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國际青少年艺术节、国际青少年艺术大赛、“大中华”杯全球华语大赛……只需要花几十块到几百块,就可报名参赛。据中国之声报道,近来,很多山寨协会举办了各种青少年比赛。这些比赛不仅山寨成分高,更与培训、旅行产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条青少年比赛产业链。
时事鲜评
那些山寨国际竞赛,就是寄附在家长们“让孩子多一次锻炼机会”的心态和教育投入“军备竞赛”的狂热之上,吃准了“孩子的钱最好挣”。事实上,有的家长也怀有侥幸或虚荣心理,想着多一个证书就多一个综合素质“加分”机会,或是为了炫耀。只不过,花钱买奖让其失去了比赛的价值,成为彻头彻尾的“挖坑”。到头来,那些家长也只是野鸡组织收割的韭菜,报名费、奖项费、培训费、旅游费……割了一轮又一轮。鉴于此,家长们显然该多长点儿心。参加比赛应多加核实,可通过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官网等查验其合法性,也应少些功利性——在培养孩子上,舍得投入不等于“见缝就钻”乱撒钱。对有关部门来说,也该秉持此前的高压打击态势——该依法取缔、没收非法所得的绝不含糊,涉嫌犯罪的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特别是媒体曝光后,更要循迹查究,并根据部分山寨协会靠孩子牟利的动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别再让山寨协会“坑娃”了,也别再让孩子“逐梦山寨竞赛圈”了。
一言以蔽之,虚荣心与攀比心让一些人迷失,另一些人则抓住了这一“商机”。清理山寨机构不是太难,民政部门的官网就能让“李鬼”组织现原形。只不过,如果某些人盲目的虚荣心不改改,难免不断出现“新瓶装旧酒”的山寨组委会。对家长而言,不光要稳住自己的心神,更要想想怎样的教育才对子女有益。像在朋友圈“拉票”、红包“酬谢”、参加山寨竞赛,真能让孩子更优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