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油矿勘探历史及对当代石油工业的启示

2018-06-04 11:50李德生口述龚剑明整理
中国石油勘探 2018年3期
关键词:油井油田石油

李德生口述 龚剑明整理

(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

1 延长油矿早期勘探历史

1.1 清政府尝试开采石油

陕北自古以来,沿延河一带,油田甚多,石油产自上三叠统延长组致密砂岩中。公元1080年,北宋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就开始在延长、延川一带钻凿一些石油浅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这段文字真实记载了北宋时期就开始利用石油制作石墨的过程。

1905年3月,清政府外务部批准陕西省自办延长油矿,并指定候补知县洪寅为“总办”。洪寅取油样送到汉口化验,证明油质“胜于东洋,能敌美产”,于是,聘请日本技师阿部正治郎到陕北勘察石油资源。同年10月,陕西巡抚曹鸿勋会同陕甘总督升允向清政府上书《试办延长石油筹修车路以兴利源而资转运》的奏折,11月8日,光绪皇帝朱批:“商部知道。钦此。”至此,中国陆上第一个石油厂——延长石油厂正式成立。为保证从日本采购的钻机和炼油设备能顺利到达延长,数万民众历经千难万险,费时一年,于1906年底,终于修通了金锁关至延长县共258.5km的马车道[1-3]。延长油矿的建立,是清末民族工业依靠本地资源,借助外国先进工业技术自主办厂的一次有益尝试。

1907年4月,清政府雇用日本技师佐藤弥市郎在延长县西门外勘定井位并安装橹台机器,在主要油苗附近用顿钻机开钻延1井,6月5日开钻,9月6日钻至井深68.89m处见旺油,开采出上三叠统延长组油层,初期日产原油150~200kg,9月10日钻到81m处完井,日产原油1~1.5t,延长石油官厂正式成立[4-6]。10年后日产油量逐渐减少,直到1934年油井遂告涸竭。总共产油时间为28年,累计产油2550t。延1井的出油,结束了中国大陆不产石油的历史,当时用小炼油釜提炼,产灯油和蜡烛产品,享誉陕西全省。1985年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为延1井题名“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并立碑纪念,1996年延1井被列入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推翻“中国贫油论”

1914年至1916年期间,袁世凯北洋政府将所有地方油矿都收归国有,并设立了“筹办全国煤油矿事宜处”,将陕北石油开采权租让给美国美孚公司(Mobil Co.),并签订《中美合办油矿条约》,美孚公司在延长县设立“中美油矿事务所”,联合开办延长油矿。美孚公司派出马栋臣(F.G.Clapp)、王国栋(M.L.Fuller)等6名地质工作人员和5名测量技师,中国方面也派了9名技术人员,双方人员分成两队从北京经山西进入陕西,在陕北境内10×104km2地区开展地质普查,在延长、延安、永坪、甘泉、宜君等地进行细测地形,并绘制100km2以上1∶12000的构造图,共钻井7口,投资白银800余万两[7-8]。

美国地质家回国后撰文称:“我们发现了63个油苗,钻了7口探井,井深自610m至844.3m。没有一口井的产量可认为具有工业价值,勘探中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地表砂岩的巨大厚度,1000m以上的白砂层造成石油散失,不能聚集成藏。若有页岩为覆盖层,含油远景会好一些。”“陕西盆地已具有小规模石油生产,但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石油开发工作。”1926年,在《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会志》第十卷中题为《中国东北部的含油远景》文章阐述了上述判断的原因:“在两个国家中都发现了古生代的石灰岩,但中国比美国的石灰岩变质程度高,美国的厚层页岩富含有机质,形成了大量的石油;而中国东北部该层缺失,而石炭—二叠纪地层的厚度小,很少超过160m,所以中国东北部没有厚的生油层,它不可能像美国东部和中陆区的油田那样产生大量的石油。”所以,“从整体来看,石炭纪以后的地层,主要是陆相成因,绝大部分地层缺少能够生成大量石油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适当的盖层很少,因为以砂岩为主的地层,易于造成石油的散失而不利于石油的富集。在中国东北部的主要盆地中,也没有像美国东部和中陆区等主要产油区大量存在的一些明显背斜、穹隆和阶地。”1920年,美国地质调查所将中国石油储量估计为19100×104t,仅为美国储量的2%。美孚公司散布的“中国贫油论”阴影曾长期笼罩着中国石油界。

