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彭水 畅谈乡村振兴的彭水模式
——大型电视访谈节目“两山路上看变迁,绿色中国十人谈”聚焦两山思想的彭水实践

2018-05-31 01:34建新
绿色中国 2018年14期
关键词:彭水农民生态

文 摄 建新

7月3日下午,大型电视访谈节目“两山路上看变迁,绿色中国十人谈”在重庆市彭水县庙池村举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唐守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冰,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绿色财富论坛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黎祖交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调研部主任李人庆,重庆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博士丁忠兵,著名表演艺术家、邓小平同志的扮演者卢奇等7位领导专家组成的嘉宾团队,与本期节目主讲人中共彭水县委书记钱建超及实践者彭水县诸佛乡庙池农庄负责人张儒斌和担任现场主持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刘栋栋就“乡村振兴 美丽彭水”进行了现场讨论。

“两山路上看变迁,绿色中国十人谈”电视访谈节目是绿色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绿色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和实践,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一个践行“两山”思想的优秀地域作为案例,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当地主要领导的介绍下,请8位领导专家从实际出发以理论的高度进行剖析,最终达到思想、路径、实践、成效的总结提炼,使之能从理念和操作上对其他地区践行“两山”思想起到借鉴和示范意义。

彭水是古老黔中的中心,武陵腹地的民族走廊,重庆东南部的世界苗乡。彭水地处长江一级支流乌江下游,良好的生态是彭水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彭水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严格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和“五大环保行动”,严格落实“河长制”,全面整改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深入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加强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和水面、湿地、林地、草坡等资源保护,加大节能减排降耗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健全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严格刑责追究,对环境污染违法行为“零容忍”,全县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提升。2017年,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54.2%,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8%;同时,全县9万吨及其以下煤矿全部关闭,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个百分点,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县上下的自觉行动。2018年4月,彭水河流水环境质量全市排名第一。

彭水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近年来,彭水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民族文化为魂、以生态经济为根,致力于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工业和民俗生态旅游业,全力推进城乡统筹、文旅融合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文化发展、生态产业结合起来,在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以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村改革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彭水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品牌。这些品牌,推动了彭水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为乡村振兴厚植了文化内涵。

诸佛乡庙池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庙池村自古是武陵腹地,既是黔中文化的重要区域,也是巴文化、楚文化、夜郎文化等华夏古文明的交相辉映之地。三元寺听晨钟暮鼓、学堂堡看凤凰下蛋、高坎子下见犀牛滚潭、李家坝上说神兵出洞,状元楼出留洋学子,老街场闻豆腐飘香。一件件民间故事和乡野趣谈,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庙池乡村文化。近年来,庙池村坚持把乡村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积极培育“一村一品”产业体系的同时,建设性的提出了“一户一故事”的文化内涵,采取“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的模式,为每一户发展产业的家庭,注入一个独特的民间故事或民族文化内涵,既为庙池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提升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又弘扬了庙池独特的乡村文化,实现了农民致富与乡风文明同步发展、协同推进。庙池村,也结合实际,着力打造以现代乡村旅游和农业开发协同推进的农庄生态示范园产业,该生态示范园规划建设3000亩,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精品种植示范区、水产养殖休闲垂钓区、良种苗木快繁基地和以猕猴桃、酥梨、脆李等为主题的7个果园,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00余万元,将有力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脱贫。同时,生态示范园建成后,必将吸引大量游客来庙池体验观光,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

以善感乡周家寨乡村旅游为例,近年来,周家寨积极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挖掘景区景点,深入开展宣传推介活动,着力打造以休闲娱乐、健身垂钓、体验观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点。连续3年成功举办乡村旅游活动,吸引周边各地游客广泛参与,周家寨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明显提升,被重庆市评为“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3年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以上,解决当地150余人的就业,其中贫困户60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户均增收1万元。特别是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打造了水田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栽植青脆李、草莓、枇杷、葡萄、柑橘等高品质水果20余种、600余亩,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400万元。

