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才
摘 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高校要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价值观 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2-0-01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正经历着一个与日俱新而又痛苦嬗变的过程。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思考研究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引领其形成积极科学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1.政治鉴别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基本政治立场正确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愈加频繁,敌对势力对我意识形态渗透愈来愈具有隐蔽性和多变性。一些错误社会思潮常常披着合法外衣混淆视听;一些负面舆论往往戴着伪善面具,让人难辨真伪。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時间生活在“三点一线”的校园,活动空间比较有限,生活方式较为单一。但应看到,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强,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如愤怒声讨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恶劣行径、强烈谴责发生在香港的“占中”不法行为等。这说明,他们的基本政治立场是正确的。
2.价值取向多元,但总体上认同主流价值
当前,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积极向上。但受复杂因素影响,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社会风气依然存在。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一些大学生那里,传统的“舍小家顾大家”“讲奉献不讲索取”等意识相对淡化,“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并重”“事业和利益同步”等意识增强,甚至出现了讲排场、比阔气、一掷千金等不良行为,需要加强教育引导。但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接地气的正能量,是根植生活、体现民意的行为准则,因而具备真学真信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3.抗挫折能力减弱,但进取意识强烈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一些大学生家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不愿子女“缺斤少两”;宁愿自己苦干,不愿子女受累;甚至大包大揽,代替子女处理日常生活问题。这导致一些大学生“人人为我”的意识较强、“我为人人”的意识较弱,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弱,愿景设计能力较强、实际执行力较弱。面对学习、生活、就业、工作中的压力和竞争、困难和失意,有的就无所适从,经受不了打击,甚至自暴自弃、走向极端。因此,如何在大学生中以至整个学校教育中加强挫折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同时应看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意识强烈,大都信奉“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希望搏击出不平凡的人生。他们思想解放、积极进取、求知若渴,具有创业创新的澎湃激情;很多大学生坚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主动面向基层建功立业,书写丰富多彩的厚重人生。这些正能量都需要进一步激发和引导。
二、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加强理论引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理论体系有很多,目前我们广为倡导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说,高职生的个人价值和国家社会的价值是分不开的。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精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念来指导高职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惑。同时,高职院校更要注意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倡甘于奉献、热爱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精神,让学生从中感悟到个人价值的真谛。结合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运用富含中国特色的有关理论来指导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及“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均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课开展指导工作的理论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倡导,更需要努力践行。高职院校更应当以高职生喜闻乐见、针对性强的形式新颖的实践教育活动,使学校的课堂教学、文体活动、行政管理等各方面均成为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实现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和实践培养相统一,在全体的高职学生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准则和良好的精神风尚。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关键在创新
创新的核心则在准确把握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目前高校学生所处的生活与社会环境已经大为变革,传统的理论说教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尤其是在当前多元思潮激荡之时,让思政课更有说服力才能真正融入学生内心。一是要完善教材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设计,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条件,增强内容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二是要创新表达方式,尤其是课堂教学形式亟待转变,单纯理论授课不可或缺,但多样化的课堂互动、“走出去”的思想教育、结合实践的主题活动也不可少,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活力。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高校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都很强,已经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认识。高校思政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培养,不要过分注重观点的灌输,而是要让学生从社会现实和身边事物中体会到共产党对中国发展进步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增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心。
参考文献
[1]雷玲 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 2010年
[2]陈莉 社会转型期高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独特性及对策研究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