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锦蔚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回想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总会对一两处的细节描写印象深刻。如金圣叹评点《水浒》,多是对其中的动作细节赞赏不绝。
作为一篇通讯报道,《落日》这篇文章中就有许多细节描写,这些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更真实地感受1945年9月2日上午在美舰“密苏里”号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那一天,是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接受日本法西斯的投降的一天。作者朱启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大公报》驻太平洋战区的随军记者,他亲眼见证了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并用他的生花妙笔生动还原了事件的过程。虽然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然而《落日》这篇报道依然经久不衰,其中,最令人回味的就是那些细节描写。
一、环境描写的生动真实
1.关于背景。
开头第3段:“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舰着新衣,国旗飘扬,摩托欢歌,作者用词精确,短短几句却营造出了签字仪式之前舰艇上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2.关于乐队。
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作者多处写到乐队,如《签字场所》:“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代表到来》:“八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乐队寂然”。欢快的乐声只为胜利者而奏起,属于侵略者的只有沉默,而这沉默也是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和冷漠。
3.关于时间。
作为报道,作者在时间上有一些有意而为之的地方。如 :“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这里或许是巧合,或许是有意安排,但作者巧妙抓住了这一点来借题发挥,追述历史 ,确实打动人心。
4.关于结局。
“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隆隆机 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 向飞去。”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窘态毕露灰溜溜逃跑的敌人,一边是胜利者的雄姿。
二、人物描写的细致入微
1.人物的神态描写。
人物的“笑”在文中多次闪现:“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这时他正笑吟 吟地站在出入口,和登舰的高级将领们一个个握手寒暄”,“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笑,说说笑笑”,“一时间,中国话、英国话、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俄国话,起伏交流,笑声不绝”,“军舰上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笑是内心的喜悦,是胜利者的自豪,是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嘲笑。
2.人物的外貌描写。
“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英国代表穿全身白色的短袖、短裤制服,并穿着长袜;苏联代表中的陆军身穿淡绿棕色制服,裤管上还镶有长长的红条,海军则穿海蓝色制服;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咔叽制服;澳大利亚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跷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胜利者盛装而来,可见对这一时刻的重视;侵略者肢体残缺,害人之人也在害着自己。
3.人物的动作描写。
“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他签字时没有入坐,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这些细微的动作描写无不表现出昔日趾高气昂的侵略者,现在在胜利者面前毫无地位的窘态,真是莫大的諷刺。
美国记者修·马利根说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使纸面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本文作为通讯报道,不是简单的还原了日本法西斯投降的事实经过,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极具表现力的细节的捕捉和刻画,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作为一名中国记者的心声,从而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