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彭水 乡村振兴
——访中共彭水县委书记钱建超

2018-05-31 01:29刘栋栋
绿色中国 2018年14期
关键词:彭水旅游生态

文 本刊特邀记者 刘栋栋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幅员面积3903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18个镇、18个乡,户籍人口70万,拥有“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全国苗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有摩围山、七曜山等生态屏障和乌江、郁江等生态水系,森林覆盖率达54.2%,是全市森林资源大县、水利能源基地县;自东汉置县2000余年,历为道、州、县三级治所地,孕育了古老的蚩尤文化、盐丹文化、黔中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彭水县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和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彭水自治县坚持一手抓理论武装,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一手抓思路完善,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对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等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谋划,着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在彭水大地上。

在大型电视系列节目“两山路上看变迁,绿色中国十人谈”(彭水篇)的录制现场,中共彭水县委书记钱建超畅谈了“乡村振兴 美丽彭水”主题下的彭水变化。

以生态保护为根本看彭水绿色生态

实现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彭水地处长江一级支流乌江下游,保护好彭水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我们肩负的重大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严格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和“五大环保行动”,严格落实“河长制”,全面整改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深入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加强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和水面、湿地、林地、草坡等资源保护,加大节能减排降耗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健全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严格刑责追究,对环境污染违法行为“零容忍”,全县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提升。2017年,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54.2%,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8%;同时,全县9万吨及其以下煤矿全部关闭,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个百分点,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县上下的自觉行动。

比如,我们的乌江和郁江污染治理。在以前,由于畜禽养殖、制砂采矿等行业的无序发展和农用物资的滥用,工业、农业、生活面源污染交织叠加,使乌江、郁江流域的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深入实施“碧水行动”,全面完成县城乌郁两江四岸河堤建设,严格按照中央和市委关于河长制工作的部署,压紧压实各级河长责任,扎实开展入河排污口、河道采砂、非法捕捞等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开展乌郁两江四岸及全县养殖污染防治养殖场(户)的关闭工作,乌郁两江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乌郁两江及次级河流水质均满足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2018年4月河流水环境质量全市排名第一。特别是乌郁两江四岸河堤工程完工后,乌郁两江与县城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又比如农村环境整治。彭水是农业大县,全县有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提高人民群众居住环境质量,一直以来都是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近年来,我们累计投入农村环保专项资金4.4亿元,深入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扎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容村貌等专项治理,至2017年底,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达到100%,乡镇及撤并场镇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同时,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建设提档提速,建成20个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186个县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农村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以生态产业发展为支撑看彭水经济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彭水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经济发展底子较差、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外向度低,经济规模、发展水平与全国、全市的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发展仍处在较低层次,仍处于资源型、传统型和初级产品加工型阶段,生产经营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繁重,还有2个深度贫困乡、46个深度贫困村。但另一方面,我们彭水自然资源禀赋,特别是拥有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和健康的食品,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资产并高效利用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我们的发展重点和努力方向。

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民生经济,把旅游业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把生态工业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把生态农业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把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着力把彭水“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健康的食品”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从2012年底至2017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85.8亿元增至140.8亿元、年均增长9.8%,固定资产投资由101.3亿元增至178.7亿元、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8.3亿元增至67.5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由14.3亿元增至29亿元、年均增长15.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741元增至26808元、年均增长9.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960元增至10196元、年均增长11.3%。今年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8亿元、同比增长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6亿元、同比增长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4亿元、同比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5亿元、同比增长23.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1元、同比增长9.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9元、同比增长8.9%。

