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前段时间,央视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日《国家宝藏》火了——朋友圈里到处可见人们为它点赞,豆瓣网友给其打出分以上的高分……这档耗时两年制作的诚意之作,召集了九家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博物馆(院),每家甄选出3件镇馆之宝亮相。每件国宝都有一个“保护人”,由明星演员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
时事鲜评
《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尤其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传统文化节日固有的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比如采用情景剧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如果用传统的字幕或旁白方式呈现,不仅不具象,还很枯燥。另外,《国家宝藏》敢于使用“白带流量”的当红明星,台浏中穿插了不少网络流行语,虽然不乏争议,但要达到文化科普的日的,首先要让大众产生兴趣,否则再好的内容,没有人愿意看也是徒劳的。以明星提升人气,是大胆创新之举,况且在节目的效果呈现上,各位明星的演技可圈可点,值得肯定。
另一方面,《国家宝藏》的成功还在于透过文物见人、见情。如果单纯展示文物,它可能不会这么火。正因为节目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更打动人心。比如节目邀请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外,还讲述了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颜料矿石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又如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的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这让我想起《舌尖上的中国》,在展现美食之余,讲述相关的人物故事: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和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等。也许这些比食物本身更能打動人心。
《国家宝藏》广受欢迎,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文化传承,不能僵化守旧,更不能拒绝创新。只有用当下的社会语言讲出来,用当下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来,才能赋予其时代魅力。只要选对了表现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这个快餐文化流行的时代同样能赢得公众的追捧。
(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