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爱若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以实干促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在此背景下,7月3日,大型电视访谈节目“两山路上看变迁,绿色中国十人谈”在重庆市彭水县诸佛乡庙池村举行,这是大型系列主题公益活动“绿色中国行”首次走进乡村,也是该活动首次深入武陵山区探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和模式,相关专家深入调研“庙池探索”,把脉问诊“彭水模式”。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是古老黔中的中心,武陵腹地的民族走廊,重庆东南部的世界苗乡。彭水地处长江一级支流乌江下游,良好的生态是彭水的优势。十八大以来,彭水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严格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和“五大环保行动”,严格落实“河长制”,全面整改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深入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加强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和水面、湿地、林地、草坡等资源保护,加大节能减排降耗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健全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严格刑责追究,对环境污染违法行为“零容忍”,全县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提升。2017年,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54.2%,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8%;同时,全县9万吨及其以下煤矿全部关闭,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个百分点,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县上下的自觉行动。2018年4月,彭水河流水环境质量全市排名第一。
彭水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近年来,彭水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民族文化为魂、以生态经济为根,致力于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工业和民俗生态旅游业,全力推进城乡统筹、文旅融合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文化发展、生态产业结合起来,在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以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村改革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乌江穿城而过
彭水县委书记钱建超认为民族、生态、文化是彭水的三张名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践行领导的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对重庆两点定位、两低两高的目标要求,以及四个扎实的具体要求,认真落实坚持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特别是我们结合彭水实际,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我们认真地对发展目标做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我们的发展愿景就是要建成生态特色宜居城、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产业发展区、生态文明示范县,始终围绕着生态做好文章。
首先是把存量保护好。我们认真落实河长制,每条河流都有负责人。坚持山水同治。这几年我们加强了对山的保护,每个村都有生态护林员,守好我们的存量。
二是做大增量。这几年市里政策非常好,比如退耕还林,给了我们40万亩指标,我们在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的过程中,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发展了许许多多经果林,比如油茶、栗子等等很多。把现有国土绿化搞得更好,具体有几个行动。一是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根据市统一部署,从今年开始,每年春节上班第一天,我们广大干部和群众一起上山下乡义务植树。
