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沐阳 图片来源 / 品牌提供
宝玑大师在200多年前为抵抗地心引力发明“TOURBILLON”时,肯定没有想到这一小小机构从此开启了人类时计史上与地球引力抗衡、跟星体同步运行的一场无休止的探索、竞技和痴迷。他那个发明了“TOURBILLON” 这个“漩涡”的超人大脑肯定也没想到,中国人给他的“漩涡”取了一个信、达、雅的名字:陀飞轮。
陀飞轮是由宝玑先生发明的一种腕表擒纵系统。虽然宝玑大师获得巴黎专利局的陀飞轮专利时间是1801年,但陀飞轮这个装置被宝玑大师构思出来的时间,要往回推到1795年。
事实上,机械腕表的走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地心引力让擒纵机构产生的这种误差称为“位置差”,手表在平放和摆动时都会受此影响产生或快或慢的差异。1795年,路易·宝玑先生发明了陀飞轮,从而校正了地心引力对钟表零件造成的走时误差,特别是在当时的怀表时期(早期的怀表都是垂直放置于口袋内)。现在的手表要面临更多的位置变化,所以陀飞轮的调校精准性较过去有所减弱。
普通的机械表,擒纵系统是固定的,因而当表搁位置变化的时候,擒纵系统不变,系统中的游丝会受到松紧度、金属疲劳的影响,摆轮摆动的规律也会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因而造成擒纵零件受力不同而产生了误差;当擒纵系统360度不停的旋转起来的时候,会将零件的方位误差综合起来,互相抵消,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误差。而整个陀飞轮擒纵调速机构在一起便能够转动,并且会以一定的速度不断旋转,使地心引力对机械表擒纵系统的影响减至最低程度,提高走时精度。制作陀飞轮装置一直被视为腕表届一项非常高端的技术,其制作所需的经验以及精巧手艺,并不是随便一个刚出茅庐的年轻制表师就能轻松驾驭的,另外重量相对于摩擦耗损的问题,也都是在制作陀飞轮时所必须去克服的重大课题。
怀表陀飞轮装置
十九世纪初的陀飞轮表纯粹是功能取向,与宝玑创制陀飞轮的初衷一样,只是为了让垂直放置在口袋里的怀表走得更加精准,因此在框架及夹板设计上并不是特别注重美观,也很少与其他复杂功能共同制作在同一只表中,不像报时、万年历等其他复杂功能经常会出现在所谓的大复杂功能表里。此外,由于陀飞轮正处于启蒙阶段,能够制作此结构的制表师很有限,所以当时的陀飞轮产品相当罕见,能够流传到今天的更属凤毛麟角。
在1850年以后,瑞士出现了继宝玑大师之后,最有名的两位陀飞轮表制表师——Jean-Francois Bautte和Constant Girard。他们的作品极有特色,在保证陀飞轮本身功能特性的前提下,不但使得陀飞轮框架形式更加美观,而且重视外观的雕琢打磨。Constant Girard大师最有名的作品是一系列提供给芝柏三金桥机心的陀飞轮结构,这系列作品堪称陀飞轮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但结合了富有逻辑性的桥板以及机械结构,又有赏心悦目的艺术性格。
第一只三金桥陀飞轮表诞生于大约1860年,刻有“Girard-Perregaux”的玫瑰金天文怀表。表壳上镌刻有“JJG”图案。白色珐琅表盘。机心采用三个平行的镍板桥和陀飞轮擒纵机构,该表获得了由瑞士纳沙泰尔天文台颁发的一等奖。
宝玑位于12点钟整点位置的陀飞轮腕表
芝柏三金桥陀飞轮
最有名的三金桥陀飞轮是一只昵称为“La Esmeralda”埃斯米拉达双盖式玫瑰金三金桥陀飞轮怀表,在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赢得了金奖,世博会召开前,这只陀飞轮曾在瑞士纳沙泰尔天文台接受了数月的测试并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它被天文台授予“Bulletin Marche”证书。埃斯米拉达陀飞轮曾在代理商Hauser和Zivy经营的墨西哥奢侈品专
卖店托管了一段时间,并以该店名称命名,之后,它成了墨西哥总统Porfirio Diaz(1830-1915)在位期间的私人财产。这只天文怀表于1960年代后期从这位总统的长孙那里购回,现在已经成为GP芝柏表博物馆的标识藏品。
说到陀飞轮的发展历程,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目前总共分为三个阶段——
由BNB出品的一款陀飞轮腕表,使用的是同轴式飞行陀飞轮机构。
第一种结构—Tourbillon
