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清采妥湘灵

2018-06-04 16:43周伟
小品文选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校徽木刻画像

周伟

喜欢鲁迅先生的一句诗:“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

是啊,先生把自己刚刚从清水之中采摘出来的那朵荷花,献给清高的湘水之神;让那片无数兰花的芳香,安慰自己孤独的心灵。

喜欢先生那颗高贵的灵魂,也喜欢先生的美的世界。

鲁迅先生从小就读《二十四孝图》,里面的图画让先生感到新奇,里面的故事和精义先生也有所感触。先生的“孝”从那时就种下了根。先生对母亲的孝,是一贯的、永远的,也是自然的、亲切的。每天餐后,鲁迅先生都要去母亲的房里小坐一会儿,问候母亲,同母亲聊天,谈生活,谈文学,也谈时局。

鲁迅的母亲,是一个了不得的女人,尽管从小没有读私塾,后来却能自修到读书看报,且养成习惯和爱好。据说,鲁迅的母亲看书很多也很快,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说:“老大(指鲁迅),我没有书看哉!”鲁迅就四处去找,送到母亲的房里。母亲最喜欢看小说,读旧小说,也读新小说,读得有滋有味。据说她最爱读的新小说是张恨水的小说,对儿子的小说是不太喜欢的。

先生的母亲慈祥、乐观、开明和坚强,待人和蔼、宽仁而富于同情心。母亲在先生的心目中,是敬爱的母亲,伟大的母亲!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极听母亲的话,也极其孝顺母亲。就算再不愿意娶朱安,鲁迅先生也只能说:“朱安是母亲给我的礼物。”鲁迅先生不和朱安离婚,应该也是不想违逆自己的母亲。这是先生的孝顺和可爱之处,也是先生的真诚之处。

在北京鲁迅故居、上海鲁迅故居、南京鲁迅故居、广州鲁迅故居、厦门鲁迅故居、绍兴鲁迅故居等地,我都看到鲁迅先生的书房里无一例外地有一把藤椅。

北京的故居里,时间远去,藤椅依旧,久久注视先生坐过的藤椅,分明闻到久久没有散去的淡淡的书香的味道,那是令人安静的恬淡的味道。午后的阳光中,这种沉静给人一种无限的享受和惬意,让我久久地沉湎其中。

在鲁迅博物馆,我得知先生十分迷恋古代画像拓片,20多年里收藏汉画像拓片600多幅,还收集了大量秦以后的金石碑帖。这些画像拓片栩栩如生,还原出古人生活的场景,是一惊心动魄、慑人心魂的美,可静观,可沉思,更可以追索和飞翔。汉唐陶俑是先生的至爱,那样栩栩如生,趣味盎然,难怪先生爱不释手,真情相对。在这样的美好面前,我想鲁迅先生可以忘掉许多痛苦和悲伤,与古人相惜相通,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传奇和美好。

先生收藏绘画也饶有兴致,尤其是版画,最推崇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他编选了《凱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苏联版画集》、木刻连环画《一个人的受难》等,自费出版了中外木刻作品集《木刻纪程》和《引玉集》等。每本画集出版,鲁迅先生都要亲自作序,倾情推介。萧红是先生的学生和知己,她回忆说:“在病中,鲁迅先生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地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不断地看着。这是苏联木刻家毕珂夫的《波斯诗人哈斐诗集》的首页,画着一个穿着大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上,还有小小红玫瑰花的花朵。”

这让我不禁想起陆游的诗句: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鲁迅是理解陆游的,萧红更是读懂先生的!

鲁迅被称为民族魂,正是因为他戳中了我们发浓的伤口。先生的著作,是我们时代的良药。我读先生的作品,常读常新,更感觉到先生的伟大与自己的渺小。

先生的作品使人着魔。其实,先生自行设计的书籍装帧,也相当受人喜爱。他的书都很素朴,一律的“素封面”,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外,不着一墨,“于无声处听惊雷”;他的书的封面很古雅,用汉代石刻图案作封面装饰,甚至用线装古籍形式包装外国画集……这些,都令人着迷。

在鲁迅博物馆,我看到鲁迅先生的名片和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感慨万端。先生的名片,淡黄色,端正地印着仿宋竖排繁体字“周树人”“鲁迅”。简朴到令我们肃然起敬!北京大学校徽是鲁迅先生应蔡元培之邀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北大”两个篆字按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不言而喻,校徽突出的理念在于“以人为本”,象征着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先生眼光独到,用意深远,展示出简朴的美的力量。

先生的美,我不能穷尽。先生的大美,更为世人永久铭记。日本画家堀尾纯一曾给先生画了一张漫画像,画像背面画家的题词是:“以非凡的志气、伟大的心地,贯穿了一代的人物。”先生的伟大,自是举世公认。

但先生的平常之美,更令我心动。先生的平常之美,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无处不在,那样的令人安静和纯净!

选自《湖南日报》

猜你喜欢
校徽木刻画像
我的心爱之物
桌上盆景(外一幅)
家国情?家国梦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为革命而“新兴”
画像
画像
莫尼卡的画像
画像背后藏着活人
火了高校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