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亮
初中时,有个春节我和父母去一个远房姑姑家串门。姑姑家境不太好。我们一进门,她就讲起了烦心事:姑夫醉酒后骂她,大儿子该订婚了,但她家根本给不起彩礼,二儿子初中毕业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活干,家里穷得大年三十的饺子都没舍得放肉,打三个鸡蛋凑合了……我看着姑姑一脸悲苦,心里特别替她发愁。这份愁一直印在我脑海里,好多年。
直到去年,我妈忽然告诉我:“你那个姑姑的房子拆迁,补偿了三百万,现在她可有钱了。”
我莫名就觉得心里一块大石头放下了,欢快地说:“太好了,这下姑姑可美了吧?”
我妈摇头:“也没有。”
没多久,姑姑来我家串门,坐下来,她还是诉苦:两个儿子为了钱打架;姑夫把钱借给了不靠谱的人;大媳妇平白给了娘家三万块;二儿子投了40万做生意,也没看到赚回来多少……总之,虽然吃上肉了,但吃得一点也不香。
我听着,又开始替她发愁,只是又隐隐觉得不应该愁。
后来我妈跟我分析,其实姑姑家以前也没那么苦,但她好像一直是那样的心态,就是觉得日子过不好。比如以前她说给不起儿子的订婚彩礼,其实他们最后没给多少,也照样把媳妇娶进门了。说大年三十的饺子没放肉,其实她买得起,只是舍不得放。
不是日子真的苦,而是她心里认定了日子就是苦的。不是真的过不好,而是她发自内心地相信不会过好。于是本来不苦的日子也过得分外愁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