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黄雪霜 卫婷婷
斗转星移一世纪,岁月如歌一甲子。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管是一世纪还是一甲子,都只不过是弹指一挥,转瞬即逝。但在古城西安,大雁塔旁,华清池畔,是他们,通过几代人的传承奋进和砥砺创新,谱写了一曲我国地矿科研和西部高校教育发展的奋斗之歌,为历史留下了永恒记忆。在西安科技大学即将迎来60岁周年庆之际,谨以此文,共贺盛典。
2018年9月15日,西安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科大”)即将迎来她60周年华诞。早在一年前,西科大就已经在各大传媒上贴出60周年校庆公告。公告一经发出就在海内外校友群引起广泛关注。至此,关于校庆的各项活动,如各类展现学校历史底蕴、辉煌成果的校庆展览,校史书籍及影视作品的出版发行,学术活动等,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展。
回眸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明天。大雁塔旁,华清池畔,当百年沉积的钟声与现代奏响的进行曲在西科大的校园上空交相回应,对于未来,新一代西科大人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立足实际需求,坚持自主创新”,西科大党委书记周孝德总结提炼的经验之道恰好点明了他们今后的行进方向。
世纪之光划破天穹,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唤醒了历史的回音;巍巍学府历经风雨历久弥新,在岁月洗礼中放射出璀灿绚丽的耀眼光芒。
西安科技大学前身可追溯到1895年的北洋大学采矿冶金科。1938年该科迁并于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学系。新中国成立后,“矿冶系”更名为“采矿系”。1957年采矿系调至交通大学。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当时就曾提出过采矿系从西北工学院分出,单独成立以采矿为主的高等院校的设想。1954年陕西省委根据陕西地区煤炭事业的发展需要,曾多次考虑在西安创办一所为煤炭工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学校。但是,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不成熟,均未实现。
直到1958年,根据陕西省人委、高教局决定“将西安交通大学的采矿、地质两系全套设备物资(包括新设的矿山机电专业)并带既定任务(包括1958年年度设备物资、经费预算及原在校学生和该年度新招学生)调出”建立新校,以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干部学校为校址(煤干校搬回原煤田地质局),占地103亩。此后各方开始搬迁。当时由西安交通大学转来学生210名,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到矿院报到的新生243名,另从西安交通大学转来教职工96人,设备费5万多元,中外书籍1万余册和部分教学、实验设备。这些由西安交通大学转来的师生、设备、书籍等就是西安矿业学院成立时的基础。
1958年9月15日,一所新的高等煤炭院校——西安矿业学院宣告成立,成为当时隶属于煤炭工业部仅有的两所5年制本科院校之一。
从此,百年基业在这里得以拓展;神圣使命在这里得以延续!
1998年8月,西安矿业学院划转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1999年6月9日,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4月16日,学校最终定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自西科大成立以来,始终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血脉相连,百年的办学历程,折射了民族对屈辱的抗争,60年的奋发图强更是寄托了国家对富强的期盼。历经时代变迁以及两次艰苦创业的磨炼提升,西科大最终形成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这不仅是西科大人秉承百年爱国传统的真实写照,六十载风雨征程的精华凝练,更是西科大人扎根祖国西部、打造我国地矿及安全领域科技与教育高地的力量源泉。
百舸争流千帆竞,勇立潮头竞风流。学校现有雁塔和临潼两个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和19个学院(部)。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涵盖46个二级学科。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6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现有19个国家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多个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1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了以地矿、安全及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50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原“973”计划、原“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70余项。获准专利240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80余项。
在教育部、原煤炭工业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几代西科大人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共培养了13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为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扎根西部,立足实际,砥砺创新”已经成为学校始终秉承的传统。怀抱这一优良传统,新一代西科大人正以新的姿态、新的理念和新的举措积极推进学校各项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综合实力新的跨越,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西安科技大学建设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走过昨天,走在今天,走向明天。责任的力量,鞭策着他们与时代同行,向未来冲刺。
走进西科大悠长的时空隧道,追寻百年风云变幻,六十载风雨征程,这里展现了一部西部高校的磨砺蜕变史,更浓缩了一部西部资源开发研究的特色成长史。而在这部特色成长史里,有传承,更有创新。
1989年9月,土生土长的西北小伙来兴平考入西安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系,自此开启了他与西科大采矿专业近30年的渊源历史。在他的最初印象里,这是一支底蕴丰厚、成果卓越的团队。
