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芳
经典的课文,是诱发人思考的载体。那些在小时候学过的课文,时隔三十年,带着自察自省的心态再去读,竟有着别样的收获和启迪。
例一:《小马过河》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讲的是马妈妈让小马把一袋粮食送到河对岸的村子里去,面对一条没有桥的小河,小马不知河水的深浅,问正在吃草的牛伯伯,牛伯伯说不深,才到它的小腿。在小马准备过河的时候,小松鼠突然阻拦,告诉它这条河水可深了,前两天自己的一个伙伴才掉进这条河里淹死。小马无从决策,只得驮着粮食回家。把牛伯伯和小松鼠的话告诉马妈妈。马妈妈这回让小马自己去试探一下河水有多深。小马小心地试探着,一步一步地蹚过了河。噢,它明白了,河水既没有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没有小松鼠说的那么深。
三十年前我的理解是:任何事情只有自己敢于大胆尝试才能明白真相。今天重读这个故事,我的感触是:人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的“第一次”,都当过迷茫的小马,固然大胆尝试很重要,但尝试前的请教、咨询了解更必要。做校长,最核心的工作是决策,决策的失误是根本性错误。因此,在做每项重要决策之前,我都做一回“小马”,广泛征询意见,深入了解,在对事项充分认识,对困难和问题做好足够的预测后再作决策和安排。不愚蠢冒进,也不畏缩保守,追求明智的稳健。
例二:《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作者林清玄,講述他的乡下老家,有一个种桃花心木的人,他不按固定的规律给树苗浇水,最怕干旱的桃花心木树苗却长成大树。
三十年前我的理解是:作者借种树喻育人,说明了只有在不确定中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长大成才。如今,为人师为人母,常反复品味种树人的话:“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我们做教育、做父母,干的是百年树人的事,核心是让孩子适应社会、学会生活。而如今,我们的父母为孩子准备好一切生活所需,为孩子过滤掉所有生活的风雨,我们的孩子不仅生活在“温室”,而且长在“蜜罐”。如此太充分、太及时的给予造就着自私、依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一代。
例三:《猴子捞月亮》
《猴子捞月亮》讲的是一群猴子在井边玩耍,井里有月亮的影子,猴子们以为月亮掉到井里了,它们就想办法,依次倒挂起来,一只老猴子抬头一看,才发现月亮仍然在天上。
小时候,我嘲笑猴子的愚蠢,自以为懂得了“遇到事情一定要动脑筋、多思考,要做好调查研究,不要别人怎么说就不假思索怎么做”的道理。如今,在社会生活中,在工作中,几乎每天都上演着猴子捞月亮的故事。作为老师,面对班上几十名学生,可能有些同学或者班干部反映的问题,我们常不调查甚至不假思索武断处理;作为管理层,学情、教情调研蜻蜓点水;作为生活中人,对道听途说的传言评价不加甄别,以讹传讹……我们是否也是故事中的猴子?
例四:《我要的是葫芦》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每天只关注葫芦的长势,而对叶子上的蚜虫视而不见,最终他也没有得到葫芦。
小时候,我们嘲笑着种葫芦人的愚蠢:哈哈,笨蛋,竟然不知道叶子、蚜虫和葫芦的关系。如今,人到中年,特别是一天天看到学得艰辛、睡眠严重不足的孩子们,我的心好痛。我们这个教育体制,该反思一下类似于“我要的是葫芦”的思维。
文以载道,我们读文贵在悟道。经典的课文永不过时,它总能在我们不同的人生阶段给我们提醒。因此,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请你带着自察自省的心态再去读,你依然会不断进步。
作者单位陕西省澄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