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奇
在面临新常态的国家经济形势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万众创新尤其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高校纷纷开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而对于如何评价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是自成体系。本文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来研究辽宁地区的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出一套突出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并提出通过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经济效益来时教育效果进行动态监测。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我省的高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或是由教务处等分管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对创新创业教育高度关注和大力投入,但是究竟这些学校投入的金钱和人力师资得到了多少回报,这些回报表现在哪?这些培养出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否已经投入了我省的经济建设中,是否用他们的创新思想转变着经济的增长方式,是否创业成功,带动了就业,实现了创收?大力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究竟收效如何,怎样来评价和监测这些高校的教育效果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着眼于以上的切入点,从服务地方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研究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与效果监测。
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与监测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主体单一,主要是学校或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门。通过调研发现我省的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时主要是学校自己内部进行评价或是定期由上级的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考评,这样的评价主体不够全面,只有从事教育的层面参与进来,没有教育主体学生这个被教育对象的参与,也没有学生家长或是社会的参与,即使尝试了一些校企合作共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评价,仍是参与程度不足,客观性不够,从而导致现有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联动、全面。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和效果监测的内容空泛,缺乏特点和针对性。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从高校的硬件投入、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到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等,因此在进行评价和效果监测时考虑的因素就比较多,一些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建立时力求全面,求大求全,造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和监测手段空泛无效,缺乏特点,没有针对性。因为追求面面俱到导致忽略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千篇一律,更有学校直接照搬照用一流的大学设计的评价体系,不考虑本校学生与其学生的素质差异,没有自己评价体系的核心和针对性。
实施后收效甚微。通过调研我省各高校的毕业生与在校生的创新创业情况及各个高校在创新创业上取得的成绩,现有的指标评价体系对于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有积极促进作用,学校对于该项的投入大幅提升,但是对于创新创业的产出成果,尤其是对于当地经济的贡献收效甚微,学生和学校多倾向于理论研究或是有了成果却无法与经济效益挂钩,从社会的角度看,体现不出高校的作用所在。
构建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原则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突出重要指标和环节。在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评价和效果监测时,除了注重投入和教学过程的评价以外,还要与产生的成果和效果相结合,比如本校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前后的创业积极性、创业能力、心理承受力等表现,创业的成功率、学生对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雇主对毕业生相关能力的满意度等,使过程与效果兼顾。而评定产出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和手段就是经济效益,这些高校的教师或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获得的收益、为地方缴纳的税金、雇佣了多少员工、解决了多少社会问题。
教育评价体系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在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时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投入和实践产出要及时反馈。从定量上要做到数据准确,学生成绩、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数量、参与率、成功率等能通过数据统计的内容,这些内容是评价体系指标的重点和主体。但是还有一些无法用数据来衡量的指标,就像我们不能单纯从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成绩方面对创新创业型人才进行评价,还要考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不能单从创业企业的收入数据来看其经济效益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还要看其对于所在地方的影响,比如带动就业、带动创业、提高人们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或是该企业的服务或产品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提高了生产力等,有较大的影响力。从调研和研究成果来看,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产出還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促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进一步改善。
重视评价的可操作性。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整体规划,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任务实现和完成水平、状况等做出评判,除了要有特点,保证导向性,还要强调可操作性,使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如果构建的体系可操作性不足,在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定时,容易出现申报数据无法获得进而造假充数,或是只有理论空话,缺乏实践佐证支撑的问题。
以服务地方经济成果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及效果监测体系的构建
评价主体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面向全体大众的,全员参与的一种普及型教育,提倡“大众创新,万众就业”。虽然高校是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角色,但是当对自身的教育进行评价时,应该放开眼界,面向社会,坚持开放,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企业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全部纳入其中,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学校的多组织联动模式,发挥不同的角色和教育力量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与效果监测中的积极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主体要遵循多样性原则,根据不同的主体建立不同的指标与规格。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进行多层次调研、回访与评价。在创业教育评价指标的选取上,要重视评价指标主体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投入层面来看,可以分为国家、地方经济财政投入层面、高校软硬件投入层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教师教学层面、参与创新创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及其家庭层面。在评价时要评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区域经济政策支持,高校自身的顶层设计和创业教育师资、课程等。
量化指标体系。在进行以服务地方经济成果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及效果监测体系的构建时,最重要的就是其评价指标,尤其是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以服务地方经济成果为导向的产出型指标的设定需要有所斟酌,既确保科学性、可以移植性,又避免同质化、泛化,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各地区和高校应结合其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与特色设立不同的细化指标,对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经过对省内几所高校现有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指标的调研,本文提出了以下的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的多层次指标,从主客观分别进行设定。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和效果监测的复杂性,求大求全的评价体系和效果监测可实施性较小,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评价和效果监测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有重点的差异化设置,确定自身评价和监测的核心要点,保证效果监测的针对性。面对辽宁的经济形势,要力求快速增长,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这部分创新创业型人才服务于企业或是自主创业,产出经济效益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而如何刺激高校进行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并让这部分人才服务于我们辽宁的经济建设,就需要一个从辽宁经济发展角度出发的创新创业教育评级体系和效果监测体系,通过这个体系来督促辽宁地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