在培育生态产业方面,彭水有很多很好的实例。比如我们的旅游产业,充分彰显“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发展战略,坚持全区域优化空间布局,全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全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全领域保障发展要素,全方位深化宣传营销,坚持以城市功能与旅游要素、城市经济与旅游产业、城市生活与旅游服务“三融合”为重点推进城旅融合,以产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三转变”为重点推进农旅融合,以提升旅游商贸功能、提升市场竞争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三提升”为重点推进商旅融合,以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加强景区文化建设、加强区域文化交流“三加强”为重点推进文旅融合,着力构建形成以旅游产业为纽带的关联型生态经济体系。全县旅游接待量、旅游收入不断提高,2017年与2012年相比,接待游客量从340万人次增加到20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10亿元提高到92亿元。2018年一季度,接待游客466万人次、同比增长19.2%,实现旅游收入20.67亿元、同比增长24.2%。特别是我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大景区、大通道、大片区,围绕“一环两带三廊四区”空间布局,积极培育农业采摘园、种植园,通过规划扶贫、管理扶贫、市场扶贫和质量扶贫,完善乡村旅游示范点配套设施,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景区+农家”“乡村+游购”等旅游扶贫模式,提档苗寨、民宿、农家乐的服务水平,近3年来,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解决农村就业1.5万人,带动了4万人脱贫,实现了乡村旅游、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同步发展。

以善感乡周家寨乡村旅游为例,近年来,周家寨积极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挖掘景区景点,深入开展宣传推介活动,着力打造以休闲娱乐、健身垂钓、体验观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点。连续3年成功举办乡村旅游活动,吸引周边各地游客广泛参与,周家寨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明显提升,被重庆市评为“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3年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以上,解决当地150余人的就业,其中贫困户60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户均增收1万元。特别是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打造了水田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栽植青脆李、草莓、枇杷、葡萄、柑橘等高品质水果20余种、600余亩,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400万元。

还有我们诸佛乡庙池村,也结合实际,着力打造以现代乡村旅游和农业开发协同推进的农庄生态示范园产业,该生态示范园规划建设3000亩,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精品种植示范区、水产养殖休闲垂钓区、良种苗木快繁基地和以猕猴桃、酥梨、脆李等为主题的7个果园,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00余万元,将有力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脱贫。同时,生态示范园建成后,必将吸引大量游客来庙池体验观光,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

又比如,我们的红薯产业,红薯是我县的主要旱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过去,我们的农民一直以自留种薯育苗移栽,技术守旧、品种单一,加之品质退化、病虫害严重、产量不高、薯形不匀,导致农民收入不高,严重制约了红薯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立足资源优势,着眼市场需求,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产业链条,坚持以效益为核心推进基地建设规模化,以企业为主体推进红薯加工工厂化,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品开发市场化、品牌化,以机制为保障推进薯业发展常态化,努力实现红薯从传统饲料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当前,我县红薯全产业链年收入达5.6亿元;我们力争到2020年,红薯产业产值突破10亿元,建成中华薯业强县。

还有我们的太极水产业,太极水水源地位于我县乔梓乡长寿村四组,这里风景如画、绿水长青,有着水墨丹青般的纯天然田园风光,负氧离子极高。该村人口2000余人,十多年来百岁老人高达10余人,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也达60余人,远远超过联合国规定的长寿之乡标准,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乡。太极水取自长寿村神仙洞自然涌出的天然泉水,天然弱碱性、富含锶元素,目前,该产业拥有一条年产1亿罐的自动化包装饮用水生产线,二期工程计划投资2亿元,建成后年产能将达到5亿罐。太极水产业推出三年来,远销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成为国内高端天然饮用水中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以生态文化为特色看彭水民族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乡风文明是保障。要实现乡风文明,必须突出我们的自身特色。就彭水而言,我们主要有“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一是民族特色。彭水有苗族、土家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4%左右,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和全国苗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因此,可以说我们彭水是全市的苗乡、全国的苗乡、世界的苗乡。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民俗文化,苗族民歌《娇阿依》、戏剧《木蜡庄傩戏》、杂技《高台狮舞》是彭水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规划10平方公里、分三期打造的苗族风情建筑群—蚩尤九黎城,集中展示和传承苗族文化的厚重和丰富的内涵;一年一度的“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暨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和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已成为传承弘扬苗族文化的重要节赛品牌;刺绣、编织、乌江石、擀酥饼、晶丝苕粉等民族资源特色鲜明、开发潜力巨大。二是生态特色。主要体现在“山”和“水”上。“山”方面,彭水峡谷奇险纵横、溶洞千姿百态、山川秀美怡人,最高海拔1860米、最低海拔165米,其中摩围山被称为“悬在天堂上的氧吧”。“水”方面,彭水境内拥有乌江、郁江等31条河流,乌江彭水段全长64公里,特别是乌江画廊最美的一段在彭水,所有到彭水来的游客等无不对乌江的水和乌江的美赞不绝口。同时,彭水的生态与全国、全市比,与渝东北、渝东南其他区县比,其特殊优势不仅体现在“山”和“水”方面,更体现在“山”与“水”的结合方面,山与水的自然交融、相应相彰,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美丽山水画卷。三是文化特色。彭水自东汉置县2000余年,历为道、州、县三级治所地。远古时期,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进入彭水境内,开创了历史悠久的“蚩尤文化”。先秦时期,彭水因有食盐、丹砂之利,又有乌江、郁江水道可通舟楫,诞生了举世无双的“盐丹文化”,成为乌江中上游的母文化。唐宋时期,彭水是渝黔湘鄂桂结合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央政权对西南边陲羁縻统治的治所地,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黔中文化”,李白、杜甫、白居易、孟郊、柳宗元、黄庭坚等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千古佳作。近代革命时期,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革命家在彭水书写革命人生,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同时,彭水还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