在两个多小时的畅谈中,领导专家围绕“以生态保护为根本看彭水绿色生态、以生态产业为支撑看彭水经济发展、以生态文化为内涵看彭水民族文化、以合作组织为主体看彭水农村改革”四个话题,针对彭水在“两山”思想的生动实践进行了充分讨论和交流。在以生态保护为根本看彭水绿色生态话题中,专家们分别结合自身研究畅谈彭水乃至武陵山区的生态保护,从保护优先,不搞大开发,生态旅游、现代循环农业等绿色发展为彭水支招。以生态产业为支撑看彭水经济发展话题中,专家们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进行阐述,希望利用好彭水优良的生态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同时,鼓励大力发挥乡贤的作用,带动当地村民拓展思路勤劳致富。在以生态文化为内涵看彭水民族文化话题中,专家们充分肯定了彭水本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同时也希望能加大创新力度,让本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让文化走出去,得到更多的认同感。在以合作组织为主体看彭水农村改革话题中,专家们介绍,彭水通过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把设施配套起来,引进企业,组建“公司+农户”的模式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同时,把改革深化下去,激活农村资源要素。

美丽彭水 乌江画廊

唐守正

李冰

最后,钱建超感谢各位领导专家汇集彭水,汇集庙池,为彭水发展献计献策、把脉支招。他表示,在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彭水将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彭水山水的颜值一定会越来越高;彭水的生态环境会越来越美;经济环境会越来越好;百姓生活会越来越幸福。

对话精彩实录:

黎祖交:祖国大地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我去的地方还是比较多的,但是走到彭水,像这么好的水,真是总书记讲的绿水青山的绿水,不是绝无仅有,反正我看到的是最好的。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一江清水确实是很吸引人。一江清水穿城过,让彭水活起来了。再看青山,现在放眼望过去,360度转着圈看过去,绿油油的,能不让人喜爱吗?一江清水,满目的青山,让我爱上彭水这个地方了。如果有机会我也很愿意和农民兄弟交流,交流怎么振兴乡村,特别是把这一方的山水保护好。

唐守正:我第一次到彭水来,确实感到生态非常好,以前大家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山水甲桂林,我看彭水一点不比漓江差,而且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比漓江好。这个地方是石灰岩地区,植被破坏起来很容易,恢复起来非常困难。彭水这些年来加大了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力度,能够使现在彭水还有这样好的生态状况。我们的山是很好,但是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发挥。我想,彭水要发展,也要重视保护。什么叫生态?生态讲的是生物和自然界,生物和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这个生物包括人,人是生态当中的一部分,生态系统是逐渐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的。在远古时代,那个时候可能还没有生灵,后来怎么样发展成这么复杂的,这么美好的生态系统,这是由于生态在系统当中的各种物体循环、能量循环、信息循环,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中医治病时有一句话叫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个生态系统就是这样,哪个地方不通了,就要出问题了。生态系统里头,各个环节同等重要。第一生态系统不是静止的,是发展的。第二,生态系统各个环节都要做好。第三,人和生态系统的关系。人是生态系统当中的一个部分,所以生态系统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是同等的需要注意的问题。

黎祖交

常纪文

卢奇:彭水以前没有来过,这次来一看,真是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自然环境保护的非常好。这个地方原来是最艰苦的地方、最边远的地方,但是今天看来,经济发展了,环境也保护的好,是一种福气。最大的道理就是善待地球,所以天道酬善,善待地球,保护好这个地球。对自然界来讲,不能违背宇宙的规律。所以天地人的道理一定要分清楚,天道酬善、地道酬勤、人道酬乐。快乐和谐,我们才健康长寿。我们这个地方保护好就是我们的福气,生活在这个环境里就是我们的福气。

