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运大幕的拉开,一部春运短片也刷爆了朋友圈。2018年2月1日晚,由知名导演陈可辛执导的电影短片《三分钟》正式上线。该片全程使用手机拍摄,讲述了火车停靠车站时列车员与亲人相聚的温情故事。
影片讲述了一位列车员母亲过年期间在列车上值班,无法与孩子团聚,仅凭列车停靠站台的三分钟时间与儿子相聚的故事。没想到,儿子见到母亲,竟背起了乘法口诀,原因是母亲之前对儿子说,如果不会背诵乘法口诀表,就无法上小学。
该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尽管只有几分钟,却催人泪下。影片中,站台屏幕上方的三分钟倒计时和孩子背诵的乘法口诀碰撞出一种紧凑感,激发了观众对故事主人公职业和亲情之间矛盾冲突的认知和理解。出发与抵达,离别与流连,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三分钟里;热闹与清寂,小我与大爱,都印刻在这短短的三分钟里。远行游子回家的热望与渴盼,春运服务者的坚守与奉献,在火车与站台的连接中,辉映出流动中国的别样图景。
即使是短暂的三分钟,能与孩子相聚,一切都是值得的。陈可辛曾说过:“家人在哪儿,哪儿就是家,在哪兒其实不重要。”
多维解读
角度一:相聚于别离
《三分钟》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带给人们亲情难聚的共鸣。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一种关系中。然而,生活中总有许多别离,每一次的出差是别离,每一次的外出求学也是别离,而每次别离总是让人心生不舍,也让人期待下次的相聚。春节来临,倦鸟归巢,数以亿计的人从远方携着重重的行囊回到故乡,回到亲人身边。但短暂的相聚过后,又要踏上征程,又将面临再度分别,这样的离别又将有多少牵挂和不舍?
角度二:平凡与伟大
春运是向家的方向的行进,而她以及她的同事却在“逆行”。他们离家,别人才能回家,这是他们日常的生活状态,平凡却不平庸。看完影片,我们该记住的不是这相聚的三分钟,而是为我们回家护航的每一个人和每一分钟。有人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春运便是如此。我们能如期安全回家,是无数人牺牲了他们的回家时间换来的。我们不能只是傻傻地感动于某一刻,这是结果的呈现,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一个个平凡的过程,和那些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忙前忙后的“小人物”。他们在这个时代留下的痕迹,足以勾勒出中国人最本质的人性图谱。
角度三:关注留守儿童
铁路人员的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牺牲自己的节假日时间在所难免,与亲人的别离也是常态。这种别离毕竟是短暂的,但那些留守儿童面临的则是更长时间与父母的分离。每年春节过后,许多父母都要运回城市打工,而他们的孩子因各种原因只能留在老家。他们常年见不到父母,家中只有年长的祖辈,许多问题因而滋生。我们应多关注这些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教育、成长、心理等问题,让他们快乐、健康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