三是做好治理这篇文章,过去由于粗放发展,也有一些污染和破坏,因此首先要治理好水污染。我们所有乡镇、村集中居住的地方都建了污水处理厂,都能够实现集中居住的地方生活污水能达标排放。再就是过去畜禽养殖有一些污染,这几年加大了畜禽养殖的治理力度,划定了畜禽养殖的控制区,江的两岸限制一些区域。集中养殖的地方,我们进一步改造提升了养殖方式,都能够达标排放。同时以治理进一步来提升生态环保的水平。
通过守住增量、做大存量、提升品质,我们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全市4月份水的质量综合检测,彭水是全市第一。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彭水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品牌。这些品牌,推动了彭水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为乡村振兴厚植了文化内涵。
诸佛乡庙池村自古是武陵腹地,既是黔中文化的重要区域,也是巴文化、楚文化、夜郎文化等华夏古文明的交相辉映之地。三元寺听晨钟暮鼓、学堂堡看凤凰下蛋、高坎子下见犀牛滚潭、李家坝上说神兵出洞,状元楼出留洋学子,老街场闻豆腐飘香。一件件民间故事和乡野趣谈,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庙池乡村文化。近年来,庙池村坚持把乡村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积极培育“一村一品(主题)”产业体系的同时,建设性的提出了“一户一故事”的文化内涵,采取“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的模式,为每一户发展产业的家庭,注入一个独特的民间故事或民族文化内涵,既为庙池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提升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又弘扬了庙池独特的乡村文化,实现了农民致富与乡风文明同步发展、协同推进。庙池村,也结合实际,着力打造以现代乡村旅游和农业开发协同推进的农庄生态示范园产业,该生态示范园规划建设3000亩,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精品种植示范区、水产养殖休闲垂钓区、良种苗木快繁基地和以猕猴桃、酥梨、脆李等为主题的7个果园,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00余万元,将有力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脱贫。同时,生态示范园建成后,必将吸引大量游客来庙池体验观光,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
钱建超表示,近年来,我们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林区文化和乡村文化,不断推进我们的文化创建活动,创建优秀文明单位。
大力弘扬乡村文化,尤其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孝善立德、孝善敬老,开展邻里和睦等方方面面的教育活动,我们也有很多创建活动,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脱贫光荣户。特别是结合我们庙池的实际,产业方面叫一村一品,在文化方面我们叫一村一故事。
阿依河景区
彭水县诸佛乡庙池农庄负责人、乡贤张儒斌认为现在庙池探索“一村一品、一户一故事、一人一历程”是主要解决原住民问题,是想建立山地农业发展体系,以使产业做支撑、文化做灵魂。
文化是乡愁的载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食一方味、说一方话、着一方装、习一方俗、敬一方神。土家、苗、汉长期在山区杂居,形成了以酸辣为主的饮食文化、以蜡染为主的服饰文化、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土司、洞穴、建置、经济、民居等地域文化和人文历史。因为土地较为肥沃,地势较为平坦,在计划经济年代,庙池曾经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和秀才村。村里有一条小街道、一所小学。几十年来,这个村里培养了几十个大学生和博士。周边的姑娘以能嫁到庙池为荣。
因此,将武陵山地域文化、苗族文化和耕读传家文化作为庙池文化的主题,于是从北京请来重庆酉阳籍武陵山文化研究者杨长江,发掘庙池文化内涵,梳理其文化肌理,形成独特的文本范式。
一是传承。重点开展“一村一主题、一户一故事、一人一历程”的收集活动。开展村史、家谱的整理编纂、村史文化陈列馆的建设,发掘每一栋老屋、一条老路、一个老景、一棵老树的来历和传说,让一人一户一宗一族的来龙去脉、祖传家事清楚地记录在案。让当地人,特别是外出多年的庙池人找到文化的根脉,重新形成文化认同。同时,让外来者除看山看水以外,还能听到动人的故事传说。
庙池乡村文化建设
二是修复。对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乡贤礼制下的待人、处事、敬老、抚幼、婚嫁、祭祖等优良习俗进行整理和提炼,制作成可以实践的手册,倡导村民在生活之中去运用。对硬件方面的经典,比如老院落、摆手堂、祭天坛、老街道,采用“原来的地址、原来的料子、原来的样子”的方式修复,“一砖一瓦都进行了精心挑选”,还原文化氛围。
三是融合,对苗文化的经典作品,甩手揖、苗族古歌、盘歌等进行收集整理,然后组织作家、音乐家、舞蹈家进行再创造,使其更具传唱性、表演性、观赏性。四是进化。广泛收集当代本土文化作品和各地名家的优秀作品,丰富和拓展庙池文化内涵。在文化乡土化的基础上,按照当代人的生活需求,设施现代化。同时,修建民间习俗与美食园、民间歌舞园、民间手工艺园、非遗传承与保护园。