虽然美孚公司对中国的石油储量做出了悲观的判断,但中国人自己并没有放弃,延长石油厂的职工在缺资金和设备的条件下,每年钻探一两口油井,维持年产石油100~200t的产量,以解决当地军民的需求。1923—1933年期间,根据当时农商部所属地质调查所安排,王竹泉、潘钟祥、谢家荣、杨公兆和胡伯素等人先后5次赴陕北进行石油地质调查。王竹泉等人根据调查中新发现的化石,改正了美国地质技师马栋臣、王国栋在陕北石油地质调查中的错误:①原定为石炭系的陕西系,由植物化石证明其为侏罗系;②原定为二叠系的安定石灰岩,因发现有鱼化石,而知其为侏罗系上统,并在永坪挖沟观察岩层倾向,详勘其附近之地质构造,推翻了美孚公司对陕北地层的错误论断,在永坪西南等地发现新构造。同时,对延长等油田的储油层进行划分,定为延长、永坪、肤施3个主要储油层段;得出了永坪油田前景较好以及在延长油田可多钻浅井,进行小规模开采的结论[8]。王竹泉和潘钟祥几次调查陕北油田,写成《陕北油田地质》一文,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地质调查情况。

1934年国民党政府设立陕北油矿勘探处,处长为孙越崎,勘探处下设延长、永坪两个事务处。先后在延长、永坪打浅井7口,这些井的井位,大都是根据王竹泉、潘钟祥等所提供的地质资料确定的。其中延长101井在101m处见旺油,初日产原油1.5t;永坪201井深104m,初日产原油3t。当时只有钻机5部,钻井队伍100余人,油井整体产油规模不大,但永坪地下出油这一事实为潘钟祥提出陆相生油说奠定了实践基础。潘钟祥后来在美国学习期间,曾撰文提出“石油也能够来自淡水沉积”,就是根据他多次赴陕北进行调查的成果而得出的结论[5]。

1935年4月28日,刘志丹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延长县,继而解放永坪,接管陕北油矿勘探处本部及延长区和延长石油厂。同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先遣队到达陕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国民经济部部长毛泽民决定恢复延长石油厂的生产,延长石油厂先后隶属于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和中央军委军工局,矿冶专家严爽被任命为延长石油厂厂长,高登榜为特派员,迅速组织恢复延长和永坪两地的生产,将永坪采出的原油用毛驴托运到延长炼制,炼出了煤油、擦枪油、蜡烛、石墨等产品,供应中共中央机关和红军各部队[8]。

地质学家持续的勘探,加上陕北人民的支持,使得延长石油厂得以持续发展,终于在美国认为贫油的地方成功开采出了石油,并在20世纪30年代就诞生了陆相生油的理论,彻底打破了“中国贫油论”阴影,极大地鼓舞了石油勘探者。

1.3 创新勘探助力抗战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延长石油厂开始了新的发展。1938年2月,上海的产业工人陈振夏、胡华钦、王凯等受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派遣,到延长石油厂进行调查。陈振夏是搞机械出生的,青年时代当过工人、船员、轮机长,“五卅”运动期间,被推为上海中华电气制作所罢工委员会委员长。上海沦陷后,陈振夏辗转奔赴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他到延长石油厂后立即收集内战期间疏散的设备器材,着手恢复生产。1939年,延安自然研究院建立,同时成立陕甘宁边区地质矿冶学会,武衡、莫汉(范慕汉)、汪鹏(汪家宝)、佟城等人均属于地质方面成员。1940年,陕甘宁边区地质矿冶学会的汪鹏和佟城等到延长进行石油地质勘探。当时延长石油厂共有职工50余人,只有永坪201井日产原油125kg至150kg。几年下来一直在“吃老本”,仅利用原有的油井采油,产量日渐萎缩。陈振夏清醒地意识到,不开新井是没有出路的,总有一天会彻底枯竭,经与技术人员、老工人考察合计,新井的位置选择在西山洞。

打井需要工程材料,怎么办?井架的用料是钢材,边区钢材奇缺哪里来?穷则思变,陈振夏以木代钢,利用简陋的土法施工,除井架角柱用钢管外,其余都以坚硬木材替代,钻机底座、传动装置的承力立柱和横梁,用的也是硬木。1940年3月,延19井开工。由于设备落后,速度很慢,一昼夜只能打1m左右。陈振夏立下雄心壮志,一定要打出石油!经历了两个季度的日日夜夜,石油终于涌了出来!延19井每天流出的原油高达1.6t,油矿自清末以来打过多口井,从未有过这么高的产量,依靠简陋工具开采的油井实属名副其实的“旺井”!

