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南希·里切参加1966年法国网球公开赛
夸特罗奇,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还有诗人和旅行家的角色在身。1968年5月,他投身巴黎,成为了著名的“五月风暴”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夸特罗奇的传世之作——《法国1968:终结的开始》被誉为“这一事件的最佳现场报道”,据说,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发生什么事了?》是作者本人在巴黎烽火遍地的街头堡垒里写就的,作者可以闻到硝烟味道。
1968年,社会运动全球兴起,法国跃升为反抗运动的中心。从那年的三月份开始,由学生运动逐渐演变为自发的社会运动。5月13日,示威行动达至高潮,号称有百万人走上巴黎街头,他们不顾戴高乐总统此前做出的种种让步,打出“十年,够了!”的标语,催促戴高乐下台。这次被认定为“二战”后法国最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在警方眼中并没有百万之众,官方记录的数字不过20万人。这都不是历史终将铭记的,如今人们更愿意谈论的是,“风暴”中虽然秩序大乱,但无一人丧生,理应感念当时警方的克制。
恰好,五十年后,又逢五月,法网开拍。打开历史的册页,人们惊异发现,当年“风暴”中,法网虽然战栗不止,但千难万险里,爱网球的人们让比赛度过了最为特殊的一个年份。说来也很巧,那一年,法网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赛,组织者不必再为了邀约高水平职业选手,而不得不在桌子下面给球员塞上厚厚的红包。虽然赛事大门洞开,但是“五月风暴”让法国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之中,本来就爱罢工的法国人更是一副“造反有理”的气概。
在“风暴”中拿下女单冠军的美国选手南希如今已是75岁,回想当年,她第一个印象便是,“法国是个彻底关门的国家了。”航空公司罢工,根本飞不到巴黎,电话也打不出法国,机场里,行李堆上了天。法国网球协会虽然给球员们备了专车,但还是提醒各位参赛者,最好住在赛场周边,因为有车没油,最好走着。
5月22日,那一年法网开赛前四天,法国网球协会曾经几近崩溃,担心球员们抵达巴黎万水千山,担忧球迷们意兴阑珊,因此想取消赛事算了。谁也没有想到,法国人民“风暴”里天天闹革命的毕竟还是少数嘛,不用开工了,那就看球吧,现场观众总数居然是平常年份的三倍之多。身在看台之上,法国人也不忘把握革命脉搏,据《队报》记载,有场比赛,全场闹闹哄哄,主裁判发觉不少人在用收音机收听戴高乐的讲话,只得通过大喇叭高喊,“请关收音机!”就像现在得喊“关手机”一样。
对于执着参赛的球员们,第一个考验依然是如何抵达巴黎。南希和她的美国队友们飞到布鲁塞尔,然后坐长途车算是杀进了巴黎。千辛万苦到了赛场,南希的第一句话居然是,“我们怎么离开这里啊?”南希的哥哥选择飞到卢森堡,打了辆出租车,一路奔袭巴黎,到了城边,又借到自行车,总算没有错过比赛。还有更夸张的,南非选手阿贝降落在日内瓦,果断买了一辆车,车上装满了油桶,如此的成本只为一个宝贵的参赛机会。并非每个人都如此执着,近40名选手还是无缘来到“风暴”中心,这使得最初两轮的比赛安排狼狈不堪,南斯拉夫人泽杰克居然一场比赛没打就跻身了第三轮。
到了六月初,巴黎秩序恢复,报纸印刷也终于在那一年法网结束后的第二天恢复了,比赛的冠军归属有了印刷感的记忆。南希也终于打通了国际长途,给远在达拉斯的父母报告了夺冠的喜讯。那一年之后,南希在内的9位美国最出色的女子網球选手签下了职业合同,她们终于可以完全依靠打网球过上很好的日子。当人们告诉南希今年法网女单冠军可以赢得260万美元奖金时,南希笑了,“这就是我们当年签下职业合同的目的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