文化生态的修复还原,就会形成庙池独特的气质和不可复制的品牌符号。不少村民主动拍成视频短片,用自媒体进行迅速传播。连续两年的“赶年节”, 吸引了周边上万人参加。庙池人的身份认同明显增强,多年没有回到村里的庙池籍人,回到了村里拜祖、过节、走亲戚。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唐守正例举漓江:“大家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山水甲桂林,我看彭水一点不比漓江差,而且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比漓江好。这个地方生态基础好,但是这个地方是石灰岩地区,石灰岩地区植被破坏起来很容易,恢复起来非常困难。彭水这些年来致力于生态保护,尤其是近年来加大了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力度,所以能够使现在彭水还有这样好的生态状况。但是我想,彭水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任重道远,我们的山是很好,但是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发挥。为什么提到漓江,漓江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没有在发展的同时注意到保护。我想,彭水要发展,也要重视保护。中医治病时有一句话叫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生态系统就是这样,哪个地方不通了就要出问题了。人在生态系统当中生存,必然会产生一些垃圾,这些垃圾怎么样让它通起来,这就是生态当中很大的问题。生态系统里头,各个环节同等重要。第一,生态系统不是静止的,是发展的。第二,生态系统各个环节都要做好。第三,人和生态系统的关系。人是生态系统当中的一个部分,所以生态系统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是同等需要注意的问题。”
针对彭水的林业产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冰建议:
第一,要加强或者加快培育主导产业。过去我在渝东南工作,我觉得我们走过弯路,比如杨树上山,要搞造纸厂没搞起来,搞蚕桑等等,这些产业后来都没有太成功。但是,当前我觉得彭水选定搞油茶,搞高山油茶,酉阳也在搞,在整个渝东南形成了一定的主导性。现在彭水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很快,作为一项主导产业要有规模效应,希望彭水把林业的主导产业培育大、培育强。第二,希望培育林业产业的龙头企业。第三,要加强森林旅游、生态旅游。最后建议要加强品牌建设,并大力宣传,比如今天绿色中国行走进彭水,这是第一次走进渝东南地区的苗乡,希望这样的宣传工作以后多搞,多宣传彭水,希望彭水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表示,总书记讲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彭水产业包括不老泉的太极水,包括林果经济,还有其他一些生态经济,都体现了它的特色。但是,特色产业要体现它的优势,体现它的错位发展,那就必须得靠人才。
人才在乡村分为管理人才、产业人才、科研人才三个部分。管理人才,我们认为应该大力发扬乡贤的作用,在乡贤的带领下,这个地方的经济才可以得到长足发展。我过去两年到总书记工作过的地方考察,考察他的生态文明思想,我发现在浙江、福建的很多地方,那些致富带头人很多都是乡贤,和内地不一样。内地很多村干部是家族推选出来的,因为他是党员,带领大家想去致富,但自己都没有致富,他怎么能够带领大家致富?而在浙江就不一样了,浙江一些政治思想坚定,又在外面发了财的乡贤,让他回乡担任村干部、村委会委员、担任村里的干部,他就能够发挥带头的作用,而且更有一点,因为他致了富,他就不会惦记村集体的财产,他就不会大吃大喝,不屑于去贪污受贿。一张发票要四个人签字,而且要晒到互联网上,人人都可监督,这种情况下村干部贪腐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浙江,很多农村在乡贤的带领下都致富了,把优势产业做大了,做得更强了。彭水有很多特色产品、优势产品,建立自己的标准,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依托重庆,依托成都等大城市开展一些销售工作,收入会很高。彭水如果说没有重庆的支撑,没有重庆作为靠山,我们的生态经济应该不会取得大的发展,所以说乡村振兴必须依托大城市,否则的话,乡村振兴进度要慢一些。说实话,像这么美好的地方,国内还不少,你们去贵州荔波看看,前年我们到了荔波,荔波的知名度要比彭水大,景色不比这儿差,但是有一点,荔波的区位优势没有我们这么强,因为远离大城市。我相信,我们这儿有山、有水,那么多好的景点,还有我们的有机蔬菜,瓜果,我相信以后会做得更好。
山好水好的彭水
