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六点创新

2018-05-30 10:48段宗平
语文建设·上 2018年3期
关键词:习作课文教材

段宗平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本教材”)从2016年秋季开始在部分省市起始年级试用(2017年秋季全国小学一年级新生统一使用)。今年秋季,先期试用的学生将用到三年级上册统编本教材。笔者参与了统编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现把自己对统编本教材的认识归纳为六个主要创新点,以飨读者。

一、强化文化育人

1.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编排统编本教材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立足小学生实际,从卷帙浩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中精心选编了六个类型的内容,即汉字文化、古代蒙学读物、古代文学作品、历史名人故事、文化艺术、文化常识和民风民俗等,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对于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精粹、陶冶性隋、提高审美能力不无裨益。

古诗文篇目明显增加。“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9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比原人教版增加很多,增幅达80%左右”。其中,古诗词共编入112首,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的75首全部入选外,另选入37首。编入了文言短文14篇,古典名著3篇。编入的文言短文内容相对浅显易懂,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价值观积极正面,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真知灼见。

《日积月累》分类汇集。通过《日积月累》栏目有计划地分类安排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楹联、谜语、谚语、歇后语、俗语、蒙学读物、文化常识等,这些内容主要是要求学生背诵、积累。《日积月累》也成为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神养分的重要来源。

蒙学读物精心安排。《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三部蒙学读物,社会关注度高,编入教材的呼声高,统编本教材选编时,根据其特点作了不同的安排。《三字经》更具经典性、教育性,文字相对浅易,读起来朗朗上口,就从中直接节选了两段文字作为识字课文《人之初》,教学时,除要求完成识字任务、背诵外,对内容也应稍加理解。《弟子规》较难懂,有些内容不符合现在的价值观,就节选合适的内容安排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栏目里,让学生在读读背背中感受其内容,理解上不作过多要求。《千字文》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生僻字多,但它是历朝历代书法家最喜爱的书写题材,传世的经典书法作品较多,就将其部分内容与综合性学习单元“遨游汉字王国”中的书法欣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书法審美中感受《千字文》的文化魅力。

古诗词分层掌握。编入的112首古诗词分为两个层次,一层作为课文安排,一层安排在《日积月累》栏目中。总的来讲,小学古诗词教学以背诵、积累为主,在读读背背中自然地感受古诗词的情意美、音韵美。作为课文的古诗词在理解的要求上也是分层要求。统编本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先生强调:“低年级安排的古诗只要求巩固识字、写字,最重要的是能背诵、积累,做到‘囫囵吞枣即可;中年级要求了解古诗句的意思,一般对诗人表达的情感不作要求;到了高年级,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意思的基础上,初步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可见,统编本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识字课、课文、语文园地中的《趣味识字》《日积月累》栏目,形成立体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目标实现途径上,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寓于语文学习、语言训练、语汇积累之中,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2.革命传统教育润物无声

统编本教材从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出发,精心编排了革命传统教育的课文。

革命传统教育内容、体裁丰富。统编本教材编入的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40余篇。有写革命领袖的,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邓小平爷爷植树》;有写英雄人物的,如《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记张自忠将军》;有写国际主义战士的,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体裁多样,有诗歌,如《七律·长征》《延安,我把你追寻》;有散文,如《狼牙山五壮士》《灯光》;有演讲报告,如《为人民服务》;有报告文学,如《开国大典》。

革命传统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相融合。革命传统教育类的课文,有的穿插安排在相应的单元中,结合单元训练要素全面发挥其教育功能;有的围绕某一革命传统教育主题集中编排组织单元,如六年级上册“难忘的岁月”单元选编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使革命传统教育更集中、更突出;有的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编排在语文园地相关的栏目中、结合在练习题的设计里,便于多角度发挥其育人功能。

编入统编本教材的革命传统类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既是革命精神的写照,折射出思想的光辉,又常常是语言的典范。如《开国大典》中的场面描写,《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动作描写,《七律·长征》中巧妙的比喻、浪漫的想象,都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好凭借。教学这类课文,既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坚持以革命思想育人,同时又要将文化育人寓于语文实践活动中,做到“文道统一”。

二、双线组织单元

统编本教材在单元的组织方式上有明显的变化,不再是单一的以人文主题组元的方式,而是采用“双线组元”。一条线索是“内容主题”。把内容大致相关的一类文本组成一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课标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习惯、方法、策略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并体现在单元导读、课文导读或习题设计之中,使“内容主题”与“训练要素”形成统一的整体。

