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宾 李燕
摘要:为有效推动教育科研管理向教育科研服务转变,建设了包括课题管理网络系统、课题申报评审网络系统、专家支持交流系统在内的科研支持网络系统,推动了教师研究的规范化、便捷化,满足了教师研究的不同需求。
关键词:科研支持网络系统;教育科研服务;教育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4A-0053-04
教育科研工作对于教师成长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近年来,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不断高涨,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日趋多样化。以徐州市为例,“十二五”期间,徐州市有基础教育类省级规划课题217项、市级规划各类课题744项、市级个人课题11414项。如此庞大的课题数量,不从管理思路、方法上创新,管理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以管理促发展,是我们惯常的工作方式,但这往往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服务则是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强调及时、便捷、个性。教育科研管理和教育科研服务,目标虽然基本一致,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发展,但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结果必然不同。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发展也应该是科研管理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改造科研管理工作流程,促成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如何从科研管理的难点、问题出发寻求突破,建立科研支持网络系统,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近年来,我们尝试建立了具有网络课题管理、申报评审、专家支持交流等功能的科研支持网络系统,力图实现从科研管理向科研服务的转变。
一、建立课题管理网络系统,推动教师研究的规范化
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只有通过学习、实践、反思才能真正得到专业的发展。在实际课题研究过程中,许多教师重申报和结题,轻研究过程。同时,常规管理无论从时间还是人力上都无法实现对研究过程的监控,这也是科研管理需要突破的难点。自“十一五”开始,我们尝试采用撰写网络博客的管理方式实现对全市教师个人课题的管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格式化的博客日志分类来规范研究的路径,通过要求主持人撰写博客日志展示研究的内容,公开研究过程,使课题管理实现全程跟踪。之所以从个人课题做起,一方面是由于教师个人课题只有面广量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研究,但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把教师个人课题的功能定位于引导教师关注身边的小问题,研究起点低,运用“反思+实践”的研究方式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其研究的价值主要不在于最终成果,而主要在于让主持人经历研究的过程,养成读书反思的习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的价值。
为配合课题博客管理,我们制定了《教师个人课题管理办法》,要求主持人定期上传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包括课题申报评审书、读书心得、研究总结、研究案例、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等。不仅规定了上传的内容,还有具体的时间要求。《教师个人课题管理办法》要求,个人课题批准立项后两周内在博客发布课题研究方案,每学期上传不少于2篇课题相关理论书籍的读书心得、不少于2篇研究案例,结题期内完成结题报告的发布。每项日志内容对应不同的分值,课题结题时评审专家通过查阅博客的内容,对每一项内容按照发布时间和质量两项指标进行评分,达到合格线的课题准予结题,并对博客日志发布较多、研究内容丰富的课题主持人予以奖励。
课题博客管理不仅提供了课题研究过程规范化的解决方案,也为积累研究资料,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无论是否做课题,教师们都可以进入徐州市课题管理博客,查看感兴趣的课题研究博客内容,与主持人进行网上互动。随后几年,我们也尝试为每个省、市规划课题及专项课题的主持人建立相应的博客,从而进一步实现对各类课题研究过程的有效监督与管理。
近期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对203位课题主持人的调查结果显示:拥有一个课题博客的主持人占39.9%,拥有两个的占28.1%,拥有三个的占5.9%,拥有四个及以上的占2.0%;24.1%的主持人没有课题博客。数据说明,经过多年的努力,课题的博客管理方式已被我市大多数课题主持人接受。在对“你认为看别人的博客有收获吗”的回答中,31.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很有收获,认为有收获的占64.0%,认为收获不大的占3.9%,认为没有收获占1.0%。结合对调查对象的访谈,我们认为课题博客对于进行课题研究的老师是有借鉴作用的。主持人喜欢看与自己研究相似或相关的博客,因为借鉴的作用较大,而且可以互相留言,进行交流,共同提高。
课题博客管理实现了课题研究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便于主持人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自我督促,也便于教师之间互相监督和激励,这就形成一种科研管理的自运行机制:课题研究是老师自己的事情,能否结题,取决于自己的研究过程是否扎实,研究成果收否丰富。主持人博客里的日志就是结题时最好的答卷。科研管理人员通过线上查看博客,可以及时发现教师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及需求,推介好的博客,及时發布各种研究资讯,满足研究者的需求。
二、建立课题申报评审网络系统,推动教师研究的便捷化
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前端的申报和末端的成果鉴定,涉及大量文本性材料的评审、检查、验收。传统的文本流转过程是:课题主持人撰写研究方案,经过学校推荐申报到区县科研管理部门;区县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初选,确定推荐名单,将研究方案呈报市级科研管理部门;市级科研部门组织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评审后,确定市级立项和推荐到更高级别评审的课题名单。在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中,研究文本至少流转3次,耗时耗力。文本的传递耗费了教师研究的时间。要为教师开展研究提供便捷化的服务,就需要建立一个网络申报评审系统来解决文本传递的问题,减少与研究工作本身无关的事务。
我们设计的申报评审系统流程,尽可能把日常熟悉的工作流程转化为系统运行的流程,充分考虑参与科研的各个主体即课题主持人、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及区县科研管理部门的不同工作要求。申报评审系统包括前端申报评审系统和末端结题鉴定系统。教师直接登录前端申报系统,录入研究者和申报方案的基本信息后上传电子版申报材料;区县科研管理部门在线浏览审阅本地区的研究方案,确定上报课题;经过区县确认申报的方案进入评审数据库,市级管理员直接对申报汇总信息表进行操作,依据学段、学科、研究方向等,将一个课题申报方案分配给三位专家评委;三位评委通过在线浏览审阅,评出同意立项的方案,系统根据三位评委的意见给出综合评判结果。评审结束,申报教师即可查阅结果,打印呈报存档文本。课题研究完毕,主持人登录末端结题鉴定系统,上传鉴定评审书即可完成课题结题申请;系统根据研究领域、学科、隶属县区等信息,将课题分配给非本县区的鉴定专家审阅;鉴定专家收到结题申请后,下载结题鉴定评审书,查阅主持人课题管理博客,根据研究报告、研究过程和相关过程性材料,确定是否同意结题,并在成果鉴定评审书中签署鉴定意见后上传。