黎祖交: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这个提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有了。但是,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来,要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主体,构建生态经济体系,这是第一次,等于是集全党的智慧,又顺应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提出来的。产业生态化主要指产业要赋予生态的特性,在产业之间,也包括产业内部,微观的角度,包括企业内部,让它循环起来,就像生态系统一样,循环起来,使它没有废弃物,就是上游产业的废弃物作为下游产业的原料,这样的话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产业生态化实际上是要构建循环经济的体系。生态产业化就是让生态具有产业的特性,要把生态当作资源,利用好生态的优势,把优势变成经济发展的优势,就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不管是产业生态化还是生态产业化,最终的结果都是要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结果是一样的,只不过一开始的出发点、着眼点不一样,一个是着眼于产业,一个是着眼于生态。

李人庆

卢奇

常纪文:总书记讲,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但是,特色的产业要体现它的优势,体现它的错位发展,必须得靠人才。人才在乡村分为管理人才、产业人才、科研人才三个部分。管理人才,我们认为应该大力发扬乡贤的作用,在乡贤的带领下,这个地方的经济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我发现在浙江、福建的很多地方,那些致富的带头人很多都是乡贤。内地很多村干部是家族推选出来的,自己本身都没有致富,他怎么能够带领大家致富?在浙江就不一样了,浙江一些政治思想坚定,又在外面发了财的乡贤,让他回乡担任村干部,他就能够发挥带头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因为他致了富,就不会贪腐村集体财产,在浙江往往一张发票要四个人签字,而且要晒到互联网上,人人都可以监督,这种情况下村干部贪腐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浙江,很多农村,在乡贤的带领下都致富了,把优势的产业做大了。浙江丽水有一个缙云烧饼,因为有自己的标准体系,并且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平台,一个烧饼一年卖7个亿。我相信,我们彭水的很多特色产品、优势产品,建立自己的标准,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依托重庆,依托成都等大城市开展一些销售工作,收入会很高。所以说乡村振兴必须依托大城市,否则的话乡村振兴进度要慢一些。

第二个问题,就是产业人才的问题。乡村产业人才的回流必须得靠产业,没有机会、没有产业,人才是回不来的。我们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说绿水青山在保护之中变成不了金山银山,老百姓是不会支持的,企业也是不会拥护的,只有实现两者的共赢,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了环境保护,还有经济发展,以及我们这儿的脱贫攻坚,三结合,这才能坚持得久。还有人口回流的问题,我们留给乡村的不应该是以前小时候破败的乡村,而应该是把乡村文化保留住的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乡村,对于那些人口净流出的地方,适当的撤村并点是很必要的,通过适当撤村并点,保持人口在一些地区集中的积聚,让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发展适当的产业,让人口集中,产业才能保住。产业结构要根据市场来调整,首先有了产业,产业有了优势,产业有了规模,产业有了效益,我们就不愁人才。

钱建超

张儒斌

第三个就是专业人才我们要引进。专业人才的引进,我们是有很大优势的,重庆的大学很多。如果依托重庆,通过高薪引进一些农业技术人才、旅游技术人才、工业技术人才,我们不愁产业发展不好,我们也不愁人才不回归,我们也不愁乡村不振兴。

李人庆:乡村振兴不是自然就振兴了,需要有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最核心的一个内容。彭水还是一个不发达地区,不发达的涵义就在于我们有资源、没有资产。要形成生产力,需要生产要素的各种组合,还要有人、还要有资本。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采取了沿海发展战略、不平衡发展战略,不发达地区在区位、地理、基础条件上处于劣势,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在竞争中,城乡的关系也不断地改变,但是最根本没有改变城乡二元体制,人才、物流都是向城市流动,要振兴,我们没有资源的回流,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十九大提出来了“城乡融合”新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要打破原有城乡二元制度结构,给不发达地区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资源中,地是不能流动的,人和钱是流动的,人和钱往哪里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往最能发挥价值的地方去流动。解决城乡不平衡问题,更在于改革,向改革要红利,要加大对农村改革的制度性供给,解决人财物能够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对于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而言,金山银山不是自然就变成金山银山,需要通过市场机制转化,我们现在面临一个最大的困境在于孔雀东南飞,在于农村精壮劳动力的空壳化,如何在这个背景下发展是一大困境。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还要从制度上下手,给他创业创新的制度空间,解决自身和地区的发展问题。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的开发,绿色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绿色这个底线是不行的。

