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英
教学上的“发现”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学习中的问题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并自行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行为,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发现机制,更符合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那么,怎样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学会发现呢?
一、在自读中学会发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读是关键,是“问”和“悟”的基础,因此,读一定要落到实处。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反复阅读,读出重点,读出情感,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所感悟。读的方式很多:
1.展示课题引导读。学生接触课题后,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问的,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2.根据兴趣自由读。让学生根据自己最想知道的或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朗读,可独自读,也可以约伴读,还可邀请老师一起读。在读法上可以自由选取感情朗读、角色朗读、边演边读等形式。读中可以尽情展示,相互挑战,可分组进行,也可全班进行,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老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条件,如配上音乐等,让学生有兴趣地读。
3.检查效果汇报读。学生充分练熟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然后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会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在质疑中乐于发现
人的情绪倾向表明,被动接受总是枯燥无味,缺乏乐趣,而主动发现则往往风光无限、其乐无穷。因此,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乐于发现的内驱力。
1.创设良好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课堂上老师的仪态要亲切和蔼、面带微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学习,并且都能学好。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持公正态度,不否认、不讥讽,并善于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2.顺从学生迫切释疑的心理,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善于提问。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学生的积極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3.运用积极评价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乐于提问。老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在课堂上对学生真诚的赞扬,哪怕一句简单的“你真行!”“你能行!”都将给学生无穷的信心。
三、在感悟中善于发现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学生自己获得求知的方法。”同理,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即学生的那种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和自行发现的能力,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一位学生发问:“能通一条小船的洞怎么说成是‘孔隙呢?”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疑问,引导学生去探索:“既然是‘隙,必然是联系前后或内外之间的部分。我们得先看看这内外洞有多大,与‘孔隙比较一下怎么样?”于是学生应用课文中有关描写外洞、内洞特点的语句加以说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作了充分肯定后说:“请大家想象一下,站在这样的大洞里,看从外洞到内洞的通道,会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相比之下,确实那个是‘孔隙了。”有的学生还介绍了那只小船是怎样的小船,以及过“孔隙”时,人又是怎样的感觉等。又比如学完《草船借箭》后有一个发问:“为什么诸葛亮会比周瑜高明,原因是什么?”显然,这一问题闪现着思维的智慧火花。于是,我立即将它提升为:“在筹划备箭上,周瑜和诸葛亮的策略有什么不同?即他们在考虑问题上的思路有什么不同?哪种思路好?”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一番争议,学生的认识趋于一致:“诸葛亮的思路和周瑜不一样,周瑜是以常规思路来思考的,以为箭只能‘造才能得到,而诸葛亮用创造性思维来思考,想到以‘借可得到箭,也就是他以‘借代‘造的方法智取,即利用天时地利向多疑善猜的曹操去‘借箭。课题上的一个‘借就说明诸葛亮的谋略智慧要比周瑜高明得多。”这样,学生通过深入探究,对课文内容也就容易理解了。
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学会发现,是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的表现。这样的“发现”,是对自我潜在创造力的一种激发。只有学生学会发现,才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展现,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魅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