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田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电气电子学院 435003
引言:物联网的发展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其推广和应用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并称为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同时将物联网的推广和研究列为国家性的战略性产业。我国也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对物联网的应用”。在城市社会建设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图书馆的建设和完善,也在信息数据高速发展的当下起着重要作用。
当前,智能图书馆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相关部门在城市服务建设中所要重点考虑的现实问题,而在应用物联网技术开展智能图书馆的建设中,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在先进RFID图书馆系统引进的前提里开展的。但由于我国各地图书馆的图书馆藏量基数过大,而现实的图书馆系统电子标签的单价在1元左右,使得我国在进行电子标签标记、管理的过程中其投资成本过高。同时在智能图书馆的设施建设还包含WIFI、蓝牙电子信号、配套设施等的全面覆盖及后期的运营、维护,都是摆在当下智能图书馆建设的障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表明的是,在现实的事项进展过程中,事件高效顺利的完成,离不开对应的行为或进行标准。而在物联网的现实发展中,其是以传统信息交流、互换方式而进行的不同类型网络、基础设施、环境之间的无障碍信息在线沟通。而我国在实际的发展过程里,对相关技术的现实使用标准,因我国民族文化构成复杂,即风俗、特色、信仰、生活方式等存在的差异性,也使得人们在物联网的使用上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系统标准。导致了相关的技术应用只适应于少数的企业、部门、群体进行应用,而在进行信息对接的过程中,双方出现无法沟通、系统稳定性差、成本增加等现象的出现[1]。
在进行的智能图书馆的建设过程里,由于其相关的馆藏基数较大、内容较多,大量的信息计算和处理需要利用云计算技术,但在云服务的使用过程里,其自身具备的透明度也使得图书馆内部信息安全存在安全隐患,而一旦有黑客对服务系统进行恶意的攻击,就会使图书馆自身的运转系统出现危险漏洞,甚至于爆发性病毒的传播造成的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全面瘫痪。
我国在实际的社会进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虽还处于初期阶段的探索过程;其技术在现实应用中也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但在社会发展进程和用户需求的满足中,开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特征进行的现实考虑;因此,无论当前物联网技术应用是否出现当前或更多的问题,其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是时代科技发展的必然[2]。
目前,我国多数图书馆对自身馆藏图书采用传统的条形码及磁条进行图书的身份识别,但在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模式中,实际的物联网技术应用还是存在对应的问题。如:图书的借还、查询、盘点、整理等问题。在出现问题的解决、处理中,主要依靠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图书进行人为的手动操作,且在具体活动开展的过程里,还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较为专业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实时的调整;在缺乏量化标准和自动处理机制中,工作人员也在智能图书馆现有的逻辑框架物理模型基础上建立物联网结构下的模型,以此,形成完善综合的智能图书馆体系架构[3](如图一)。这里我们要了解,各个层次具体的开展内容。
(图一)物联网技术下的智能图书馆架构模型
主要分为RFID技术开展的图书智能识别和信息跟踪,及安装在各书库之间的RFID芯片构成的传感器网络进行的馆内环境的实时监测(如:温度、湿度、照明度、烟雾探测等)。可以说,感知层是为实现对图书馆馆内信息和图书信息实时的数据掌握的关键。
其是通过不同的通信技术(如移动的4G网络、WIFI.局域网等)对图书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资源共享,在实现在线平台的及时交流中,将有现实意义的信息进行馆内机房信息的传输和数据的更新。
其主要负责物联网的云图书馆系统的管理、维护、操作等环节,在对日常业务、信息调度和终端信息管理的过程中,确保对群众进行有效、准确的客户管理、用户计费和业务开通信息服务等。
其是提供图书馆业务管理、维护、操作数据现实接口,主要包含自助图书借还、编目、归架、在线咨询等功能服务开展[4]。
基于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的现实应用,使图书馆向着智能化、图书馆管理自动化方向发展,使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互动、服务更为人性化,并使双方在日常活动的开展效率得到提升。
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图书馆智能化系统的框架结构的构建,也是对故障出现、能耗管理、设备监控、物业管理等进行统一集中的智能化系统平台管理。通过在图书馆内布置分布式的温度传感网络,实现对室内空间点位温度的实时监控和温度的智能调节;而传感器进行的馆内温度测量,在对应的实践过程中,能对图书馆自身的能耗(这里尤其是电能)进行有效的降低。为此,在图书馆的照明系统中进行智能控制技术的安装和使用、馆内烟雾探测器的应用等自动化感知系统,能在工作人员不能及时感知室内环境、照明情况、温度、湿度等情况中,对发生的事件问题进行及时的通知和应急措施的快速处理(如:开启喷水器或灭火器),对相应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和控制[5]。
采用物联网技术对传统的条形码识别技术的代替,能使图书管理人员自身工作效率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在RFID技术的普及应用中,图书出版商在图书印制过程中就对其贴上对应的识别标签,且依据《中国图书分类法》对图书进行系统化的分类。使得图书馆工作人员只需在RFID标签上进行馆藏地点信息的添加,而不用采用以往繁琐的图书系统编目记录(如:书名、作者、出版社、时间、分类号、价格等信息编目)。同时,该技术的应用使图书的上架和清点更为精准。降低着人力成本投入,也对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强度进行适当的调节,使其能有更多的时间对咨询服务、岗位培训等工作进行深入学习;从侧面来讲也提升着实际服务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实际造访图书馆的用户提供了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即传统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会受到时间、空间、环境等多元素的影响,造成用户在书籍查阅、借还、点位查找等相关活动受到阻碍。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有效的规避了相关问题的出现,并在智能系统的运行中,实时对馆内的温度、湿度、照明度等进行环境的调节,使用户由很好的环境体验和氛围感受[6]。
由此,我们得出,虽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尚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但我国相关部门和社会行业已经注意到对普及和应用所带来的影响和作用。在现实社会发展的脚步中,互联网的应用和研究也反应出下一次科技改革的具体方向;而在其技术的创新和研究中,其在智能图书馆的应用也对我国现代图书馆发展起着推动效果。使图书馆自身信息和储藏文件不在受到空间、时间的影响的过程中,能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的资源共享、查找、标识等过程中,使图书馆自身的社会服务效益和影响力度扩大。
[1]吴志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4,(12):114-116.
[2]朱桂华.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中的应用体系架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9):86-88.
[3]徐丽君.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中的应用体系架构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3):121-122.
[4]张郁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图书馆组织结构及服务模式的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11):160-162.
[5]何志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图书馆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7):28-30.
[6]柴森.物联网时代的智能图书馆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