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陆路运输线被封锁,作为重要战略物资和工业“血液”的石油进口受限,极度匮乏,直接影响着全国人民抗战救国的进程,石油工人发出“一滴汽油一滴血”的警语,为支援抗战尝试自主钻探石油。

1941年12月,中央军委军工局任命陈振夏担任延长石油厂厂长,中共中央军委后勤部派第二军工局第一科科长兼工程师汪鹏到延长石油厂主持技术工作,汪鹏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他到厂后认真整理分析资料,仔细研究延长周围20多口老井的井位和生产情况,开展区域石油地质调查。他骑着马,带着皮尺和罗盘,依靠一个地质榔头和一张1∶50000的地质图,在西起安塞、东至黄河长达150km的延河河谷,进行地面地质调查和大面积的测量工作。汪鹏通过地质测量,认识到延长一带是一个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非常平缓,一般不超过2°~3°。在这个平缓单斜构造上,过去已钻了不少井。由于过去钻井开采工艺技术落后,油井管理不善,油层和水层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油井出油甚微。

汪鹏在勘查范围内,终于在延长西南七里村一带找到了一个新的储油构造,这个构造位于七里村河沟两侧,为一鼻状构造,其岩层的倾角一般为5°~6°,有的达7°~8°,是一个没有钻井过的“处女地”。汪鹏估计这一构造的地下油、水关系还保持着相对平衡状态,有产旺油的可能,最后提出了在七里村打井的建议,并在七里村鼻状构造上选定了七1井、七2井、七3井和七4井共4个井位。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延长石油厂克服重重困难在七里村构造开展钻探工作,最先钻探的是七1井,位于鼻状构造北翼的延河边油苗附近,至秋季先后在井深35.35m和79.46m钻遇油层,日产原油1~2t,至此七里村油田被发现和开采。随后发现的七2井、七3井也相继钻成产油,但七4井却产油不多。汪鹏认为,延长旺井出油与地质裂缝有关。

由于延长统砂岩岩性致密,多数小产量油井急需增产措施。为了增加石油产量,延长石油厂职工积极钻研,大胆探索,不断革新生产技术。针对七1井和延3井,通过加深油井获得增产。封堵水层用的套管,是八路军缴获的日军山炮筒,在堵水过程中,经过多次试验,创造了“空中套井法”并成功封堵。

1943年,在七1井加深至86.3m(延长组第14—15砂层)时获得高产油流并发生强烈井喷,喷出的油柱高达数丈,连喷9天,强行完井投产,最初日产原油96.3t,一个月后日产原油仍达15.9t,这是延长的第一口高产井。钻获这样高产量的油井,在延长油田开发史上尚属首次,这次石油勘探初期尝试技术革新带来的效益,轰动了陕甘宁边区。随后又加深延3井,获得自喷,日产原油11.6t。两口高产油井的钻获,使1943年的原油产量达到1279t,创历史最好水平,有力解决了当时陕甘宁解放区汽油、煤油、蜡烛等军民需要。炼油工人加强提炼,两套炼油釜昼夜开工,改敞口小火脱水为加盖大火脱水,由过去的3天炼1釜改为1天炼3釜,炼油量比过去提高了5.6倍。生产的产品满足了陕甘宁边区的运输、照明、印刷等需求,还用部分产品换取了布匹和其他物资,直接支援了抗日战争,也对粉碎国民党政府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发挥了积极作用。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同志为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亲笔题词“埋头苦干”,迄今仍为延长石油职工的企业精神。

汪鹏后来调回军工局,佟诚任延长石油厂七里村分厂副主任。佟诚于1945年5—9月间对延河及小拐沟长约10km、烟雾沟超过10km的地区进行了测绘,写出了《延长石油地质概论》《对于延长附近旧井位置的评论》和《确定井口位置的说明》, 为延长油田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5]。佟诚所定的七11井、七12井、七14井和延20井、延21井、延22井等井位,除延20井有数层稠油难以生产外,其余各井均产旺油或有较好的油流。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延长石油厂停产。同年9月,延安彻底解放,延长石油厂又回到人民手中。1948年延长石油厂恢复生产,当年生产原油158t,汽油产率提高到21%。1949年,延长石油厂在七里村打井4口,一些老井得到加深和改造,实现年产原油820t,年产汽油176t,有力地支持了人民解放军向西北进军[8]。由此,自1907年钻成第一口油井,至194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42年间,石油勘探与开采活动主要集中在陕北“三延”地区,共钻井52口,累计进尺为12994m,共计算地质储量169×104t,累计产油6155t[5]。