第二个就是产业人才的问题。乡村产业人才回流必须得靠产业,没有机会、没有产业,人才是回不来的。我们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说绿水青山在保护之中变成不了金山银山,老百姓是不会支持的,企业也是不会拥护的,只有实现两者共赢,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了环境保护,还有经济发展,以及我们这儿的脱贫攻坚,三结合,这才能坚持得久。还有人口回流问题,我们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对乡愁应该有一个正确理解。我们留给乡村的不应该是小时候破败的乡村,而应该是把乡村文化保留住的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乡村。对于那些人口净流出的地方,适当的撤村并点是很必要的,否则有些地方很破败,通过适当撤村并点,保持人口在一些地区集中的聚集,让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发展适当的产业,让人口集中,产业才能保住。一个人口净流出的地方,其发展是不会有大前途的。彭水这个地方,我们有旅游产业,有绿色工业,有绿色农业,而且很多形成了规模。比如重庆的柑橘全国很有名,但是前两年重庆柑橘卖不出去,说明产业结构要根据市场来调整,首先有了产业,产业有了规模,产业有了效益,我们就不愁人才。
第三个就是专业人才我们要引进,专业人才的引进,我们是有很大优势的,重庆的大学很多,我们有很多很好的产业,我们要引进,要用很高的待遇,我们可以花100万,引进一些院士到这里来搞院士工作站,把我们这些产业技术搞大搞强,你舍不得本就产生不了很大的效益。最近很多地方花大价钱引进人才,年薪百万不是梦,我们如果说依托重庆,通过高薪引进一些农业技术人才、旅游技术人才、工业技术人才,不愁我们的产业发展不好,我们也不愁人才不回归,也不愁乡村不振兴。
重庆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博士丁忠兵认为,乡村振兴是亿万农民自己的事情,能否调动乡村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这是决定乡村振兴成效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如何调动农民的内生动力参与乡村振兴,我个人的思考,首先是利益联接机制,乡村振兴不能是排斥农民,或者是排挤农民的乡村振兴,必须让农民在共建乡村振兴过程中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
另外,我认为乡村振兴还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要增强他们参与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正是基于这个考虑,庙池三农学校搞得好,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创建了农民夜校这样的农民培训的形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是广泛开展的农民培训形式,当时也承担着农村思想阵地的重要功能。彭水县通过复活农民夜校的形式,能够很容易为老百姓认可和接受,农民夜校对农民进行培训,切合农民白天时间工作很忙,晚间闲暇时间比较多的生产生活特点,所以我觉得是一种很接地气、很有价值的农民培训形式。建议办好农民夜校,要做到老瓶装新酒,我们的内容要更加贴近现在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根据他们的现实需要,根据他们了解外面的信息、掌握技能的要求来开展农民夜校相关的内容组织。
谈到三农学校,张儒斌认为三农学校实际是要解决农民“知行合一”问题。三农问题中最核心的就是知识和行动,我们三农学校还只是一个雏形,庙池三农学校做了三年了,后三年我们要完善三农学校,要把它做得红红火火,因为三农学校是五位一体,是集科研、试验、应用、培训及推广为一体。三农学校最核心是要有一个方式,沟通、交流、分享,在这里培训不是填鸭式的,很多成人教育是老师在上面讲课,我们不是,我们是在晚上聊天,通过交流、沟通、分享,完成学习。我们组织了40多期夜校,请了全国各院校专家,也有很多搞水果的研究员,包括我们请了日本一个专家到庙池来给我们讲课,和我们交流,和我们分享他过去在全世界做的研究。
钱建超表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的改革就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过去农村农业这块小、散、弱,怎么通过改革让更多的城市资源进入农村,激发农村的发展活力,这需要激发农村发展的主体,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我们抓了几个方面:
一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内生动力,主要是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农民为主体,广泛组建专业合作社,农民本身是主体,组建专业合作社,用土地、林业入股,也有资金入股,土地、林地入股以后,就有几块收益,一个是土地流转本身有收益,第二个是在合作社里打工,也会有薪金,第三个是作为股东有分红的收益,这几块收益可为老百姓增收。另一块是引进一些龙头企业进入农村,就是公司加基地加农户,把农民有机地组织起来,让农民共享发展收益。
