记忆力的考察,忽视了思维、认同和能力方面的考察。
四、系统论指导下思政课改革的比较优势
以系统论理念推进思政课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考虑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努力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比较而言,运用系统论方法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有着诸多超越单纯思政课改革的比较优势。
(一)系统论指导下的思政课改革涉及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内容
宏观方面:系统论推进下的思政课改革力图构建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问题的相关理论系统。一是思政课的学习理念、主体、内容、环境、载体、方法和机制等系统理论要素构成的系统。二是思政课的内涵、特征、原则和评价标准等问题构成的系统,把握思政课的内在特质,探索思政课的规律要用理论指导思政课实践,才能使思政课深入持久,增强效果。微观方面:系统论推进下的思政课改革要综合考虑包括思政课的内容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和学生考评等系统要素。内容设计方面,根据思政课的特点、性质,精心设计,优化整体教学内容,形成规范、科学、丰富、系统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注重思政课的共性,同时更要看到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的特殊性,突出针对性。课堂教学方面,主要研究思政课具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发挥其作用。思政课应该事先具体方式的多样化,每种方式把握自身规律,积极探索和把握不同教学方面的特殊规律性和实施中的特殊问题。同时,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教学科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二)系统论指导下的思政课考评体系
思政课的考核考核办法和考评标准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具体用什么方法考评,应该从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角度出发,而且以能考评出大学生的思想进步和能力提高、掌握理论为主要标志。坚持从系统论的角度整体考虑,并不断完善,形成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适应于思政课教学特点的考评体系。改变以往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评价机制。
(三)系统论指导下的思政课特色更鲜明
第一,坚持系统性。用系统的观点指导思政课改革,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思政课系统中各要素的作用,使思政课效果整体提升,解决当前思政课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思政课不局限于定位的教学方法,而是从系统中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观的层面,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上进行研究,使思政课体系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二是要强调针对性。思政课的授课对象来自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背景知识不同。因此,根据学生专业和每门思政课特点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活动。三是实现效果的综合性。不仅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而且要追求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通过思政课的学习,让大学生从了解到认同,再到運用所学理论,树立起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四)系统论指导下的思政课改革效果更突出
系统论指导下的思政课改革与以往的思政课改革相比较,在效果上实现“一个突破”,达到“三个效果”:实现“一个突破”是指实现系统指导下的思政课从单一走向了系统。既要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走向用系统论的观点,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整体包括思政课的理论指导、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科学合理的成绩考评机制的建构等方面综合开展教学改革,进而达到从根本上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目的。达到“三个效果”主要从优化课堂效果、提升学生思想素养和提高教师能力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效果就是将枯燥的理论学习,转变为形式多样的探索式学习,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最终实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功效。增强大学生思政素养就促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提升教师能力就是提高教师教育课堂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快速获取信心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剑.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2/29/c_1113818177.htm,2017-11-20.
[2]王柳生,王柳华,钟明.浅析个性化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2(6):6-7.
[3]黄显涵,李子建.建构有效教学的策略:反馈理论[J].教育发展研究,201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