在申報评审系统中完成整个课题管理流程,课题研究教师、区县科研管理者和市级科研管理部门都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大大提高了文本传递的便捷性,教师足不出校即可走完课题申报和结题的各项流程,管理成了服务。
系统运行四年来,我市已经完成了4000余项课题的结题鉴定。没有系统的支持,管理数量如此庞大的课题是没法想象的。目前申报或结题的周期大概在一个月左右,只需要一人负责管理平台、一人负责解决申请和评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可。30个左右的评委,每人承担大约20~30个课题的评审任务,在规定时间内每周大约花4个小时的时间即可完成,也不会有太多的负担。
三、建立专家支持交流系统,满足教师研究的不同需求
基层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我们利用网络讨论区、问卷星等工具收集整理教师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做好针对性的服务和支持工作。
“你希望科研管理部门对你的研究提供什么帮助”的调查结果显示,课题研究教师希望得到专家支持的占24.1%,希望提供研究方法指导的占34.0%。而当被问到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时,认为研究选题和研究资料的分析处理并形成成果比较困难的各占35.0%,认为方案撰写比较困难的占17.2%,认为恰当使用研究方法比较困难的占12.8%。也有教师的课题学科性较强,希望得到学科专家的帮助。由此可见,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迫切需要专家的引领和支持。一线的教师接触专家的机会不多,课题管理部门有必要建立一种机制,为专家和一线教师牵线搭桥,使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双赢。因此,我们考虑建立专家支持交流系统,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
一是建立科研培训网络资源库,解决共性的问题。培训资源包括课题的选题、研究方案撰写、开题论证、研究过程设计、研究方法选择、资料搜集分析、研究成果提炼等方面的课题研究的基础性知识。资源库建在教师培训平台,教师可以随时、多次、选择性观看,避免了集中学习所造成的耽误学校课务、教师多次往返等弊端。同时,培训平台与徐州市教育局师资处的学时认定系统对接,保证培训效果。我们希望逐步建立一种制度,要求教师先要利用网络科研培训资源库进行一定学时的学习,然后才能申报市级及以上的课题。这样做的目的并非为课题研究设置门槛,而是为了减少教师课题研究的盲目性。
二是建立专家资源库,解决个性化的问题。专家包括高校的教师、各种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进行过课题研究且成果显著的一线教师等。我们按研究领域、学科等对这些专家进行分类,通过QQ群、微信群、博客群为课题研究教师和专家牵线搭桥,并形成一定的帮扶机制。专家既可以到现场参与学校的科研活动,也可以在线为教师的研究提供理论和经验的指导,帮助诊断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梳理提升研究成果,从而保证研究少走弯路;教师的研究也能为专家的研究提供鲜活的案例。这种交流会取得双赢的效果。
三是定期举办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活动。对课题主持人的调查发现,对于“现场培训与网络自主学习,你更喜欢哪一种培训方式”的选择,58.1%的教师选择现场培训,33.0%的教师喜欢网络学习。面对面的互动,情境性强,更有针对性和生成性,能在比较集中的时间内交流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便于情感的沟通,这也是现场培训方式被课题主持人首选的原因之一。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在组织课题活动时更多采用线下互动与线上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对课题研究在开题活动、中期研讨、现场结题、博客更新和互动中集中反映出的问题,通过线下的活动进行交流。例如,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推进过程中,我们为幼儿园设立了幼儿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围绕着如何创设环境、如何进行有效观察、如何更好进行师幼互动、如何进行课程审议等问题,主持人有诸多的困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分专题进行主持人交流,邀请了专家进行现场点评和指导。活动过程中,利用小鱼直播工具将不同主题的现场交流转发到各类研究群体的QQ群、微信群,同时开放UMU互动社区供未参加现场活动的教师与现场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大大增强了研究活动的辐射作用。
科研支持网络系统的建设,既是一个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科研管理工作涉及的要素无非就是“人”(课题主持人及科研骨干的培训、研究专家库的建立等)、“事”(主要指科研课题从申报到结题的过程)和信息(课题研究信息、成果的交流与评价等)。促进“人”的积极主动发展、“事”的规范有序运作、“信息”的及时畅通交流,是系统建设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主线问题。在科研支持网络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实践中,我们的工作机制不断趋于优化,认识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了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有效协调科研管理工作朝着高效运作方向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综合运用网络技术建立基础教育教师科研支持系统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管理者具备信息化的思维和技术敏感性,当一个新技术出现后,能迅速发现其与管理工作的结合点,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尝试改革。同时,科研支持网络系统的建设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运用,还需要配套的政策支持、持续的经费保障,同时还要兼顾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责任编辑:杨孝如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esearch-Supporting Network System
Based on the Idea of Service
LI Bin & LI Yan
(Xuzhou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Research, Xuzhou 221003, China)
Abstract: To effectively change from education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to education research service, we have constructed the research-supporting network system including project administration networks, project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networks, and expert-supporting communication systems, which have promoted teachers research standardization and convenience to satisfy teachers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or research.
Key words: research-supporting network system; education research service; education research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