我们现在走到彭水,呼吸着氧吧,喝着太极水、养生水,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安全底线,如果没有这个一,其他都是零。如何用好打好生态品牌,发展生态经济,离不开生态人才,离不开高科技的专业化人才、管理人才。西部开发是挖金矿,最重要的是制度保障,我们国家已经进行了林权制度改革,如何进一步挖掘农村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下大力气来做制度的创新。第二步是如何把青山绿水转化为市场价值。但是这个涉及到文化风貌的保护,以及民族风格的保护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专业人士来操作,需要有新的理念、思想和方法,也需要大量的投入。

李冰:林业产业是最贴近农民、最贴近农村的产业,尤其是像彭水这样的山区,是离不开林业产业的。前不久国家林业局专门召开了生态扶贫的会议,显示出林业产业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林业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创造性的搞了生态护林员制度,很受欢迎。彭水有两千多个护林员,这对解决精准的点对点扶贫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

针对彭水的林业产业,我提点建议:第一,我觉得要加强或者加快培育我们的主导产业。希望彭水把林业的主导产业要培育大、培育强。第二,希望培育林业产业的龙头企业。第三,要加强森林旅游、生态旅游。最后提一条建议,品牌建设和加强宣传。

张儒斌:我们现在庙池探索的一村一品、一户一故事,实际是想建立一个体系,就是山地农业的发展体系,山地农业发展体系就解决产业做支撑、文化做灵魂,一乡一林、一村一品,在这个体系下,我们想完善,所以在庙池搞试验,搞一户一故事,这就解决了我们对产业过程中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以及到第三产业的联动。我们的一村一品、一户一故事,它来源于每一户在这个地方的生存,他在这个地方生活,就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意识。我们把这些归纳提炼出来,让每一个原住民老百姓能够生存和繁衍下去。中国现在很多农村的农民不在农村待了,我们主要解决原住民的问题,就用一户一故事来解决。

丁忠兵

丁忠兵:乡村振兴是亿万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参与到自己受益的事情中,能否调动乡村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能不能把他们的内生动力调动起来,我觉得这是决定乡村振兴成效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如何调动农民的内生动力参与乡村振兴,我个人的思考,首先是利益联接机制,乡村振兴不能排斥农民,必须让农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我认为乡村振兴还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要增强他们参与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正是基于这个考虑,我认为农民夜校很好。我查了一些资料,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创建了一种农民培训的形式,当时也承担着农村思想阵地的重要功能。彭水县通过复活农民夜校的形式,能够容易为老百姓认可和接受,农民夜校的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能够很好地贴合农村农民白天时间工作很忙,晚间闲暇时间比较多的生产生活特点,所以我觉得是一种很接地气、很有价值的农民培训形式。我觉得办好农民夜校,要做到老瓶装新酒,内容要更加贴近现在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根据他们的现实需要,根据他们了解外面的信息、掌握技能的要求来开展农民夜校相关的内容组织。

张儒斌:合作社的组织有三种形态:一种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体,让农民参与合作社,比如小岗村等。还有一种是以企业的资本为主体成立的合作社。庙池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目前的收益资本作为个人合作社的原始股本。也就是合作社是以土地作为原始单位,然后三个合作社为一个小组,三个小组为一个小队,三个小队为一个合作联社,只在合作联社上设理事长、总经理和董事长,因为我们的合作社土地都是村委会的,合作社的总经理不能在村支两委兼职,村的支部书记不能在合作社里面兼职,合作社的董事长必须兼任村里支部副书记,村长必须兼任合作联社的监事长。为什么要这样?实际上从小就知道,村支书走了之后他的小孩继续当村支部书记,就成了世袭制,包括大寨,包括小岗村,我们主要是解决村持续发展过后的世袭问题,要在民主的条件下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合作社做的探索和试验。

