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新形势下“知行统一”德育新模式

2018-06-01 11:30陈丽华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7期
关键词:案例德育班主任

陈丽华

一个人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而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将知、情、意、行统一起来的良好载体。因此,学校应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规律,结合学校的实际,积极构建行之有效的德育新模式。但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却面临着新的挑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知、情、意、行的缺失,使它们很难得到统一。那么,如何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笔者认为,学校应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规律,采取以下有效措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让每一位学生在前进中健康成长。

一、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是前提

理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学校任何有效的德育模式必须依托最直接的执行者,即班主任这支德育队伍,而班主任的德育理念和素养又直接决定了其执行力度和管理效度。然而,目前有的学校存在“班主任荒”,班主任工作多由两类人承担。一类是迫于职称评聘压力的教师。这类教师为了凑够职称评聘要求的年限而被迫申请担任班主任,多是“出工不出力”。第二类是刚毕业的新教师。这些刚毕业走上教学岗位的新教师为了能够尽快适应、胜任学科教学,已是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进行德育研究,无法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教育。由于学校在班主任的选任上无法做到择优录用,所以存在着“赶鸭子上架”的情况。这样组成的德育队伍,其德育质量自然不会太高。面对这样的情况,做好班主任德育观的转变和切实提高班主任的德育素养就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强化学生知、情、意、行统一的前提条件。时机代表着希望,抓住时机就等于抓住了希望;每个学生的生命只有精彩的演出,没有重复的彩排。因此,不能因为教师工作上的欠缺而断送学生的美好前程。为此,学校必须确保教师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班主任工作。笔者凭借多年的德育工作经验,潜心研究,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培训模式,使每位班主任能尽快成为有“气度、温度、韧度、深度”的育人工作者。

1.继承优良传统

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紧紧依靠专家、名家的引领作用,让教师们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受到他们的影响,以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德育素养。

2.加强理论修养

学校要为各年段配置一系列的德育丛书、杂志和报纸,放置在年段办公室,供年段教师们学习。

3.强化校本成功案例的培训

过去,学校举办的德育交流会,往往是千篇一律的长篇大论,使教师们疲于应付,收效甚微。为此,笔者所在的学校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推出了“短、平、快”的成功案例德育培训模式,采取校级和年段相结合的二级培训制度,以确保培训顺利开展。校级培训是由政治处组织,每年一次,让现任班主任每人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介绍一个成功的德育案例。年段培训是由年段长负责组织,每月一次,同样是让现任班主任每人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介绍一个成功的德育案例。所有的成功案例由政治处负责汇编成册,作为校本教材分发给全校的教师学习研究。由于每个案例内容只需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说完,又是教师的亲身经验,因此很受教师的欢迎,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同时,为了更好地展示自我,教师们都是精心准备,所选案例非常经典有趣,且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均很强,班主任可以现学现用。该举措曾在莆田市中学政治处主任培训上进行推广,深受大家好评。

4.开展模拟说教比赛

该举措类似模拟法庭或课堂教学片断,要求参赛教师现场演绎一个教育学生的完整片断。教育问题可以是事先指定的,也可以是当场即兴发挥。在进行具体演绎时,可设置某个情境,即以一个学生的活动片段为背景素材,请观摩的教师们从中挖掘出不同的问题信息,然后分层次展开教育。该举措贴近德育工作实际,生动形象,寓教于乐。

此外,引进公正、公平、公开、科学的竞争机制和奖惩制度,不仅能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二、构建由他律走向自律的德育机制是保障

为了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化,制定管理措施是必要的,进行纪律约束也是必须的。对此,若学校不征求学生乃至家长的意见,擅自而定,就会使学生感到学校在用各种规章制度、条条框框约束他们,极易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和需求的管理措施,才能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著名教育家马卡连轲曾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以,要让学生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管理,使他们认同学校和班级的发展目标,让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基于以上认识,學校需要积极构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德育模式。

例如,各班可设立“文明督导员”,开展相关主题的班会和团队活动,督促班级完成学校的周记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反映问题,并提出意见与建议,以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沟通;班级还可设立“德育论坛”“班级德育网络留言”、开展班级日志活动,这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的一种有效形式;可让学生自创有针对性、人性化的标语和警示语悬挂在校园的醒目处;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在公布之前应召集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座谈,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试行一段时间后再做进一步修改,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此外,在社会实践内容、导师、班级、座位、班干部、合作伙伴等的选择上,更应体现可选性和灵活性。

三、构建“体验、感悟、养成”的德育模式是重点

思想品德习惯是人们经过反复实践后形成的一种行为模式,是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人的思想与情感假如没有经历过主观的实践和被认同的过程,就无法检验自己的认知是否正确、情感是否积极、意志是否坚强、行为习惯是否良好。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实效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德育过程过于简单、形式化,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宏大叙事”或“绝对真理”的灌输,存在着“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替你思考,只要你听我的话,照我说的办”的情况。这往往导致学生“虚与委蛇”,即虽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但他们仍有可能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学校要着力构建“体验、感悟、养成”的知行统一的德育模式,为学生创设实践的途径与平台,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角,从而实现德育过程由灌输性向实践性转变。

1.创设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

学校要创设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给学生释放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扩大其认知范围。学校要结合重要纪念日、节假日、国内外时事热点等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同时,要建立常态化的校内劳动机制。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制定了校内劳动卡制度,并将其纳入班级精神文明评比和学生个人的月度德育考核;在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时,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开展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在开展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之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研究性学习,利用节假日自行选择实践活动,并填写好社会实践表,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

2.构建学生亲身体验与案例体验相结合的模式

学校要构建学生亲身体验与案例体验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上。因为完全依靠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来进行知、情、意、行的培养,是有局限性的。尤其是事关生命安全或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道德习惯往往是不能直接实践的,只能是筹划超前的应对策略,即进行超前的案例式主题教育、引领教育和预防性教育。案例教育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多年来,有些学校的道德教育一直“隔離”于现实生活,总想在一个假设、净化、美好的情景里去塑造学生的灵魂,但往往收效甚微。这些年,笔者所在的学校广泛征集学生身边鲜活的案例,汇编成校本教材。同时,购买了大量VCD音像光盘,还特别向当地交警部门、消防部门等申要了安全事故音像光盘。事实证明,这些案例对学生的教育更深刻,其中富含的积极思想、价值观等更容易为学生所内化。

四、提高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实效性是关键

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与变化,往往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但现在很多家长缺乏科学的家教知识与方法,使孩子无法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了切实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确保家校教育的一致性、连续性和实效性,就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学校除了要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外,还要建立一些长效机制。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开通了家校联系短信息平台,经常给家长介绍家教方法、安全知识、规章制度、学校发展情况等。尤其是寒暑假,学生在家时间较长,是学校教育的盲区,为了防止学生过于松懈以致逐渐养成不良的习惯,学校坚持每天给家长发一条短信,给他们传授具体、操作性较强的家庭教育管理措施,深受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有了家校的通力合作,学生的素质就会得到全面提升。但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还是要在生活中得到展现,同时还要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是个大课堂,可以对学校教育起到补充和促进作用。学校要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既要坚持走出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机构和社会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又要坚持请进来,建立学校讲坛。如请校友、社会成功人士进行励志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对学生知、情、意、行方面的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工程,学校必须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注重生活育人、实践育人,让思想品德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使他们能够排除内外干扰,在思想上认同、在情感上接受、在生活中践行道德文化,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案例德育班主任
我的班主任①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