2 延长油矿突破性发展

2.1 爆炸增产支援建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于对老区经济发展的关注,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调集了全国的地质、地球物理、钻井、采油工程技术人员,多工种全方位支援延长油矿和陕北地区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1950年6月,燃料工业部在西安成立了西北石油管理局,康世恩担任局长,并组建了陕北石油勘探大队,由副局长张俊兼任大队长。他说:“我要一批干部,从上海抽,从四川抽,从玉门抽,加强陕北的石油勘探。陕北的老百姓养活红军十年,我们要回报,首先把陕北的石油工业发展起来。”于是,从全国各地抽调人员组建陕北石油勘探大队,石油勘探大队下辖6个地质队、1个重力队、1个轻便地震队、3个钻井队(延长、枣园、四郎庙各1个钻井队)。其中,第二地质队的队长由李德生担任,该队共有5名队员:沈乃菁,他年岁较大;包茨,后来担任四川石油管理局的总工程师;宋四山,后来担任长庆油田研究院的院长(图1);还有王方和测量师陆绳祖。第二地质队的工作范围在“三延”地区(延长县、延安县、延川县),主要工作内容是按照1∶50000比例尺对每个地质露头开展石油地质详查并制作地质图(图1)。

当李德生和地质队员到达现场踏勘时,既感到能为革命老区工作而兴奋,又因为全区覆盖着200多米厚的第四纪黄土而担心难有勘探收获。地质队经过观察和分析,虽然陕北地区覆盖了很厚的黄土,但河流切割的地方都有露头,出露侏罗系和三叠系,发现地层勘测只能沿着延河、清涧川、洛河及两侧的沟谷一条一条地进行。当时的交通运输工具是适应当地特点的五六头小毛驴,用来驮帐篷、厨具、测量仪器等设备。地质队的仪器比较简单,就是测量用的标杆和木桩。调查完全靠步行,中午吃点干粮喝点河水,晚上借老乡的窑洞住宿,在煤油灯下整理当天的资料和绘制图件。工作方法是依靠当时苏联专家建议的指导和推广,逐个地质点进行勘测,每1km左右定一个“地质点”,每天可完成20~30个地质点。在走过延长2000多条山沟后,通过对延长张家滩页岩、董家河天然裂缝、安沟油苗油砂露头处进行地质构造调查,分析了延长石油的发展趋势,撰写了《陕北三延地区石油地质详查报告》和《陕北地区南—北地层对比报告》,总结了超特低渗透“裂缝油田”规律(图2)。

1953年元月,康世恩被任命为北京石油管理总局局长,西北石油管理局和陕北石油勘探大队被撤销。李德生调任到组建的延长油矿担任主任地质师兼地质室主任,主管采油地质工作。地质室主要技术人员有曹润伍、刘启发、王学飞、胡克䇍、张文昭、宋四山和朱明恭等(图3、图4)。由于延长统砂岩岩性致密,多数小产量油井急需增产措施。同年3月,苏联专家克里洛夫斯基到延长油矿,总结并赞成爆炸增产技术。于是延长油矿决定对所有老井实施大规模爆炸增产计划,由副矿长刘树人负责,组织采油工程师秦同洛、朱兆明、黄先驯等加上转业军人辛同哲等技师配合执行。油矿向军工部购进一批黄色炸药和雷管,用铁皮包裹制造成长1m、直径3in的圆形弹壳几百个,在专用的仓库内由辛同哲等技师和军工制成炸弹。油层爆炸增产试验首先选择七3井、七11井、七13井、七17井等4口井开展,均取得较好效果,单井产量增加1~4倍,成为当时油井的主要增产手段。3月至11月共爆炸油井73口,共128井次,使用炸药13t,增产原油545t,占1953年产油量1367t的40%。在当时恶劣条件下,爆炸增产探索体现了延长油矿职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埋头苦干”的企业精神。

图3 1953年李德生被任命为延长油矿主任地质师兼地质室主任。图为部分职工在七里村聚会(左3朱琪昌,左4李德生,左5徐明,右3曹润伍)