第一代陀飞轮就是陀飞轮技术的发明人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先生研究发明成功,当时发明主要应用于怀表,后来经过演变逐渐分为两种,第一类既是摆轮中心和飞轮中心在同一轴心上的同轴式。第二类是摆轮中心和飞轮中心没有在同一轴心上的偏心式也叫做非同轴式。
第二种结构—Flying Tourbillon
路易·宝玑先生发明了陀飞轮技术之后在钟表界100多年的历史中无人能够撼动或突破他的这一顶级工艺,直到1927年才由一位德国制表大师Alferd Helwig制造成功没有 "飞轮固定支架"的陀飞轮怀表,提高了此种表运转时的神秘感和动态艺术美。在此组合中"摆轮夹板"仍须随飞轮一起旋转,此第二代陀飞轮表同样有同轴式和偏心式两种类别。
第三种结构—Mystery Tourbillon
提起第三种陀飞轮结构编辑就很自豪,因为第三代陀飞轮技术是由我们中国的制表大师矫大羽于1993年在香港“天仪轩”发明制作成功的。这一代陀飞轮相对于前两代的改进就是取消了“飞轮固定支架”和在第一二代必不可少的"飞轮旋转框架",并且把"摆轮夹板"的材质由原来的金属材质改为蓝宝石玻璃,并且不随飞轮一起转动,这样改进不但减轻了飞轮的重量还增加了计时的稳定性。
陀飞轮的原理就是当钟表在垂直位置时补偿地心引力的作用。换句话说,当一只钟表处于垂直位置时,由于来自地心引力的作用,它的调节控制器,即是其摆轮、游丝和擒纵器,会在每一下摆动时发生难以觉察的快慢变化。如果把调节控制器装设在一个每分钟转动一周的“笼框”上,即可获得一系列的垂直位置。这样便可以使钟表走动时十分准确,并能够互补误差。
这个原理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实施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原因之一便是“笼框”和陀飞轮的重量不能超过0.3克或0.013盎司——相当于一片天鹅羽毛的重量或两片鹦鹉羽毛的重量。另一原因是,它由72个精细组件组成,而其中大部分为手工制作!
积家陀飞轮擒纵机构
宝玑的陀飞轮原理与技术持续了一百多年,一直没有重大的变化,直到1920年代,德国的Albert Helwing发明“浮动陀飞轮”(或被称之为“飞行陀飞轮”),它是一种没有支架的陀飞轮,为的是让陀飞轮尽可能地扁一些。这一种自由立式框架是Albert Helwing发明的目的。
Albert Helwing回忆他的发明时说:框架的重量仅700mg,没有人相信它足够有力。因此我在框架的一侧也系了一条,重量是250毫克。这样,在通往Deutsche Uhrmacheerschule的入口厅展示箱内,我悬挂了这个浮动陀飞轮装置,这一挂就是4个星期,所有的批评言论通通沉寂下来。
陀飞轮表代表了机械表制造工艺中的最高水平,整个擒纵调速机构组合在一起并且能够转动,以一定的速度不断的旋转,使其把地心引力对机械表中“擒纵系统”的影响减至最低程度,提高走时精度。由于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已经把钟表的动感艺术美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历来被誉为“表中之王”。陀飞轮表的创意在于,将擒纵机构放在一个框架之内,使框架围绕轴心也就是摆轮的轴心做360度不停的旋转。这样,原本的擒纵机构是固定的,因而当表搁位置变化的时候,擒纵机构不变,造成了擒纵零件受力不同而产生了误差;当擒纵机构360度不停的旋转起来的时候,会将零件的方位误差综合起来,互相抵消,从而消灭误差。目前陀飞轮一般是1分钟转360度,也是最理想的旋转速度。
近年来,腕表似乎掀起了陀飞轮热潮,一方面充分彰显了各家品牌的技术实力,另一方面也为腕表界技术创新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面对已经拥有几百年历史的陀飞轮腕表,相信总有一款会俘获你的心。
积家985型自动上链机械机心
积家自创立起便不断突破制表工艺的限制,推出具备优雅细节装饰和高水平机械装置的怀表作品。积家矢志在复杂功能历史上谱下新章,将追求高精准度和可靠度视为己任。积家作品秉承创始人安东尼•勒考特的创新精神,开启前所未见的制表之道,研发功能卓越的机心。M超卓传统万年历圆柱游丝陀飞轮大师系列腕表亦遵循此道,展现纯粹美感之余,搭载凝聚积家最新技术的机心——985型自动上链机械机心。
