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敏红
伴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学校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良好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进而掌握学科知识点的运用。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的知识点时,如果能自主探究,将会对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起到关键作用。
一、引导思路,充分预习
小学生缺乏一定的预习能力,他们在课堂上只是顺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走,却几乎没有自己的想法。如若我们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课前做好充足的预习准备,那么在课堂上,他们就可以带着不懂的问题与教师形成互动,共同进行深层次探究,进而彻底将新知识点学懂、吃透。
在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面积的变化”一课时,笔者提前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课后回家预习这节课的内容,并让他们通过预习,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鼓励他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正方形、长方形及梯形的面积表达方式。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课后作了充足的预习准备,他们有的查阅书籍资料,有的通过上网查询,最后将正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公式及梯形的面积公式整理在一张表格中。所以,在这节课教学时,学生们信心满满,似乎知道我接下来所讲的每一句话,他们积极参与到和老师的互动之中,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笔者也明显感觉到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这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十分到位。
经过这次尝试,笔者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明显高涨,而且他们通过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数学核心素养也明显得到一定的提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他们掌握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他们日后学好数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问题引领,演绎归纳
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往往很难把握知识点的主次程度,这时就需要我们在旁边通过提出相应的一系列问题,引领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从而演绎归纳过程。这样在数学教学中借助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独立思考能力有重要作用。
比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他们对求解简单的常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的面积问题显得游刃有余,但如果将图形调整一下或者通过简单的将几种图形拼凑在一起时,学生对于求解图形面积就无从下手、毫无思绪。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笔者通过一步步提出问题,引领学生形成新的解题思维。笔者问道:你们仔细观察这个图形,可以看作哪几个图形拼凑而成?学生就问题进行思考,当他们发现图形是由他们熟悉的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组成时,茅塞顿开,最后他们运用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梯形面积公式,准确求解出多边形图形的面积,完美地解决了这一类题,同时也学会了归纳这一类题的特点及解题方法。
学生在解题时,经常出现思维定势的情况,导致无法灵活解决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突破这种思维定势,打开他们的大脑思路,让他们高速运转起来,引领学生逐渐形成思路,进而演绎解题过程,归纳解题方法,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三、融入生活,学以致用
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不难发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元素。就我们去大街上买菜来说,就要运用到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律。再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股票跌涨趋势,也包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所以,如若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知识融入生活,一定可以通过生活元素有效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一课时,笔者先就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重点给学生梳理了一番,然后将如何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讲给学生听,并在黑板上演示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笔者联想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于是布置學生一道课后作业:记录最近一周你们每天花的零花钱,并将这些数据整理在折线统计图中,观察并分析你们花钱与日期的联系。学生们积极配合,课后都积极回忆最近几天花的零用钱情况,然后将数据记录在折线统计图中。第二天,学生互相交流绘制的折线统计图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在大多数的折线统计图中,最高点普遍集中在周末,于是他们得出结论:周末是他们花钱的高峰期。
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好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并力争在数学教学中将知识点与日常生活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熟悉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将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小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我们要将教育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数学核心素养上,让他们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接受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创新,学会如何在新时代下科学有效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