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三 曾寿金 黄卫东 叶建华
摘要:通过学习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和台湾云林科技大学等科技大学的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确立专业实践教育主线,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实施专业实践教学规范化工作。采取联合行业企业,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条件、共建实践师资队伍、联合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等措施,可有效解决目前实践教学形式化问题。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机械专业;实践体系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4.03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4-0115-04
德国的高等教育模式被世界公认为最成功的案例之一。目前,德国约有2/3的工程师、1/2的企业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毕业于应用技术大学,而且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高于其他受教育人群。实施这种独特的“双元制”教育培养机制,开展校企合作的教学活动,共同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充分体现了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传统与特色。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简称应用技术大学)等单位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各成员定位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和行业,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支撑。
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尚未真正成立,在如何有效地加强与行业、企业界的联系,特别是在共同培养行业、企业应用型人才,如何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对德国模式的研究上,应用技术型大学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体系的构建事关应用技术大学改革的成败。根据学校建设国内一流、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将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福建省制造业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对此,今年我校组织专业负责人到台湾进行为期十天的培训,本文在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体系方面对云林科技大学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调研学习。结合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提出面向行业、依托行业实施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
一、以“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为指导思想。确立专业实践教育主线
突出重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包含科学实验基本训练、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程专项能力训练、工程综合能力训练和学科创新竞赛五个教学模块。对于专业骨干课程,采用课程实验、课程实训、课程设计三结合的实践强化;对于专业基本知识应用能力,形成专业基本实践与技能操作、专业技术应用与专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专业前沿技术应用能力,依据本专业突出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需求,形成包括毕业设计在内的综合实践、第二课堂学科创新竞赛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及时吸收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实施专业实践教学规范化工作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是构建工程教育的質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同时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工程教育认证依据专业认证标准,通过一套规范的评估机制,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
结合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修订了机械专业2014版培养计划,相应依据认证标准从实践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实施规范化工作。制定针对各实践环节的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并通过学期工作总结方式对专业建设进行检查。暑假期间还组织全院教师按专业认证的要求实行课程资料的收集。实践方面的主要工作包括:
(一)从专业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多个维度,严格对照并遵循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专业规范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一步细化实践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和教学大纲,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的培养,深入开展高校工程教育与产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等改革措施。
(二)依据认证标准,重点在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过工程设计和研究背景的教师两类队伍上扩大数量;通过教师培养计划,保证获得中、高级工程技术职称或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占一定比例。
(三)通过专业课程、暑期短学期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课内外教学环节以及学科竞赛、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等创新实践项目,实现学生在工程实践创新训练活动中的全员参与,工程师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
三、引入行业知识资源,开发企业实践课程
在课程的拓展资源方面,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将企业生产一线设计、工艺等资源,按课程知识模块改造成为能力模块网络课程、教学课件、素材资源库、演示/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等,直接通过网络课程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目前,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学生累计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模块和实践环节,通过团队的合作、协助,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根据机械专业培养的学校标准和培养目标,本专业开发有“企业文化与安全培训”“生产过程顶岗实习”“产品设计与识图能力实践”“生产组织与工艺设计能力实践”“机电控制与品质管理能力实践”“毕业设计”等企业课程。后期还考虑将云林科技大学的实务专题来替代毕业设计的改革。
四、联合行业骨干企业,实施校内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实践平台是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是应用型工程人才的特色所在,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的比重。