图4 1953年地质室组织野外地质队,准备出发研究延长组储层特征和旺油井规律

由于早期经验不足,爆炸增产组织实施经常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故和挑战。比如1953年3月14日,七6井就发生了意外爆炸事故:当时负责爆炸的黄先驯工程师把12根1m左右的炸弹逐一沉到井底,但由于电路故障,炸弹引爆后并没有爆炸。按照规程,只能把炸弹留在井底,检查修复电路后,重新下入一颗炸弹到井下引爆全部留在井底的炸药,但黄先驯工程师没有和大家商量,径自把未爆炸的炸弹往上提,本意是想提至套管鞋处卡断钢丝绳,使炸弹自然落入井底产生撞击后引爆,但由于套管固井质量较差,炸弹爆炸后,将7根6in套管炸飞出井筒,最远的一根飞至50多米外,甚至将值班房房顶砸出一个大窟窿。每根套管长10m,直径为6in,重量达几十千克,套管中的炸弹长1m,直径为3in,这些套管和炸弹威力极大。当时在井场工作的还有辛同哲、秦同洛、戴行铮、韩大匡和李德生,地面尚有10多个未下井的炸弹,炸飞的套管散落在井场四周,幸未伤人,也未击中未下井的炸弹,有根套管飞向旁边堆放的炸药处,幸好被一个绞车挡了一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后来,矿长柏映群召开会议分析事故,会上黄先驯工程师作了检讨,组织上对这起事故的责任人给予了相应处分。

经过这件事情以后,苏联专家克里洛夫斯基与中方地质、工程专家讨论改进措施,针对套管固定不牢的问题,爆炸增产措施做了种种改进。比如下完炸弹后,如何解决钢丝绳与炸弹脱钩的问题?决定放弃“空井爆炸方案”,改为“注水泥塞爆炸方案”。采取措施有:炸弹沉入井底油层部位后,在其上方注入10~20m厚的水泥浆,凝固后形成一段水泥塞,既保护了井筒和套管,又增强了爆炸压力波横向影响油层,在油层内形成了更多的裂缝,提高了爆炸增产效果。此后又在水泥浆中加入重晶石增加稳固性,使炸药产生更大的威力。引进了水力压裂,可达1000atm,增加压裂车,使用沙子填充裂缝,在支撑裂缝上取得创新。后来又试验了在储油层内采用坑道采油和火烧油层的增产措施,但因油层的渗透率太低,含水饱和度高,火烧油层难以形成设计要求的燃烧面,因而基本被否定。延长油矿爆炸增产措施一直延续到1975年才停止,当年延长油矿联系长庆油田压裂车队协助进行油层加砂压裂试验,并在延长、永坪、青化砭、甘谷驿䇍4个油田24口井进行油层加砂压裂试验,获得很理想的增产效果。1982年延长油矿得到石油工业部进口的一套700型压裂机组,从此,随着压裂车等新技术引进,生产井压裂加砂增产替代了油井爆炸,成为延长油矿的主要增产措施。

1953年11月13日,北京石油管理总局局长康世恩率领以苏联特拉飞莫克院士为首的专家组来到延长油矿考察,专家组还包括苏联地质专家索科洛夫、西马科夫、萨依多夫、库卡平和采油专家拉福鲁什科,以及总局副总地质师陈贲、总工程师姜辅志、副局长沈晨、地质处长刘南及俄语翻译刘永山、李国玉、刘太明等一行。经过两天的实地考察和交流,11月16日,专家组在专家招待所会议室听取了李德生所作的延长油田地质汇报,汇报内容包括油田开发简史、油田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储层物理性质、油井采油规律、地下水活动和油井爆炸增产措施等,李德生展示了有关地质图件,并回答了各位专家提出的问题。专家组逐一察看了窑洞内岩心库保存的延长组第6层至第25层砂岩,包括含油砂岩层之间的页岩夹层及生油层张家滩页岩等,每层标明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数据。特拉飞莫克院士代表专家组在总结会上肯定了延长油矿所取得的进展,并作出了初步结论:①延长油田是裂缝型油田。由于有很多裂缝,储藏了旺油井的产油量。如打井遇到裂缝便出旺油,如未遇裂缝便不产旺油,如裂缝不大出油有限,垂直和水平方向都有裂缝。②第15层是弹性水驱油层,油和水流向井口是由于本身的膨胀力,但这种力量是很小的,只能在开采初期有一定作用,以后便变为重力驱动,从比较高处流向低处。由于渗透率、孔隙度低,第21层驱动形式不明显,好像是水驱但水层来源很小。③延长油田用体积法可以计算出总地质储量,但与可采储量出入很大。可采储量完全与裂缝有关,其计算要利用采油曲线,用统计对比法求得。1954年元月,李德生编写完成《延长油矿1953年地质年报——陕西延长油田上三叠统浅油层的储油和出油条件》,该报告对延长油矿1954年以前所进行的勘探开发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结合苏联专家建议,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方向和方法[9]。

