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维导图为触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18-06-01 11:30周蕾珍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7期
关键词:导图识字词语

周蕾珍,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导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从教二十多年来,形成了“灵活自然,学以致用”的教学风格。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国家级报刊上发表。

2016年,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活动”上,陈先云理事长从“理解、运用、思维、审美”四个维度,针对语文的核心素养提出了以下观点:语言理解与运用,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是在培养、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

发散性思考是人类大脑一种自然的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信息,包括文字、数字、颜色、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的中心,并由此向外发散,进而生出成千上万的新的节点,而每一个节点又是与中心主题相连结的。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托尼·巴赞发明了思维导图(mind map),并对其进行了定义说明:思维导图是使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它通过捕捉和表达发散性思维,将大脑内部的过程进行外部呈现。简单地说,就是“让思维看得见”,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可视化的方法。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思维导图的首次出现,是在部编一年级新教材的“语文园地三”中(见图1),试图引导学生走向更辽阔的思维领域。如何利用这一思维导图,对刚入学不久的小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呢?怎样才能让这幅图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训练点、思维的触发点、交流的互动点呢?又怎样才能用这张图,初步构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

一、解读思维导图,明确教学目标

以图1为例,从一个核心字“车”,向外延伸了七个与“车”有关的词语,并采用清晰的图示和鲜明的色彩,将词语分为三组:左边一组是不同种类车的名字,中间一组是与车有关的不同事物,右边一组是与车有关的动词。在教學中,教师可依据这张图,让学生在朗读、学习生字词时,体会每组词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时,在读与说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词语应该如何分类与组合。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训练。

由此,可以将本题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车”入手,了解车的不同部位与种类,多角度地用“车”组词、识字、说话;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丰富思维导图,培养识字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部编版新教材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让低年级学生多识少写、放缓坡度、减轻负担,尽快进入汉字阅读阶段,体验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师可利用这个思维导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词语归类学习,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并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在生活中,“车”是一个高频率的常用字,巧妙地利用“车”字的思维导图,可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此,可做如下教学设计。

师:(出示公共汽车图片,出示火车“车厢”)谁来指出哪里是车厢?

师:汽车的轮子就叫“车轮”,这是什么?(指着轮子说)。请大家读一读,把“车轮”二字贴在相应的地方。

师:你还能用“车”来组词,并说出汽车的其他部位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应出示:车门、车窗、车灯……并让会读的学生领着大家读,然后请学生将字词贴在图片的相应部位。)

师:还有两个词语,你们猜一猜是什么?

生:车牌、车座。

师:看图猜字,是识字的好办法。我们看图认图,又学到了车其他部位的许多新词语。(学生按照车的部位指着词语认读)

师:如果在“车”字前面各加一个表示动作的词,就变成跟车有关的动作词语。(贴板书“上车”“坐车”,让学生指名读一读。)

师:你还能像这样组个词吗?如果能说出在生活中哪里会用到这个词就更好了!

生:开车、停车、倒车、买车……

师:现在,你又学到了哪些新词语?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车的词语,在书上“语文园地三——字词句运用”中,帮我们把这些词语画成了一幅“车”字“开花”图,它就像大脑中的一棵思维树,长出了枝丫,结出了果实。可三组枝丫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呢?请大家再读一读这些词语,边读边想(即引导学生注意这三组词语的不同之处,尝试将它们分类,如车的种类、与车有关的事物和车的各部分、关于车的动作等)。

在以上环节中,教师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推断等方法,不仅了解了车的不同部件,还对“车”的字音、字义、字形进行了学习,使识字教学的方法更加多元化。同时,让学生贴一贴、猜一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在设计将动作与“车”进行组合时,再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识字、字义与生活场景连接起来,提高了学习效率。最后,由“车”字引出了“站、厢、门、灯、牌、座、轮、开、停、买……”等一系列字词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识字的能力。可能学生还不能全部掌握所有的字词,但通过学习、归类,一方面让“车”连接生活与学习、课内与课外、过去与未来;另一方面让词语、表象与表达产生链接,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三、利用思维导图,发展语言能力

思维导图除了可以帮助学生识字,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演变过程。教师要用好思维导图,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为了让学生把话说得精彩,还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储存在头脑中的丰富表象。在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环节。

师:今天老师是坐公共汽车来上课的。你们今天是怎么来上学的?(学生交流,要求说出一句完整、清楚的与车有关的话。)

师:许多小朋友都是坐车来的,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板书“车”。指名读,带领学生读准翘舌音。)

猜你喜欢
导图识字词语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找词语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识字谜语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