秀美的阿依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精神文明宣传教育,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汇聚强大正能量,让乡村成为人们安放心灵的美好家园。

比如我们诸佛乡庙池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庙池村自古是武陵腹地,既是黔中文化的重要区域,也是巴文化、楚文化、夜郎文化等华夏古文明的交相辉映之地。三元寺听晨钟暮鼓、学堂堡看凤凰下蛋、高坎子下见犀牛滚潭、李家坝上说神兵出洞,状元楼出留洋学子,老街场闻豆腐飘香。一件件民间故事和乡野趣谈,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庙池乡村文化。近年来,庙池村坚持把乡村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积极培育“一村一品”产业体系的同时,建设性的提出了“一户一故事”的文化内涵,采取“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的模式,为每一户发展产业的家庭,注入一个独特的民间故事或民族文化内涵,既为庙池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提升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又弘扬了庙池独特的乡村文化,实现了农民致富与乡风文明同步发展、协同推进。

以合作组织为主体看彭水农村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长期以来,彭水的农业产业发展局限于传统模式,农户分散经营,缺资金、缺技术、缺销售渠道、缺组织性,产业“小散弱”。针对这一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各项部署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实施农村“三变”改革,认真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以适度规模土地流转为基础,大力引进培育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重点的经营主体,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动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收租金、入社参股分红金、基地劳动赚薪金、资源抵押变资金”,让农户融入生产加工链条各环节,从产业发展中获取更多收益。

彭水推动农业农村改革,通过发展合作组织提高群众收益的例子很多。这里,我主要以庙池村的农村改革发展为例。过去庙池村自然条件差、农民增收渠道单一,是一个典型的“村穷、民贫、地荒”的偏远村庄。2014年以前,该村基础条件差、“出行难”“饮水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信息闭塞”“村民增收难”等6大因素严重制约该村经济的发展,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贫困人口占全乡10.5%,在外务工达900余人,无村级集体经济。2014年12月,乡党委政府招引庙池籍成功人士张儒斌先生回乡投资开发庙池农庄项目,村两委坚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成立“庙池农民股份制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建立11个种养殖等合作分社,入社农户238户、1076人,入社土地总面积2700亩(其中农田601亩、土地1056亩,惠及贫困户77户、168人),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得分红、基地就业得薪金、委托经营得酬金、订单生产得订金,采取“兜底收入、劳务收入、收益分红”三重收益并行,在产业投资阶段合作社按照“入股田地每亩每年200元,土地每亩每年700元”的标准对农户进行兜底,构建起了政府引导、市场带动、农户受益“三位一体”共同推进机制。同时,采取贫困人口务工优先等方式,积极组织群众参与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及果树栽植,按照每人每天80—100元标准支付劳务工资,为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红利。经过三年以来不懈努力,庙池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加强,村级集体经济规模达185万元,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形成了社员参与经营、参与管理、参与利润分红发展模式,构建起基层党组织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蝶变之路。

猜你喜欢
彭水旅游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彭水实践
《绿色中国大讲堂》彭水开讲
苗乡放歌须纵酒 彭水青山恰故乡
苗乡彭水邀约世界
旅游
生态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