1954年9月,李德生接到北京石油管理总局调令,离开延长油矿到玉门矿务局工作,离开延长油矿时,他对生活多年的黄土山区和工作相处融洽的员工依依不舍。当年岁末,当李德生得知1954年延长油矿原油产量达到3526t,为1953年产量的2.6倍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时,他为自己曾经奋斗的延长油矿无比欣慰。此后,李德生利用延长油田勘探积累的经验指导玉门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同时一直关注延长油矿的技术革新。

1955年,延长油矿成立了永坪炼油工段,从延长调整过来3台蒸馏釜,年处理能力3000t,当年10月1日投产。1958年,延长油矿扩大生产规模,急需钻机,为了解决生产燃眉之急,延长油矿广大职工仿照美国星牌钻机,用木料自制成功了“延安牌”钻机。该钻机主要部件全是木头,可钻深井140~150m。1958年延长油矿主要是用“延安牌”钻机打井,1959年后逐步被“锄型”钻机所代替。

1965年,延长油矿委托石油工业部北京设计院设计管式常压蒸馏—热裂化装置,规模为年加工原油1.5×104t,并于1966年12月建成投产,随后两次对该装置更新改造,更换了主要设备,更新了操作和检修环境,使常压蒸馏年加工能力提高到3×104t,热裂化年加工能力提高到2×104t,该套装置运行长达19年,大大提高了延长油矿的石油加工效率。

1971年,延长油矿在延长油田进行小药量炸点,开展挤水压裂试验,效果显著,使原来爆炸无效区及无效油层都成了高产区,重新认识和加强了油层压裂试验工作。1973年又创造了自拔反扣管子的新工艺,提高了压裂效益。1974年,延长油矿又成功试验了清水加砂压裂。

2.2 改革开放迎来新发展

1978年,李德生调回北京任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仍不忘延长石油故里,20多年来,他曾6次回到延长看望老战友,探讨延长石油的发展前景。这期间,延长油矿也于1986年11月更名为延长油矿管理局,但延长人仍习惯称之为延长油矿。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延长油矿加快了石油勘探开发技术革新。

1991年,延长油矿在在子长油矿成立注水试验队,进行单井注水试验。1998年在川口采油厂进行先导性试验,经过几年研究和试验,确定了适合延长油田的注入水水质标准,完善了精细水质处理工艺,引进了污水处理与回注工艺,并简化了地面注水工艺流程,形成了适用于陕北特低渗透油田的注水工艺流程。在加深对油藏认识和动态研究的基础上,积累了一定的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经验,使油层能量逐步升高,随后全面推广。

1996年,延安油矿炼油厂又开发生产出了90号汽油,15×104t/a常压蒸馏装置建成投产;1997年,7×104t/a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形成原油一次加工150×104t/a常压装置和二次重油加工80×104t/a催化装置,以及150×104t/a汽油重整和20×104t/a柴油加氢的配套装置,生产的产品不仅有柴油、汽油、煤油,还扩展到聚丙烯、苯、甲苯、二甲苯、异丁基苯等。

1998年,中国石油工业开始大重组,为了顺应新形势,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原来属于延安市的延长油矿管理局、延炼实业集团公司和原来属于榆林地区的榆林炼油厂合并,组建为省政府直属的国有独资企业,为陕北石油持续、科学开发奠定了基础。1999年2月4日,陕西省延长石油工业集团公司在延安挂牌运营。

2000年11月11日,位于延安市川口乡编桥村南的延长油矿第一口水平井开钻,11月30日完井,井深945m,垂深515.013m,水平位移为514.65m,该井是由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公司负责钻井施工,中原油田勘探局钻井综合工程处固井公司负责固井施工,延长石油工业集团公司工程处压裂队负责压裂施工。延水平一井的顺利投产,获得了钻井、完井、射孔、压裂、管柱配置、测井等第一手资料,为水平井的钻探积累了宝贵经验。