机心的陀飞轮配备圆柱游丝,展现动人心弦的制表之美。这枚腕表搭载飞行陀飞轮和万年历,制作过程严格遵循制表传统,完美体现积家表厂创始人追求的理念——极致的精准度。玫瑰金表壳直径42毫米,搭载其中的积家985型机心配有飞行陀飞轮和圆柱游丝,确保腕表整体无与伦比的计时性能。该款腕表所搭载的陀飞轮是名副其实的制表工艺结晶,5级钛金框架、14K大型摆轮、以及由积家研发的圆柱游丝,陀飞轮彷佛悬挂在机心之上,营造悬浮于空中的视觉效果。在机心旁的万年历则清楚显示星期、日期、月份、年份和月相。小秒针在飞行陀飞轮上记录珍贵时刻,展现积家大胆创新的气魄。
在美学方面,该款腕表完美融合古典风格、简洁美感和利落线条,以独特设计巧妙结合品牌的历史渊源和优雅的现代感。
雅典表自鸣腕表又一次巩固了其在顶级制表领域之殿堂地位,将一个包含三问功能的自鸣报时装置微型化,就已经需要克服诸多技术上的困难,而雅典表更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突破,在腕表12点钟位置增设日期显示,使用2点钟位置的按钮即可以快速调校,让此枚腕表实现多功能腕表的全新演进。
制作此款自鸣腕表最困难的地方无疑是在能量控制方面。自鸣报时和按需要启动的问表功能都是由同一发条盒驱动。启动9点钟位置的报时滑杆可以局部为发条上链,或者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表冠达成完全上链。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表冠,又可为另一个机心发条盒上链,提供50小时充沛动力储存。此外,这款腕表还蕴藏一个巧妙的系统,即控制可供使用的能量水平,从而确保腕表可以永远完成自鸣。因此,腕表每小时会奏出一首愉快的G调旋律。
不仅如此,在需要时,还可以通过控制表底盖11点钟位置的开关按钮,将腕表设为静音,关闭自鸣装置。这也让人们更为关注在《Imperial Blue》的问表功能上。当报时滑杆启动并松开后,音锤仿若翩翩起舞,音簧则悠扬高歌,谱出一首动人的交响乐章;腕表6点钟位置还有一个升华于时空,漂浮于蓝宝石水晶主夹板的飞行陀飞轮作点缀。精致的镂空时、分针可以透过表冠进行调校,附设的一个保护装置,避免在指针跨过整点时启动鸣奏。
以独特的表盘面与大明火珐琅为主的雅克德罗将可以分离地球重力系统的复杂功能——陀飞轮,运用到品牌的标志性表款Grande Seconde中,表盘再次采用表厂的吉祥数字“8”。Jaquet Droz让这一组合重焕新颜,首次将钟表界最精妙的复杂功能运用于品牌2008年问世的运动型腕表SW系列。
为实现这一挑战,拉绍德封的工匠们将钟表机械的极限又向前推进了一步。陀飞轮安置在表盘上部,令其机械构造非凡的复杂性现于眼前。上表桥经改造,担负起秒针的功能,其优雅的造型正符合表款的运动趣味。
位置相对的时、分显示重新采用了传统的罗马数字时标,但以白色Super-LumiNova夜光涂层装点时标和指针,与橡胶化处理的黑色表盘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以螺钉精心固定的叠置盘面突出了陀飞轮构图的完美平衡和色彩的和谐。这一视觉和技术的精彩演出被一枚直径45毫米的宽大表壳环绕起来,红金的璀璨光华和表圈精巧的环形凹槽更凸显出表壳强韧有力的特质。鳄鱼皮表带(该系列表款首次使用)为这款超凡脱俗的时计带来一抹亮色。
Tourbillon陀飞轮,令运动的神韵和奢华的品味琴瑟和鸣。
飞亚达为庆祝建国60周年推出的一枚镂空陀飞轮腕表,凝固了历史光阴的磅礴与恢弘。立体通透的表盘空间下,是陀飞轮机心上微雕的龙鳞纹理,质地细腻,波光粼粼;机心也采用了玫瑰K金处理,边缘润泽的45度倒角来自橡木条手工打磨工艺。机心融汇了飞亚达制表大师的精湛手工。
162颗甄选钻石紧致密布;美感和格调,永远比钻石更有价值。钻石环的辉映里,是以FIYTA首字母“F”演绎而成的祥云纹路,与象征江山永固的“鼎”纹隔代呼应。烧制蓝钢针。幽蓝色深海贝母。彩带翩然若举、指针沉缓移步之时,有矜贵绚丽的色调和光影。全镂空的表盘衬以透明的蓝宝石表底,佩戴后能透过表盘看到手腕的皮肤,清澄得彻底。由此,保证了雕花的繁复与布局的明朗并行不悖。
严谨的制表原则,催生的是典籍一样的辉煌和隽永。手工缝制的鳄鱼皮表带,针脚距离的毫厘都要考究的把握。雕漆木盒,历经层砌漆液、熏干、雕花等手工工艺,刀锋流转间,沉淀的是兴起于唐朝的醇厚气息。
旋动的时光
陀飞轮腕表在制作之初,是为了减少走时的误差而产生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陀飞轮更多的是满足表迷们的一种情怀,一种对于高难技艺的向往之情。各家也是频出新品,在旋动的时光里,体味时计的魅力,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