来兴平深入西部矿山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采矿工程系源于1938年成立的西北工学院矿冶系采矿组。经过70余年的发展,在刘听成、吴绍倩、石平五等一大批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良好师德风范的老一辈教师的带领和培养下,经过几代人的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不断改革进取,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形成了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开采系统与工艺优化、井工与露天开采等协调发展的特色专业格局,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不少突出贡献。
长期置身这样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团队,来兴平潜移默化继承了很多前辈优良的品质。近30年间,他虽然也会辗转其他高校学院学习深造,但最终回到了西科大。从最初一名西安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系助教到成为西安科技学院采矿工程系讲师,最后被破格晋升为教授,直至而今成长为专业学科的带头人、科技处的处长……来兴平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西科大,特别是专业学科这些年的成长。深入科研一线,走遍祖国西部的戈壁和荒原,把青春和热血全部奉献给祖国的采矿事业,自始至终,无怨无悔。
因为常年奋战在我国,特别是西部采矿科研第一线,来兴平及其团队对专业学科的研究方向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国家批建的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中,西部占5个,陕西占3个。陕西省是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大省,也是国务院批建的创新型省份之一,能源化工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西部矿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应力、赋存环境和开采条件复杂。
如何确保绿色、安全、高效采矿?这是他和所带领的这支团队开启创新征程的基点。
为实现心中的目标,他们勇立潮头,先后建立了煤炭绿色高效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联合研究中心;成立的“陕西省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立的“采矿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复杂难采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在此之后也应运而生。
依靠这些创新平台,针对西部煤矿的安全生产与矿区环境承载状况,他们制订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思路与构想,聚焦西部矿山安全、绿色开发和科学采矿关键难题,承担了大批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任务、企业委托项目,为西部矿山经济社会稳定和谐与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与成果保障。
在团队建设期间,来兴平围绕复杂难采煤层开采扰动区动力灾害预报与调控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重点研究了西部强震区历史性地震作用后岩体强度损伤特性,揭示了煤岩体破坏致灾时间—空间—强度内在声震波力传递规律,发明了集成监测方法和装置;开发了大型三维物理模型实验方法与测试新技术;建立了以声震波力实测为基础的采矿设计优化体系,形成西部矿山动力灾害预报与科学采矿新理论。
其中,声—震—波—力集成监测新技术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该技术显著提高了西部高地应力区动力灾害预报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推进了矿山动力灾害综合预报研究的开展。而首次考虑历史性地震作用而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灾害预报新技术,获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得到蔡美峰、钱七虎、J.A.Hudson等领域内顶尖专家高度评价。
传统采矿设计方法较少考虑历史性地震作用对煤岩体赋存与应力状况影响。随着西部采矿规模扩大和向深部发展,亟需采矿设计的准确计算分析。来兴平带领团队逐步形成了具有西部特色的采矿设计优化的新技术体系,针对急倾斜特厚煤层赋存条件下,动力灾害频发和工艺优化等问题,系统研究了急倾斜特厚煤层合理开采工艺、支护加固和灾害预防技术,实现了我国第一个急倾斜特厚煤层1000万吨矿井安全建设,促进了矿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相关技术及推广应用示范项目成果获2013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理论知识的凝练能够帮助技术更快更好地攻关。来兴平及其团队在这相关基础研究领域里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他们以原“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炭联合重点项目等为依托,历经多年攻关和实践,以陕西及西部矿山多源动力学灾害预测防控为目标,通过复杂煤岩体声—震—波—力—变形等多元物理信息监测辨识、大型三维物理模拟与数值计算和工艺技术调控等,在动力学灾害时空预测与动态防控理论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实现了工业化应用。
校领导到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访问交流
他们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采用水平分段综放整体开采的急倾斜特厚煤层群的千万吨矿井,创新揭示了复杂煤岩体结构与力学行为及其对灾害的调控作用,首次揭示了煤岩体结构畸变与链式致灾机制,形成了高应力强卸荷变形畸变与链式致灾机制。他们还集成创新了西部矿山动力灾害预测与动态调控方法,实现了高应力煤岩体储能向致裂煤体动能转化的动力灾害良性调控。成果已在陕西府谷、彬长、新疆乌东和宁夏宁东等矿区推广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2016年12月5日,项目顺利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成果验收,所在项目共有14个子课题,该项目是唯一综合评定结果为优秀的子课题。项目成果正在积极申报2018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炭联合基金的攻关过程中,来兴平以急倾斜煤层综放覆层结构形成机制和安全开采为目标,基于变形、应力、声发射、微震、地质雷达、光学扫描和钻孔摄像等不同空间层位多元指标信息辨识,揭示覆层结构和煤岩体结构与强度损伤演化特性;通过大型三维物理模拟、数值计算和现场开采参数动态调控,研究顶煤破碎机理、散体顶煤运动规律、顶煤与矸石覆层不同块度结构力学特性和移动规律和高效综放开采的围岩控制基础理论;探索预防井下泥石流的覆层安全结构及其合理厚度;开发综放开采顶板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形成综放安全开采方法与理论。
