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玲莉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曾经用三载光阴写就一联诗,这对于现在的我们的确很难想象,在那凄清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是怎样寻寻觅觅、一字一句地斟酌推敲的?或許对于他而言,这只是尽其所能将文章做到极致罢了。
贾岛就是如此写诗的,抱着精益求精、宁缺毋滥的工匠精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反观当下,这种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浪潮的洗礼下,好像渐渐地缺失了。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大国工匠似乎烟消云散,工匠精神变成了一种稀缺品。原因很简单,正所谓咫尺匠心难,难在精益求精的严谨,难在一生一事的专注和坚守,难在投入全部热情仍甘于平淡寂寞。
工匠精神,难在精益求精的严谨。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坐落在浣花溪畔,至今已逾14年。贺斌的蜀锦工作室便在馆内。贺斌是中国织锦工艺大师,从事蜀锦织造30余年。手工蜀锦是通经通纬的织法,经线和纬线的数量是9600根,连接控制它们的纤线有11520根,这些细如发丝的丝线将在5米高的花楼机上完成排列组合,蜕变为“寸金寸锦”的蜀锦。这对匠人要求极高,若是挑错一根丝,便可能谬之千里,气韵全失。而生活中的我们却经常对一些差错视而不见,得过且过,认为这无伤大雅,殊不知往往细节决定成败。
工匠精神,难在一生一事的专注和坚守。褚宏生是一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是活着的传奇,被称作上海滩最后一位旗袍工匠大师。如今百岁高龄的他,几十年间用手中的尺和针为上海的名媛们裁制了一件件堪可传世的海派旗袍经典之作。他这一生看似简单平凡,一生只专注这一件事,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却一点儿也不简单。多彩的世界给了我们太多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们会迷失在岔路口,纠结着该如何选择,却忘记了开始的追求。纵使外界纷繁喧嚣,若我们拥有工匠精神,即可无悔人生。
工匠精神,难在投入全部热情仍甘于平淡寂寞。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故宫文物修复师们的故事让许多人为之动容。那些镜头细致地展现了每位师傅修文物时的投入和专注,外人看来枯燥的事情却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工作。到底是什么让他们甘愿放弃精彩的都市生活无怨无悔呢?我想这一切源于他们对工作深深的热爱,这份热爱足以令他们在浮躁喧嚣的社会中淡泊名利、甘于平凡。
中国不缺大国工匠,缺少的是每个人心中的工匠精神。我们可以大刀阔斧讲求实效,但同样也需要细针密缕慢工出细活,正如贾岛“十年磨一剑”那般找回我们的工匠精神。
名师点评
文章指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执着和精益求精。从贾岛推敲诗句开始,用蜀锦织线诠释严谨,以沪上旗袍大师的事例强调专注和坚守,再列举故宫文物修复师的工作指出热情的重要,论据丰赡,说理较有力。只是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较单一,若能采用多种论证方法,事例的典型性和准确性会更突出。
(汪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