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人民日报评论”2018年2月12日刊文说,一篇文章近日在朋友圈扩散开来。文章记述了作者陪同岳父治疗流感,在几家医院间辗转奔波的过程,并以岳父的不幸离世收尾。
我们不一定熟悉文中的场景,但作者所经历的桩桩件件,或许随时都会迎面与我们相撞。文章中的作者有工作、有住房、有资产,供养一家老小虽不成问题,却也没阔绰到无惧劫难。当脾气执拗的岳父不小心患上“未知病毒”的感冒,求医问药、筹钱办事,让本来小康的一家人艰辛、无力。可以说,文章作者正是一个典型的“中等收入中年人”。
这篇文章能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击中了人们心中绷得最紧的弦,折射着时下弥漫的中年焦虑、中产焦虑。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美好生活,必然包括了对于未来的稳定预期。换句话说,就是焦虑感的消除。说到底,这还是需要用平衡且充分的发展来解决。目前看来,解题或许还任重而道远。比如,在文中我们看到医生的敬业与努力,却也看到优质医疗资源的短缺,床位、药品,甚至花钱也难以保证。如何丰富公共产品的供给,如何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如何增强家庭和个人的抗风险能力,都是需要破题之处。治愈“流感焦虑”,仍须改革发力。
(摘自微信号“人民日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