通过对这一项目的研究,将研究工作和成果与现场工程实际相结合,来兴平在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的多个矿井开展了深部煤岩体动力灾害防治、急倾斜特厚煤层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45°煤层工作面顶板处理与矿压防治成套技术等现场试验工作。他利用自主二次研发的钻孔电视、地质雷达、声发射、微震等监测设备,在乌东煤矿、碱沟煤矿、大南湖一矿等研究了开采过程中动力灾害的预测与防治措施,得到了采动空间煤岩体动力灾害演化机理。来兴平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困扰综采工作面的压力显现、压力集中等问题,消除了冲击地压对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带来的隐患,保证综采回采过程中的安全,同时摸索出一套适合急倾斜特厚煤层群大段高综放开采的矿压防治体系与方法。
陪同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陈建强参观实验室
目前,来兴平教授团队正在开展原“973”计划子课题:“采动覆岩多场耦合与地下水系统动态响应机制”的研究工作。研究已初见成效,利用MTS系统和直剪仪等设备实验分析浅埋厚煤层上覆岩(土)样基本力学性质,结合工程地质特征分析,他们建立了基于复合层板结构的“隔(水层)—阻(隔层)—基(本顶)”结构协同变化模型和基于应力调整转移的远距离“隔—基”渐序变化模型。原生裂隙场设臵由地质特征、材料属性、结构形式和原岩应力场等因素共同确定。在协同和渐序模型基础上,他们利用复合材料力学、断裂力学、损伤理论等分析覆岩变形、破断和裂隙演化规律。小裂隙材料处理、大裂隙几何处理基于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建立了“应力—裂隙—渗流”多场耦合模型。结合ANSYS、COMSOL、RFPA等软件的数值模拟结果,兼顾采动方式和水环境条件等外部因素影响,他们还建立了以隔水层厚度、“隔—基”间距、基本顶强度等为参数的隔水层稳定性判据,建立采前区域地下水稳态流动MODFLOW/FEFLOW数值模型。考虑采动覆岩隔水性变化,结合地表水体变化GIS分析与井下排水监测数据,准静态预测和反分析调整计算采动区域地下水系统动态响应规律,从地质水文条件隔水性、水流参数关联角度揭示响应机制,构建采动浅表层水动态预测模型等。
同时,来兴平和他的创新团队坚持将研究应用到实际一线的工作中,收效显著。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与和静县间发生6.6级地震及余震,引起乌鲁木齐矿区乌东矿特厚急倾斜煤层工作面垮冒煤量约21吨,来兴平团队成功应用声光电集成监测预报、综合弱化与泄压方法和强帮固顶倾斜消波支护控制等专利技术,科学规避了6·30地震及余震造成的次生动力灾害。
紧跟国家、西部发展战略,精准把握本领域科技攻关方向。细心留意来兴平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您一定会发现他们多年来捷报频传的秘诀。一切都从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研究惠及矿业一线,造福一方百姓。
站到巨人肩膀上并非易事,而要在前人基础上开拓创新出崭新的篇章,更是需要勇气和决心。对来兴平为代表的新一代西科大人来说,他们需要做的,唯有脚踏实地,与时俱进,奋勇前行。
回顾过去,满怀自豪——
耕耘现在,激情澎湃——
展望未来,充满信心——
励精图治六十载,再创辉煌写春秋。西科大从无到有,从有到强,靠的是传承和创新;面对未来,他们已经做好了同心聚力,共创佳绩的充分准备。
通过60年发展,如今的西科大名师荟萃,人才济济。学校拥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教授、副教授50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者1100余人。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11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3人,陕西省“百人计划”2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3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2人。
人才兴,则学校兴。雄厚的师资力量,加上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让这所西部高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博士、硕士研究生授课
作为学校的一支特色代表团队,来兴平带领的创新团队在相关领域积累的经验值得借鉴。团队带头人来兴平有着团队以之为率的品质。入行以来,他对事业全心热爱、执着创新,取得了诸多优异的成绩,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
来兴平一直立足陕西省创新团队基础和西部社会环境现实,通过引育并举的方式来不断充实和加强学术团队,沉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一方面,他以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为载体,通过项目策划、立项论证、制订实施方案、现场实践等环节的“传帮带”的传承,提高了团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继续发挥和创新“导师制”模式和交叉协同培养人才新机制,快速提升团队研究创新能力与实力水平,也为国家级创新团队的申报奠定了扎实基础与条件。
在这些举措的牵引下,团队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创新团队建设期间,2人晋升陕西省二级教授,2人晋升教授,1人晋升副教授。核心成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创新团队自成立以来在学术科研领域表现卓越。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撰写专著3部,发表论文8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30余名,现场工程技术骨干60多名。为提升我国难采煤层开采技术水平、推动采矿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把握学科发展脉络,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本学科总体发展建设方案,协助校、院提升本学科软硬件设施;积极争取对外技术合作、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主持或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协同交叉学科,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和丰富研究内容,提升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在学科建设方面,来兴平团队同样成果显著,推动学科发展的同时强调注重培养青年学术骨干,引导年轻人进入学科前沿,从而提升了团队在相关领域或特色专题的整体研究水平。近年来,团队在国内外引进优秀人才12人,进一步优化了学缘与知识结构。这些引进的优秀人才多人具有海外留洋及访学经历,为西科大走向世界架起了桥梁。
“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国家‘资源环境’主题与‘一带一路’战略,聚焦我国西部极具特色的特厚复杂难采煤层,研发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综放安全开采与环境相协调的绿色开采关键技术与应用。”立足实际需求,坚持自主创新。秉持这一多年风雨沉积的理念,来兴平和他带领的创新团队做好了准备。
60年栉风沐雨,给予了西科大人更加开阔的胸怀和展望,扬起风帆,放眼量,他们将再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