“双线组元”不只是结构形式的变化,而且会对教学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一是有利于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理念对语文课程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实践中片面放大了人文性,忽视了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选择上出现了偏差,单元选文时往往是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以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语文知识、训练哪些语文能力。教学时则偏重于人文意义的感悟,忽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采用“双线组元”,适当淡化单元的人文主题,以便在教学中把必要的人文内容的感受与语文关键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统一。

二是有利于体现语文学科的本体意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語文课程理应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训练体系”,语文教学理应把引导学生学习必备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关键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突出的地位。“双线组元”一定程度上在纠正教材编写、教学实践中过分关注人文性倾向的同时,又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回归本体,使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清晰起来,使语文课程的规律显现出来,使语文教学的重点、关键点被重视起来。

三是有利于增强语文训练的目的性、针对性、系列性。不容否认,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语文课堂活跃得多。但由于目标不明晰,教学中随意性强,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热热闹闹的感悟多,实实在在的训练少,学生所得有限,教学效率难言提高。“双线组元”要点清晰、目标明确,教师易把握教学重点,学生易明确学习任务,便于实现“一组一得”“一课一得”。

三、凸显目标意识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目标失之宽、失之泛、失之虚、失之无序等弊端,统编本教材强化目标意识、训练意识,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安排、呈现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观,努力做到目标呈现明晰、目标安排有序、目标实现集中、目标训练做实。

目标呈现明晰。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课后思考题呈现出来的。我们不妨拿人教版“课标本”与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上册中都有的课文《雨点儿》作个比较。两个版本课后都有一个训练朗读的题目,“课标本”的题干表述为“我会读”,统编本的题干表述为“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凑好序顿”。前者凑什么、怎么读,训练目标不明晰;后者则一目了然,教师一看便知教学的着力点在哪里。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除了课后思考题能较清晰地体现本课的训练目标外,更在单元导读中明确标示本单元的训练目标。统编本教材的单元导读一改“课标本”教材用大段文字表述的方式,巧妙地用“三个一”来呈现,即“一句话”“一幅图”“一个标签”。不妨一起来看看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天”的“单元导读页”:“一幅图”描绘出秋天美景,覆盖整个页面;“一句话”言简意赅地表述单元内容主题——“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一个标签”,其中一句话表述本单元阅读的目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一句话表述本单元的习作目标——“学习写日记”,单元训练要素呈现直观、清晰、明确。

目标安排有序。统编本教材在训练目标的安排上,努力做到“成系统”“有序列”,形成“纲举目张”的结构。如“读”的训练,低年级重点训练朗读正确,二年级开始练习默读,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中年级重点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做到一边读一边想;高年级重点训练提高默读速度,学习浏览、扫读等。

目标实现集中。如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训练要素是“能根据课文内容发表简单的看法”,一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寓言二则》《画杨桃》《小马过河》,围绕单元训练要素,安排的训练内容分别是:“读一读,说说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同意下面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不难看出,三道练习题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

目标训练做实。基本的要素持之以恒地训练,关键能力强化指导。对于语文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统编本教材更是做到着眼发展性,务求训练扎实,切实使学生形成能力。如复述训练,二年级安排借助图片等讲故事,三年级安排详细复述,四年级安排简要复述,五年级安排创造性复述。教学中按照由易到难的梯度落实复述的训练目标,层次明晰,螺旋上升,促使学生在不断提升复述实践中领悟方法,形成较强的复述能力。

四、重视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学习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此划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阅读教学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和策略,才会使学生真正形成阅读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

