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建筑工业化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劳动力成本增加、公众对建筑品质要求提高、环境承载力与资源可持续压力加大等方面。因此,建筑从业人员需提高“全方位整合”意识,做到与时俱进。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升级以及《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文件的相继出台,装配式建筑成为当前我国建筑工业化的最佳载体,而目前国内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水平仍有待提高。
自2015年5月起,受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委托,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共同牵头组织了《我国高层住宅工业化体系现状研究》课题研究,针对高层住宅建筑主体结构工业化技术体系和制品产业链现状进行全面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含装配式混凝土(PC)结构高层住宅建筑体系现状、钢结构工业化高层住宅建筑体系现状及工业化装修与建筑制品的现状;通过实地考量国内现阶段在装配式建筑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大型企业的构件生产、开发、设计、施工状况及企业面临的主要制约条件等因素,从而把握我国建筑工业化的总体现状。通过对各项数据的处理分析,并结合与国外先进经验的横向比较,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难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缺乏完整的技术路径规划和工业化通用建筑体系的顶层设计。工业化建筑体系的企业特征明显,影响技术推广与构建销售,导致“自产自销、定制生产”现象,制品生产企业产能浪费问题突出。
二是建筑工业化全流程不匹配。在施工中难以实现“等同现浇”,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隐患。钢结构建筑日常防腐性能检测与维护策略不清晰。
三是具备规划设计、制品加工、安装施工能力的企业及集团公司在推动建筑工业化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开发建设企业短期“现金流成本思维”严重影响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速度。
要实现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良好发展,除技术设施等硬性条件亟待升级外,国内建筑行业对建筑工业化及装配式建筑存在的认知误区则成为其有效发展的另一项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在建筑工业化问题上的认知误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与之前的建筑工业有所不同,现阶段广泛谈论的装配式建筑本质是一种建筑产品建造方式的转变。当前行业内存在着过分重视主体结构装配化率的现象,但装配式建筑体系本应由市场自发形成。而诸如混凝土剪力墙和核心筒等已无法适用于装配式结构体系、毛坯房交付造成居住体验不佳、对通用建筑体系重视度不够等现象普遍存在。
建筑工业化以实现建筑性能和成品交付为目标,以模数化设计和工业化制品为基础,以系统集成和机械化施工为手段,实现建筑设计、制造、施工和运营的过程。而传统的先建筑设计、再构件拆分、后工厂预制的模式,无法实现各要素的集成与协同,既影响装配式建筑质量及用户体验,也使得建筑制品企业成为定制生产者,造成产能严重过剩。
建筑制品规格化和接口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的前提,只有在标准化设计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多样性的建筑产品。而目前普遍存在的做法是将主体结构切分预制、现场组装,把现场浇筑混凝土的工作转移到工厂,造成工厂生产通用构件错误地变成了在工厂预制工程。此外,强制性的预制率要求也助长了这种思维。而在各地相继出台的装配式建筑指导意见及相关政策中,普遍采用装配率指标来衡量建筑工业化水平,且大多数针对装配式混凝土制定,也导致了“为装配化而装配化”的现象。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中仍普遍存在在楼板和墙体中埋设管线的传统做法,不仅严重影响了空间的可变性及功能的适应性,管线、墙体等的寿命差异也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使用维护带来了很大困难,成为我国建筑短寿命的重要原因。而国际成熟的SI体系(支撑体Skeleton和填充体Infill分离的建筑体系),则高度统一地实现了支撑体的耐久性及填充体的适应性。这种通用建筑体系至今未获行业普遍共识。
在新时期绿色发展理念下,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需包含四项要素:适用、经济、绿色、美观。认识这四要素需辩证统一,坚持全面发展,实现和谐发展;这四项要素无主次之别,它们相辅相成、同等重要,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绿色首先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行为,它要求建筑必须与人与自然和谐平衡,这是建筑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循的基本伦理;此外,建筑应当承担其对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及对文化的责任。而全社会也应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绿色思维、培养绿色行为。这一点上,我们应该积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深度挖掘中华建筑体系的绿色智慧。
绿色还是一门技术,因地制宜是其灵魂。这要求我们必须合理运用先进科技对复杂需求进行理性分析,在最大限度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融入自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降低建筑基础能耗,提高设备节能效率,实现建筑性能的绿色,提升建筑质量、提高效率;与此同时有机统筹科技与经济之间的平衡。
概括起来,这种绿色发展需要我们将原有的过程和措施导向转变为目标和效果导向,并积极创造建筑的先天绿色基因。在此前提下的建筑工业化发展需遵循以下逻辑,即:策略大于指标;先天优于后天;内在优于外在;系统优于片段。
我国推广建筑工业化,有其政策环境及市场机制的特殊性。要做好装配式建筑,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同时肯定市场的主体地位,这对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装配式建筑的“预制化率”和“装配化率”评价指标应与工业化通用建筑体系匹配,走出装配化就是建筑工业化的误区。国家应在顶层规划层面推行通用建筑体系,建立基于规格化的建筑制品目录,统一接口标准,促进规格化建筑制品的生产和流通。
基于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考虑,从耐久性及适应性的角度来看,我国应发展装配式框架结构,并通过成品住房交付方式来提升用户体验。
BIM技术不能仅仅作为三维建模工具,更应作为实现集成设计、智能制造、虚拟建造和智慧运营的基本工具。因此,需要在国家层面推广建筑产品说明书制度,建立基于BIM技术的产品信息溯源体系和产品数据库。对装配式住宅,应推行住宅支撑体和填充体分离技术,完善装配式装修制品体系,提高业主的居住体验和住宅的实际使用寿命。
积极学习制造业及汽车产业经验,推行成品住房交付方式,建立适应企业主体地位的管理机制,实现建筑产品单一责任主体负责制,提供专业化的维修服务,通过市场机制提高成品建筑质量。
建筑工业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计划和发展目标,避免新的产能过剩,以实现建筑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