2005年9月14日,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延长石油集团)成功组建。自2007年以来,延长石油集团确立了“一业主导、多元支撑”“油气并重、油化并举,油气煤盐综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当年原油产量、炼油加工量和油品销售均突破1000×104t大关,成为中国新兴的千万吨级大油田。延长石油集团通过不断探索,在常规的“贫气区”发现了储量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致密砂岩气田即延安大气田,目前已实现了规模开发。与此同时,率先在盆地南部的三叠系延长组取得了陆相页岩气勘探的突破[10]。

3 延长油矿勘探对现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启示

中国石油地质学者在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陆相生油理论,60年代提出大庆长垣二级构造带整体含油的理论和实践,70年代提出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区带滚动勘探断块油田的理论与实践,80年代提出古潜山、古隆起和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90年代提出前陆盆地逆掩断层相关褶皱的理论与实践。进入21世纪以来,石油地质学者对鄂尔多斯、四川、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噶尔等多旋回叠合盆地重新认识,加入了页岩油、页岩气等新元素,建立了“立体勘探”的新模式和新实践。经过多年对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研究,认为中国大陆及陆架盆地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处,由多块体、多山系和多盆地拼合而成。形成多旋回、多期次海相和陆相都很丰富的油气生成和聚集过程[11-15]。

鄂尔多斯盆地为多旋回叠合含油气盆地,地跨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五省区,面积为32×104km2。盆地基底为太古宙—古元古代变质岩系,中、新元古代为裂陷槽海相盆地,沉积浅海碎屑岩—碳酸盐岩;早古生代为克拉通盆地,为陆表海碳酸盐台地型沉积层;晚古生代—中三叠世为克拉通坳陷盆地,沉积物为滨海碳酸盐岩过渡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层;晚三叠世—白垩纪为大型陆相坳陷盆地,沉积物为内陆湖泊、河流砂体沉积物;新生代盆地整体上升,主体为大型平缓西倾大斜坡,沉积物为三趾马红土和其上巨厚的风成黄土。鄂尔多斯盆地南、北缘有断陷,西缘有褶皱带。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具有分布面积广、储层致密、渗透率极低等特点[16-17]。

1905年成立的延长油矿经历百年石油勘探开发,逐步认识了地质规律和勘探开发致密低渗透砂岩油藏的钻采工艺技术。最初预计七里村油井的产量不会太高,但是没想到在几代石油人的努力拼搏下,还能在磨刀石上开采百余年,这真是一个奇迹!比起大油田,虽然延长油田原油产量甚微,但却在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延长油田是中国油田开发的试验田,为新中国的石油开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长期以来,几代石油职工埋头苦干、开拓创新,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地质规律的钻采工艺技术;压裂、酸化、钻丛式井、水平井等技术快速发展。令人倍感欣慰的是,如今陆相生油理论和水力压裂技术完美结合,2016年延长油田年产油量达到1127×104t(共有6万口油井)、天然气20×108m3(共有气井200多口);长庆油田年产油量达到2392×104t(共有10万口油井)、天然气365×108m3(共有9000多口气井)。对于非常规致密油气层,除石油地质理论创新外,还依赖技术上的创新,比如水力压裂和水平钻井、陆钻及分离等技术。在延长油田迈入第二个“百年”之际,延长石油从常规油气勘探正式进入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目前,延长石油集团在鄂尔多斯盆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6×108t,连续10年千万吨以上增产稳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6650×108m3,建成产能32×108m3;落实页岩气地质储量1600×108m3,建成产能5×108m3[18]。

延长油矿诞生了中国陆相生油理论,先导了中国石油勘探开采工作,见证了中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传承了中国石油职工“埋头苦干”艰苦创业的企业精神。延长油矿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大协作带来的有力支援,如钢铁工业、制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石油国企兄弟单位的支持。回忆延长石油这段最初勘探开发历史,李德生有两个深刻体会:

一是制造业要发展。历史上制造业的局促限定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早期简陋的勘探开发设备让无数石油界前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今有了一大批自主开发的大型勘探开发设备,压裂车的自主研制、压裂改造的可溶桥塞等前沿技术有待我们去创新、去引领。

二是理论和技术要创新。美国专家抛出的“中国贫油论”没有压垮我们,中国石油人反而开辟出陆相生油理论,最终创造了“长庆奇迹”,奠定了陆相生油理论的国际地位;从常规油气到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技术上又是一个“新长征”,相信中国石油工作者一定会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1] 屈春海,郭慧.清末开办陕西延长油矿史料[J].历史档案,2003(1):62-76.Qu Chunhai, Guo Hui. Historical data of the opening of Shaanxi Yanchang oil fiel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J].Historical Archives, 2003(1):62-76.

