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谁非?听“堂主”怎么说

2018-06-02 01:42
今日重庆 2018年4期
关键词:永川乡贤纠纷

Article | Chen Kelong Pictures | You Yu

乡贤文化以乡愁为基础,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对乡村振兴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正是看重乡贤文化的重要作用,永川区正在大力培育乡贤文化,2017年,建立了108所乡贤评理堂,调解了近600起矛盾纠纷,在百姓间架起了一道“连心桥”。

Based on nostalgia, linked by affection for native place and modeled on local respectable persons, the culture of local respectable persons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 to achieve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stability and villager’s 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happiness. Yongchuan District is exerting great efforts to cultivate the culture of local respectable persons for its huge importance. In 2017,108 halls for those local respectable persons to decid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have been established where almost 600 disputes have been resolved, which helps to build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mong villagers.

走进永川区大安街道小坎村的乡贤评理堂,这里发生的日常,像是一部情景剧——

“你喂的鸭子以后不要从我家门口过。”

“路又不是你修的,凭啥子不能过。”

“走,去找‘堂主’陈继东评评理。”村民夏义昭和廖大洋一路拌着嘴,直到遇见了陈继东,才冷静下来。

在原始的乡村,生于其地,有徳业学行传于世者,谓之乡贤。四邻八方遇到磨嘴皮的事情,常常仰赖乡贤的“智慧”。评理堂“堂主”陈继东正是扮演着乡贤的角色。

鸡毛蒜皮非小事 Trivial Matters Do not Entail Insigni fi cance

来到小坎村的这天,暖阳高照。乡贤评理堂设在林家院子村包清峰家的堂屋,白色瓷砖从地面贴到了与成人腰间等高的位置,灰色水泥墙上“法为上,理为先,和为贵”9个黄色大字,在“人民调解”的标识下尤其醒目。

一张方桌,一把可以旋转的皮椅,十来个叠在一起的绿色塑料凳,是评理堂仅有的“办公设施”。58岁的陈继东曾是小坎村原党总支书记,他坐在皮椅上,回忆起前几天夏义昭和廖大洋在这里的场景,连连摇头。

“我跟他们讲了个‘六尺巷’的故事,他们听了都觉得很不好意思,最后两个人握手言和,各让了一步。”陈继东说。

关于“六尺巷”的典故,其实很多人都知晓。这个故事讲的是清朝大学士张英的故事。他在桐城的老家有一户吴姓邻居,为了建新房,吴家想霸占两家人共用的巷道,于是闹出了矛盾。张英得知后,叫家人给吴家让出三尺地,吴家人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地,原本狭窄的巷道就变成了一条宽敞的“六尺巷”。邻里矛盾,在村里尤其普遍,为了调节纠纷,陈继东看了不少类似的典故。

“其实,农村大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有人出面调和,事情很快就会解决。但如果不及时介入,矛盾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影响基层的稳定和谐。”在大安街道,像陈继东那样在评理堂做调解工作的还有48人,他们是大安街道推选出来的“新乡贤”,是村民眼中的能人、好人、热心人,当中有发挥余热的老党员、村干部,有当地有名望的贤者,还有孝老爱亲的道德模范。

续传乡贤之声 Succeed Excellent Qualities from the Respectable

这些“新乡贤”究竟靠什么发挥作用呢?

陈继东带我们去村里的“老乡贤”那里寻找答案。

在林家院子村口一幢白色的二层小楼,我们见到了76岁的“老乡贤”包家长,他手捧保温杯,戴着老花眼镜,坐在家门口的塑料椅上晒太阳。他年事已高,听和说都有些吃力,见到有客人来,依旧赶忙起身招呼。

包家长小的时候念过几年私塾,后来当起了村里的文书。他在众人眼中是“知书达理”的能人,大家有啥事都会向他寻个意见,遇到扯皮的事也愿意让他评评理。

“包叔不但是个能人,调节邻里纠纷也公平公正。他就是我心目中的包公。” 陈继东从小就以包家长为榜样。“以前村里穷,但民风淳朴,很少有‘打架扯皮’的事儿,多多少少有包叔他们的功劳。”

儿时的乡土记忆让他感怀至今。像包家长这样的乡贤,是中国农村独特的人文景象,他们在乡村里德高望众,既是公共事务的决断者、纠纷矛盾的调解者,更是乡风民俗的教化者。

评理堂的新乡贤,正是通过延续旧时乡贤的品质,传承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的调解之道。

放大“乡贤效应” Expand the In fl uence of Goodness

俗话说,“远水救不了近火”,乡村日常里的摩擦也得有就近的疏解渠道。

永川是成渝经济圈的节点城市。城乡发展要搞建设,村民们难免遇上涉及利益的烦心事儿,乡贤和评理堂就成了离他们最近最直接的“投诉”处理途径。

陈继东说,新乡贤和以前的乡贤一样,都是从小长在农村,生活在村民中,天然地积累了威望,他们严以律己,以德服人,调解时有条理、接地气,常常三言两语就把大伙儿心头的疙瘩解开了。

正是看重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永川区从2016年开始,在全区各乡村深耕厚植新乡贤文化,由老百姓选出了913名“永川新乡贤”,在全社会营造出“学乡贤、颂乡贤、用乡贤、当乡贤”的良好氛围。

2017年,永川区又从他们中推选了108位更有分量的人,并在各街道乡镇开设评理堂。通过乡贤评理员专题培训,他们获得了乡贤评理员证书,成为乡贤评理堂“堂主”,专职受理和调解群众纠纷。

去年,永川这支分布在各个街道的乡贤评理堂队伍,调解了近600起较大的矛盾纠纷,成为永川区乡村治理的一大创新,有效地维护了基层的和谐稳定,架起了百姓间的“连心桥”。

猜你喜欢
永川乡贤纠纷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永川:“逐浪奔永”汇聚八方英才
误帮倒忙引纠纷
“永川秀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实践与探索
快乐学成语
延平区推动婚姻家庭 矛盾纠纷化解
纠纷调解知多少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城市名片”众望所归
乡贤文化丛书(套装,共1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