作为传统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长期以来特别注重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大平台建设。2002年以来,本专业结合应用型本科培养需要,在原有高职教育基础上,将实践平台由支撑专业技能培养向支撑工程素质培养方向转变。自2006年以来,在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中,更注重发挥行业和企业作用,进行了系列校企合作实施实践教育基础建设机制探索,已取得了良好效果,获得省级实践示范中心、国家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等支持。其中主要工作包括: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一方面,在校内多方面筹集资金,完善和新增校内实训室、实训场,以满足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要求;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形成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职业教育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完善和健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与竞争力强的现代大型企业(如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龙工集团等)紧密合作,建立长期的、稳定的产学有机结合的教学平台,共建和遴选具有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积极探索和完善多样化合作、交流和运行机制,使每个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按培养方案完成企业工程实践的教学任务。
五、以行业高技术人才为标准。实施“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技术大学“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及可持续发展。教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坚强后盾,是专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培养能把成熟的理论和技术(规律、原则、方法、技巧)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它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能力的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设一支教育教学能力强,工程素质高、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队伍。
自2002年本科办学以来,在传承了我校“重青年教师、重工程实践”的队伍建设理念基础上,针对应用型本科层次办学,本专业提出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目标,即建设一支“教育教学及实践能力强,既具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又具有科技创新、开展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师资队伍”。在建设措施方面,制定专业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要素标准,其中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要素标准制定,以一线机械工程师所应有的工程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为基准,结合高校教师学术研究水平要求标准,以上述标准为指导开展师资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经多年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开展工作包括:
(一)按课程群组建教学团队,老中青结合促教育教学能力整体提升
建立了课程群为纽带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老中青结合。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对每位新进教师,在团队内选配一名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为期两年的完整指导。新进教师在第一学期跟随导师全程听课、协助批改作业、自己试做课程实验并协助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实验、进行个别章节的试讲;第二学期开始上课,并试做课程设计和协助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第三学期进工厂实践或进实训车间实践,并跟随导师参与学生生产实习指导;第四学期进入科研团队,进行项目申报、研究等科研能力培训。此外,还推进中青年骨干教师进修计划等项目,严格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制度,切实加强中青年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
(二)以实践教育基地为主体,借助具体教学活动促实践能力整体提升
在青年教师的两年培养期内,实践能力培养是通过校内实验室工作、校外实践基地的跟班实习等具体教学活动参与实现的。同时,组织技术服务能力强的教师,在校外工程教育基地建立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依托中心实施教师轮训工作,通过实际项目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實现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组建全员参与的科研团队,借助重大项目促科研能力整体提升
要求新进教师参加相应的科研团队,支持教师参加新产品研发等企业横向项目,并通过设立一批实践教学条件改造项目,借助项目提高和保持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利用省、市相关政策设定企业专家工作站,支持教师进入企业专家工作站工作;鼓励参加工程师、经济师、评估师等职业培训。
(四)利用实践教育基地,聘请企业导师
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要求,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采取聘请、培养等手段,通过校际、校企间的深度合作,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强、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以提高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工程教育能力。具体措施:一是对没有工程经历的青年教师,派遣其到企业去参加工程实践;二是在企业学习阶段,采取聘请合适的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等方式。
六、企业实践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在企业学习阶段,将构建以学校为核心、行业企业充分参与、校企合作机制灵活的校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体措施有:
(一)建立由学院工作小组成员和企业人事管理部门及其相关人员组成的校企合作工作组,负责协调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组织管理、教学安排等工作。
(二)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院系要与企业共同制定一整套能满足校企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科学的、高质量的规章制度:《企业兼职教师遴选办法》《学生企业学习管理办法》《学生企业学习阶段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学生企业学习课程考核方法》《学生企业学习安全责任制度》等,形成校企共育人才、共享资源的良好局面。
(三)建立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在企业学习阶段,聘请合适的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在企业阶段的学习,同时考核学生在企业各阶段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同时选派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企业学习阶段的指导,要求指导教师每周必须与学生联系一次,每两周需有一次到企业现场了解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情况。
(四)建立规范的企业学习过程管理办法,包括学生学习任务书(指导书)、工作日记、周记和企业课程学习总结以及教师指导手册等内容。
结语
本实践体系突出时代性和应用性,体现应用技术大学的特点,奠定了我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同时,也为可能设立的应用技术大学的机械类专业提供了借鉴,并为其他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目前,该体系已全面开始实施试验,使得专业建设工作更为规范有序,师资队伍培养人才能力明显提高,实践教学条件明显改善,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为专业将参加的工程教育认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此,通过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构建实践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通过引进行业工程教育认证、整合行业软硬资源等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人才培养体系与办学定位不相一致和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要求的问题。
[责任编辑:刘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