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合理开展科学实验的一些想法

2018-05-31 14:52唐玲
陕西教育·教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科学实验蜡烛现象

唐玲

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实验探究为核心,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每节内容都安排大量的实验探究活动,小学生在刚刚接触科学实验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观察实验,不知道如何探究实验,导致学生分组实验效率低下。教师在刚开始进行实验教学时就有必要对如何进行实验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对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指导。

一、通读整本教材,整合教材实验

教材中的实验活动数量比较多,有些实验若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进行探究,在课堂上很难完成任务。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依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合理调整教材内容,使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探究活动。

在“果实与种子”这课中,教材安排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和“探究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两个实验活动。我在教学时将这两个活动进行了调整,先引导孩子们思考,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有哪些,再带领他们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实验设计好后,将此作为回家后的实验探究活动,将实验活动延伸到课堂外。等到第二课时,再请他们将自己的实验成品(几颗没有发芽的种子和几颗已经发芽的种子)带到学校,此时再由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种子萌发的条件是适量的水、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接下来的活动是直接将在探究实验中已经成功发芽的种子进行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这时候由于种子已经发芽,观察起来更清楚,即使不用放大镜,学生也能够很容易找到种子的胚根、胚芽、胚轴。

合理调整实验,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明白科学无处不在,从而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让探究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明确实验目的,记录观察结果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注意力不能保持很长时间。实验中,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忘记了实验的目的,或者只观察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在“我们来养蚕”这课中,在让他们观察蚁蚕之前,教师明确了实验的四个要求:1.仔细观察蚁蚕的颜色。2.观察蚁蚕的外形特点以及它们体长多少,体宽多少。3.将观察到的蚁蚕画在记录本上。4.观察过程中不能伤害蚁蚕。将四个要求提出之后,学生会带着任务去观察,在实验时不会因为一时的兴致而忘记实验目的。实验中他们会认真对照要求用放大镜去观察蚁蚕的头部和身体,拿着小尺去测量蚕的长和宽,并认真记录下来。让学生写观察记录,可以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文字、符号,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准确地表述出来,观察记录可以是表格,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画。这些记录方式记录了学生实验过程的真实情况,学生可以养成勤观察、多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亲自参与、体验和感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养成了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三、分析实验现象,及时总结实验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储备决定了他们观察事物的局限性,要想拓展他们的思维,就需要引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

在教学“空气中有什么”这节课时,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的物理性质,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课理解空气是生命之源和认识空气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教学中进行三支蜡烛的燃烧竞赛,实验完成后,通过提问“为什么小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大杯子里的后熄灭”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到“空气少,燃烧时间短;空气多,燃烧时间长;空气支持燃烧”这一结论。再问:杯中蜡烛熄灭是什么原因呢?无论学生回答杯中没有或有空气,都是他们根据蜡烛熄灭这一现象的推测。这种推测是建立在学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此时继续进行实验:①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水不能太多,能淹没蜡烛底部即可)。②不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瓶中。③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瓶中。学生观察到不点燃蜡烛,水不能进入瓶中,若点燃蜡烛,最后蜡烛熄灭,水进入到瓶子里。接着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为什么水会进入瓶子?问题2:为什么水没有全部进入瓶子?问题3:蜡烛熄灭是因为空气都没了吗?蜡烛熄灭若不是因为空气都没了,那是为什么呢?通過多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使他们不仅仅学会做实验,更要会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

指导学生合理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很多,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开展科学实验的主动意识,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科学实验蜡烛现象
神奇蜡烛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我国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第四章光现象
神秘熄灭的蜡烛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小小科学实验
为革命搞科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