二是把设施配套起来,激发我们农村发展的活力。这几年,我们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介绍两个方面:一是道路。过去之所以贫穷落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道路,城里的人下不去,资源下不去,农村优质的东西出不来,人也出不来。所以我们加大了农村路的建设,现在我们所有的村,包括撤并村80%都实现了通畅,当然还有少量是通达,就是把道路修好,让人进得去,让农村优质资源出的来。第二种是加强信息建设,现在农村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地方,至少都是3G网络全覆盖,好一点的是4G,让农村共享信息化成果,也就是一方面可以学习中央、国务院大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能学到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信息,进而让我们自己成长进步起来。另外,通过电商,把广大农村的优质农产品卖出去。
三是把改革深化下去。就是要激发农村发展的要素资源,包括农村确权,三权改革,包括林权改革,整个农村的综合改革方面都在扎扎实实推进。
谈到庙池村合作社,张儒斌分享了他的体会。合作社目前有三种形态:一种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体,让农民参与合作社,比如小岗村等。还有一种是以企业资本为主体成立的合作社。庙池村则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目前的收益资本作为个人合作社的原始股本,从2014年开始,庙池村成立股份制合作社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主体定下来了,第二个是要解决文化问题。
目前成立的十多个合作社,包括外村的十多个,以及其他的,规模上来看接近25个合作社,合作社的组织构架、机构、制度是怎么建立的,我们的合作社是以土地作为原始单位,然后三个合作社为一个小组,三个小组为一个小队,三个小队为一个合作联社,只在合作联社上设理事长、总经理和董事长,总经理不能参与,因为我们的合作社土地都是村委会的,合作社的总经理不能在村支两委兼职,村的支部书记不能在合作社里兼职,合作社的董事长必须兼任村里支部副书记,村长必须兼任合作联社的监事长,构建这么一个组织构架。为什么要这样解决,我们知道,以前村支书走了之后,他的儿子继续当村支部书记,就成了世袭制,例如大寨、华西村。我们主要是解决不让它世袭,要在民主的条件下可持续发展,这是合作社做的探索和试验。
实际上,合作社真正的内涵是四个方面,要解决农民土地的问题,合作社主要是解决内生动力,最核心的就是土地小、散、乱,我们最少的只有几分地,零点几分地的都有,实际上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土地问题,我们把它集中起来,重新进行确权。第二个是资金的集约,一个是社会资金,政府资金,以及老百姓的自有资金,我们要集约起来。我们也在探索,把国家投入在老百姓土地上的配套设施资金变成农民的股权,就是增大农民的股份。如果我投入在这个合作社,按私有资本来算,老百姓不能是大股东,但是我把股权,把国家投入的这块给他,那股权就增大了。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已经违规了,没有法律支撑,我们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股份制公司法,但是没有股份制合作社法,如果真正发展农村,必须要走股份制合作社这个道路,不能走专业合作社的道路。农民的专业合作社最典型的就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但是合作社里的树苗才长到一年的时候,农民要求退社,那就不好办了。
丁忠兵认为,合作社只要在工商局有注册登记这个程序,这个底线基本上是守住了,其他方面可以有探索、有改革的。
常纪文表示,庙池合作社这种模式不违法,是符合政策规定的。我们需要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但国家立法是滞后的。比如,村委会,还有村党支部和合作社的关系,如何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持,这是一个立法的重点。第二个,中央文件鼓励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庙池村在这方面还有一些突破。我们一般讲的连片承包是指经营权可以转,承包权是农民的,经营权让出去,集中连片生产。重庆把承包权按照集约化经营的方式重新确权,我认为这是可以干的,这是未来的方向,我们未来的产权制度改革应该围绕乡村振兴来服务,重新确权也是可以的。第三个,农村合作社发展必须培育法制意识,没有法制意识肯定是不行的,今天看合作社的树苗长大了,明年结果了,农民又不干了,要把地收回去,这是不行的。要建立相关的裁决机制,要通过相关法律巩固我们合作社权利,保护合作社权利,不能让合作社权利受损,这是必须解决的。另外还有一些其他配套的制度建设,比如垃圾分类、垃圾处理、农村厕所革命,这些都要通过制度来予以保障。
张儒斌认为,干事业就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如果这个制度不适合这个事业,那么这个制度就需要改。
唐守正表示,我们党一贯提倡在群众中总结经验,关于农村土地的权限和一系列的问题,从解放以后,从土地改革开始就在干这件事,小岗村经验也是从群众中出发的。另外,我们在农村中有一个很好的传统文化,就是乡规民约,曾经有很多问题都是由乡规民约来解决的,根本用不着政府出面。邻里之间的矛盾,有乡规民约在,老百姓自会判断是非。刚才讲到文化问题,我觉得文化问题除了讲了艺术形式等等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大家要养成尊重乡规、尊重民约的精神,就是诚信精神和契约精神。提倡传统文化,应该把这些内容也加进来,作为推动农村改革的一个方面。
庙池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