[2] 屈春海.清末延长油矿创办述略[J]. 历史档案,2005(2):92-95,131.Qu Chunhai. Review of the found history of Yanchang oil fiel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J]. Historical Archives, 2005(2):92-95,131.

[3] 汪新栋.论清末地方官员在近代陕北石油开发中的作用[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5(3):76-78.Wang Xindong. On the local officials’role in the oil development of late Qing Dynasty in modern northern Shaanxi[J]. 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8,25(3):76-78.

[4] 于万夫.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J].中国石油石化,2012(17):78-79.Yu Wanfu. The first oil well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J].China Petrochem, 2012(17):78-79.

[5] 石宝珩.延长油矿的早期勘探与开采简述[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27(1):75-80.Shi Baoheng. Early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Yanchang oilfield [J]. 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27(1):75-80.

[6] 缪平均.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J].云南档案,2014(2):40-41.Liao Pingjun. The first oil well on the Chinese mainland—Yan 1 Well [J]. Yunnan Archives, 2014(2):40-41.

[7] 王竹泉,潘钟祥.陕北油田地质[J].地质汇报,1933(20):48-58.Wang Zhuquan,Pan Zhongxiang. Geology of north Shaanxi oil field [J]. Geological Report, 1933(20):48-58.

[8] 庞培法,荀玉森.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石油工业[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4):21-23.Pang Peifa, Xun Yusen. Petroleum industr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our part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J]. 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 1999,15(4):21-23.

[9]李德生.李德生文集[M]. 上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9-95.Li Desheng. Anthology of Li Desheng [M]. First Volume,Beijing: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2007:69-95.

[10] 王香增.延长石油集团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进展[J].石油学报,2016,37(1):137-144.Wang Xiangzeng. Advances in unconventional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Yanchang Petroleum Group [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16,37(1):137-144.

[11] 李德生.中国多旋回叠合油气盆地的理论与勘探实践[J].新疆石油地质,2013,34(5):497-503.Li Desheng. China’s multicycle superimposed petroliferous basins:theory and explorative practices [J].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2013,34(5):497-503.

[12] 戴金星.油气地质学的若干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5):710-718.Dai Jinxing. Some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petroleum geology[J].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2001,16(5):710-718.

[13] 李德生.迈向新世纪的中国石油地质学[J].石油学报,2000,21(2):1-8.Li Desheng. The progress in the petroleum geology of China towards new century [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00,21(2):1-8.

[14] 贾承造.论非常规油气对经典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理论的突破及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7,44(1):1-11.Jia Chengzao,Breakthrough and significance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to classical petroleum geological theory [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7,44(1):1-11.

[15] 贾承造,庞雄奇,姜福杰.中国油气资源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石油科学通报,2016,1(1):2-23.Jia Chengzao, Pang Xiongqi, Jiang Fuji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hydrocarbon resources in China[J].Petroleum Science Bulletin, 2016,1(1):2-23.

[16] 李德生,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学[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6):1-7.Li Desheng. Return to petroleum geology of Ordos Basin [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4,31(6):1-7.

[17] 郝世彦,李伟峰,郭春芬.超低渗浅层油藏水平井钻井技术难点与突破[J].中国石油勘探,2017,22(5):15-20.Hao Shiyan, Li Weifeng, Guo Chunfen.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nd breakthroughs in drilling horizontal wells in shallow and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17,22(5):15-20.

[18] 王香增,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展望[J].中国石油勘探,2018,23(1):36-43.Wang Xiangzeng. Advances and prospects 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axi Yanchang Petroleum(Group) Co.,Ltd [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18,23(1):36-43.

猜你喜欢
油井油田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我国海上全新“绿色油田”建成投产
油井遭袭
我国海上油田新发现
奇妙的石油
油田工人
新型油井水泥消泡剂的研制
一种油井水泥用抗分散絮凝剂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抽油井杆管防偏磨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