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
2018年2月12日,农历腊月二十七,这是28岁的易奉阳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的家乡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向全体村民以及全国人民拜年。易奉阳就在现场。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易奉阳儿时记忆中的战旗村旧貌。那时,村民们分散在60多个散居院落中,以种庄稼为生。并不富裕。
后来。通过整理复垦村民原有的宅基地、院落等,战旗村新增440.8亩土地。其中215亩用于安置村民及基础设施建设,还有225.8亩土地“置换”了9000多万元资金,利用这笔资金修建新型社区实现了村民集中居住。
两年后,易奉阳随全家搬进了新社区中一套173平方米的小洋楼里。当时的他不会想到,战旗村未来的生活会更加美好,而他也将成为见证者和参与者。
易奉阳大学学习的是電力机车运用与驾驶。毕业后去了河北工作。如果不是战旗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当年的一通电话,易奉阳现在可能还是一名火车司机。“孩子,回来吧!村里现在正是快速发展的时期。很需要你们这些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啊!”电话那头高书记的殷切期盼。让本就不适应北方生活的易奉阳打定主意回到家乡。
刚刚回来的易奉阳被派到基地学习无土栽培等新型种植技术。“当时我觉得这辈子也许就是和土地打交道了。”易奉阳说。
可是,未来远不止如此。战旗村人以都市观光农业为切入点,开始打造集生产、经济功能、生态和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都市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并发展上下游产业。乡村酒店、特色花田、太空果蔬观光大棚、绿色蔬菜农庄……三产齐备的战旗村“饼”越做越大。
易奉阳就这样被战旗村的快速发展助推着前进。学习酒店管理、市场营销,他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不断丰富。“我觉得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易奉阳说。
易奉阳发现,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选择回到战旗村发展。因为随着村里引进和自办的豆瓣厂、种植基地等企业越来越多,他们根本不用像在城里一样为找工作发愁。如今,很多战旗村的村民们既是土地股民,又是企业股东,还是产业工人。这样的多重身份让他们告别了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四川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启动,战旗村13.447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挂牌成交。这一宗地收益705.97万元,让战旗村集体资产一举突破2000万元,村民人均现金分红520元,此外,人均股份增值2600元。
到2017年,战旗村的集体资产达到46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46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053余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1993元。
易奉阳如今已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妻子在村里的杏鲍菇生产企业里上班,这是战旗村引进的一家占地300亩的规模化、标准化企业,年亩产值达50余万元。300多名员工中有200多人来自战旗村,其他100多人则来自附近的村子。易奉阳3岁的孩子如今就读于家门口的幼儿园,幼儿园由村委会引进专业机构办学,不仅解决了战旗村孩子们的入园难题,还辐射到了周边的其他村庄。
平常闲暇时。易奉阳一家喜欢在社区里散散步。或是搬个凳子在自家门前喝茶晒太阳。由专业的清洁公司打理的社区,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在战旗村村口。便民服务站、卫生服务站等一应俱全,原本需要到几公里之外的镇上办理的医保、生育服务、生活缴费等手续,如今都可以在村里就近办理。
“虽然还是住在农村,但生活环境比城里还好,不少城里人来耍,都打听村里有没有人要转让住房。”易奉阳说。
2016年战旗村党总支举行换届选举,易奉阳当选了村党总支委员。“我如今的工作和传统的村干部工作已经大不相同了。”易奉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过去,村干部的工作主要是调解村民争地争利等矛盾。现在,我们的村民住上新型社区,已经从耕作中解放出来,我的工作内容就更加丰富了,需要参与村里的社区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易奉阳说。
“乡村十八坊”是村里正在全力自主开发的最新旅游项目。项目计划以体验式作坊经营为主,设立豆瓣坊、酱油坊、酿酒坊、陶艺坊等,利用本地的工匠资源,还原旧时的作坊生产方式,为游客更好地展示当地的传统工艺。易奉阳告诉本刊记者,待项目打造完毕后,“不仅战旗村对游客的吸纳能力会更高,村民们也将依托这些产业,有更高的收入,过更好的生活。”
最近,易奉阳又多了项新工作——向越来越多来战旗村学习参观的人们介绍村庄的振兴史。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易奉阳自己拍摄的一段视频短片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视频中,易奉阳自豪地邀请全国人民来成都,来战旗村做客:“欢迎大家穿起我们的唐昌布鞋。到我们成都的天府绿道上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我们成都的幸福美丽新村。”
易奉阳(左)在村民家中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