合作社真正的内涵是四个方面,最核心的就是土地小、散、乱,我们最多的是16块土地,最少的几分地,零点几分地的都有,实际上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土地的问题,我们把它集中起来,重新进行确权。第二个是资金的集约,包括社会资金、政府资金,以及老百姓的自有资金。我们也在探索,把国家投入在老百姓土地上的配套设施资金变成农民的股权,就是增大农民的股份,如果在这个合作社中按私有资本来算,老百姓不能是大股东,但是把国家投入的资金算进来,那在分配上股权就增大了。我们这次把这么多专家请来,实际是想咨询一下,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已经违规了,没有法的支撑,我们有专业合作社法,有股份制公司法,但是没有股份制合作社法,如果真正发展农村,必须要走股份制合作社这个道路,不能走专业合作社的道路。因为我们涉及的农业要花五年的时间才进入生产期,农民的专业合作社最典型的就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但是树苗才长一年的时候他退了就没法了。

庙池村

刚才谈到三农学校,实际是要解决农民的知识和行动的问题。真正的三农问题中最核心的就是知识和行动。现在的三农学校是一个雏形,今天为止,庙池做了三年,后三年我们要完善三农学校,要把它做成集科研、试验、应用、培训及推广为一体,比如我们和四川大学、重庆农科院合作,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放在庙池。我们试点成功之后,要在彭水都要做这个事情,主要是种水果和油料。三农学校最核心的就是要有一个方式,沟通、交流、分享,就是在晚上聊天,把我们需要学习的问题通过这个手段完成。我们已经组织了40多期,请了全国各院校的专家,也有很多搞水果的研究员,包括请了日本一个专家到庙池来给我们讲课,和我们交流,和我们分享他过去在全世界做的效果。

第二阶段我们想做农副机制。你们今天吃的水果,为什么不用去卖,老百姓也问过为什么不用出去卖,因为目前只解决了初步的品质和规模,就是还没有达到我们的标准,既然没有达到标准,就不称为商品,就不能离开庙池,只能在庙池消化。我们在探索以庙池为中心,四公里为半径,把这中间的2万多户农民,这些老百姓的农副产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们下一步想在农副机制这块做的更好。

常纪文:我最近几年一直在研究全国的模式,从浙江到西藏、到重庆,从广东到黑龙江,都在研究,这种模式不违法,也是符合政策规定的。有一点,国家的立法是滞后的,需要加强相关的法治建设,比如,村委会、村党支部和合作社的关系,如何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持,这是一个立法的重点。第二个,中央的文件鼓励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刚才张总讲的,还有一些突破,我们一般讲的连片承包是指经营权可以转,承包权是农民的,这块地是我的,经营权让出去,集中连片生产。但是张总刚才讲的还有一个,重庆把承包权按照集约化经营的方式重新确权,我认为这是可以干的,这是未来的方向,我们未来的产权制度改革应该围绕乡村振兴来服务,重新确权也是可以的。第三个,农村合作社发展必须培育法治意识,没有法治意识肯定是不行的,今天看树苗长大了,明年结果了,农民不干了,要把它收回去,这是不行的。要建立相关的裁决机制、仲裁机制,要通过相关的法律,巩固我们理事会合作社的权利,保护它的权利,不能让它的权利受损,这是必须解决的。

猜你喜欢
彭水农民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彭水实践
《绿色中国大讲堂》彭水开讲
苗乡放歌须纵酒 彭水青山恰故乡
苗乡彭水邀约世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