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再渴望离开这里,而是像一棵树那样在湖边扎下根

2018-06-01 11:20郭钰婷
海峡旅游 2018年4期
关键词:白鹭洲太平湖湖畔

郭钰婷

观察山野最好的方式,是身居其中,却不向它索取。太平湖幸而有这样一位隐居者,被命运派遣到渺无人烟的湖边,她有话想说,却无处可说,只能去聆听大自然的脚步,去目睹岁月的痕迹,在漫长的静默中厘清自己,面见一片真实而又纯粹的太平湖。

如今泛舟太平湖,还能远远望见那片名叫白鹭洲的小岛,就是项丽敏曾经住过的地方。1993年,她作为太平湖旅游公司的第一批“拓荒者”来到这里工作,面对眼前的荒芜冷清,生生感到一股被流放的失落。她不曾想,自己将从此临湖而居二十余年。

“我对太平湖的感觉,就像一个人对父母的感情。你既依赖它,又想逃离它,却怎么也逃离不了。慢慢地這就成为一种命运,而你渐渐学会了接受这种命运,最后爱上了它。”项丽敏还记得,那时的白鹭洲三面环水,全靠一座索拉桥连接着外面的世界。年仅二十出头的她,根本不觉得临湖而居是件美妙的事。

一开始,每个住在白鹭洲的人都会被派去开荒。这里原本是山头,如今成了湖面的一座孤岛,自然是丛林密布杂乱无章。项丽敏还记得,每次开荒回来,竹子被砍断后的尖刺总会将鞋底戳出好几个洞。后来,她又被派到码头的票务中心工作,那时太平湖的旅游规划远没有今天完善,码头有许多私人游船在拉拢生意,看到旅游公司跟自己抢生意,就来骂景区的工作人员,她天天都被骂得眼泪汪汪,满肚子委屈。

在这样的生活中,阅读成了唯一的避风港。傍晚时分,她总是带着书和随身听独自前往湖畔消磨时光。1996年,因为修建太平湖大桥,湖面的水位大幅降低,裸露出了大片的黄土滩地。那夕阳下的金色湖滩,像沙漠一样伸向远方的湖岸。她震慑于太平湖的美,在这广袤无垠的天地间,沿着起伏的沙丘走过一个又一个滩头,内心得到一种短暂的自由。也是为了纪念这段时光,她出版的第一本书就叫作《金色湖滩》。

很多年后,当别人问起项丽敏,太平湖有什么可看的风景?她回答对方,“当你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太平湖停留一天半天,浮光掠影地看,是很难感受太平湖之美的。”居住在白鹭洲的头几年,她的内心依然渴望着离开。直到她开始与太平湖相关的写作,才渐渐对这里生出了一种依赖。那时她买了一台照相机,天还未亮就带着出门,去迎接太平湖的日出时分,用快门留下四季的脚步,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在这日复一日的写作中,她渐渐静了下去。心沉静了,湖居生活的美也就显露出来。一条道路对她而言,不再仅仅是通往某个地方了,而是林木、河流、山川、村庄的景致连接,包括村庄上空的炊烟,也是道路的一部分。自那时起,她每天拍、每天写,就像独自一人在跑不知终点的马拉松,直到写作终于成为一种生活惯性,成为她和太平湖最切肤的连结。

拍过湖光天色、草木昆虫,她开始观察湖边村庄的生活。最常去的是曹家庄,这个村庄坐山面湖,山后是竹海茶园,滩上是稻田、庄稼地,一派田园乡村的画境。当时这里还保留着最传统的捕鱼方式,村里的农夫还兼着渔夫的劳务,每天天刚亮,她恰好能见到捕鱼归来的渔船靠岸,船舱里的鱼们吧嗒吧嗒甩着尾。想来,她在湖边生活的二十年,恰好是中国变化最快的阶段。太平湖在这二十年间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她初到白鹭洲时,1984年拍摄《红楼梦》所用的画舫还停在湖畔当游船,如今早已被100多艘游艇替代;通往湖边的公路,也由仅有的一条柏油马路变成畅通的合铜黄高速;还有湖边矗立起来的一栋栋公寓和别墅,都成了这座湖的新客。

后来项丽敏将自己的照片和文字集结成册,取名为《临湖·太平湖摄手记》,里面有清晨湖面上的薄雾,午后田野间燃起的草烟,也有春天看见的第一朵云。四季的脚步轻轻踏过她按快门的手,却几乎没有留下人的身影。 她坦言,“一直以来我也是喜欢无人的场合,人多的地方极少去,仿佛与热闹有着很深的隔阂,难以融入。而在空无人烟的郊野或独自一人的房间里,我变成了一只自由散漫的山羊,内心宁静且欢愉。这也是为什么我能够独守湖畔十多年的原因。”

在流淌而过的数千日夜里,她不再渴望离开太平湖,而是希望能像一棵树那样,在湖边扎下根,静静地感受四季,静静地生长。

猜你喜欢
白鹭洲太平湖湖畔
碧波荡漾太平湖
白鹭洲
白鹭洲
虹桥碧波太平湖
居湖畔:将自然之美发挥到极致
《太平湖》与赖少其晚年艺术嬗变探析
吉安白鹭洲抒怀
湖畔
湖畔品龙井 人在天上行
畅游太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