统编本教材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低年级特别注意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和初步的阅读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随文设置的“泡泡”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如二年级上册《葡萄沟》“联系上下文,我知道了‘五光十色的意思”;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利用插图理解重点句子和课文内容,如二年级下册《千人糕》“默读课文。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还有“边阅读边想象画面”“把阅读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等。这些阅读习惯和方法的培养、指导,在中高级课文阅读教学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还利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栏目,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提高认识,形成能力。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教材中独立设置了阅读策略单元,这特别体现了统编本教材的理念创新、实践创新。“阅读策略就是指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文章的特点、阅读目标等因素,所选用的调控阅读行为及程疗的恰当方式。”统编本教材结合小学阅读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在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阅读活动中习得一些基础、有用的阅读策略。在三至六年级每个年级的上册各设置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依次是“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带着目的阅读”。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预测”的阅读策略单元,本单元安排了三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第一篇是《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用随文旁批的方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情节发展,再根据课后预测方法的讨论示范,让学生体会预测的依据有哪些,怎样才能作出正确的预测。第二篇是《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先让学生预测略去了的故事进一步发展的情节和故事的结尾,再在老师讲完故事后,比较自己的预测和故事有哪些异同,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白,不管预测的结果如何,都要有依据;同时还要明白,当预测与实际不一致时,要调整思路,修正想法。第三篇是《不会叫的狗》,让学生预测三种不同环境下故事的结局。再通过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栏目让学生体会预测的意义何在,如何才能使预测更准确。

需要说明的是,统编本教材虽然只设置了四个阅读策略单元,但希望教师认识到閱读教学中要树立方法意识、策略意识,同时还要注意,要把阅读策略的训练与文本的理解、语言文字学习运用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不能就策略讲策略。

五、习作自成体系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习作教学偏弱,表现为课时偏少,重视程度不够,习作训练缺少自身的体系。鉴于此,统编本教材大大加强了习作教学,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联系,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小练笔、大作文、习作单元,三路并发;有目标、有系列、有抓手,循序渐进;重实践、重过程、重方法,每练必得。

“小练笔”坚持了“读写结合”的传统习作教学理念,立足阅读文本的特色和学生习作水平的实际,适时安排,学以致用。统编本教材中安排的小练笔总体数量较“课标本”教材有所增加,每次小练笔结合点更小,练习的针对性更强,便于教学中落实到位。

“大作文”每个单元一次,有的与单元阅读有联系,但主要是依据自身的训练体系安排。每个大作文占一个完整的页面,编排的思路是:激发兴趣、明确目标、打开思路、指导写法、修改分享。编排特点表现为三点:一是全过程性,从习作指导到习作评改各环节都有相应的表述,便于教师把握住完整的习作教学过程;二是习作训练要素明晰,便于教师把握训练重点,增强训练的针对性;三三是有习作方法指导建议,便于教师实施训练指导,也便于学生完成习作任务。

“习作单元”的独立设置也是统编本教材的一大创新、一大突破。按照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规律,三至六年级每册安排一个习作单元,聚焦习作关键能力发展的某一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全套教材习作单元安排:留心观察(三上)、展开大胆的想象(三下)、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四上)、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四下)、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五上)、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五下)、围绕中心意思写(六上)、表达真情实感(六下)。

“习作单元”由四部分组成。以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为例,第一部分为两篇能集中体现单元习作要素的精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具体感受习作要素的核心意涵。第二部分为“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提高认识,进行初步的运用实践,获得一定的实践体验。第三部分编排了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其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识水平,文字相对浅显一些。通过旁批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也可在教师引导下阅读讨论、学习借鉴。第四部分为作文要求,引导学生学习迁移,边行习作实践。

六、“课内外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是统编本教材阅读教学理念的一个基点。统编本教材打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将课内的精读、略渎与课外阅读统一起来,形成了新的阅读教学体制。统编本教材创新性地设置了两个栏目,即《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我们要从这两个栏目的设置体会到以下几点深意:加大阅读量是趋势,课外阅读课程化是趋势,读整本的书是趋势,亲子阅读是趋势,让阅读成为习惯、成为时尚是趋势。

《和大人一起读》安排在一年级教材每个语文园地的最后,一次安排一个阅读文本,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起点”和过渡阶段,至关重要,旨在通过大人引导、榜样示范、共读分享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态度、习惯和兴趣。特点有四:从“数量”上看,教材规定的篇目必须读,多读不设限;从“伴读”对象上看,应是大人,且在阅读态度、习惯、兴趣、方法上能有正面影响;从“质量”上看,读有所得,但所得因人而异,是无压力的阅读;从“形式”上看,不拘一格,不断创新形式,使学生读有所乐。

二年级的《我爱阅读》可以视为《和大人一起读》的延伸,虽然阅读的体裁多样了,题材丰富了,内容加深了,但仍然是无压力的阅读,略有不同的是提倡“自读”与“伴读”相结合,鼓励同学、伙伴间多些阅读交流。

《快乐读书吧》从一年级开始每册安排一次,一般安排在前三单元中某一个语文园地之后。与《和大人_起读》比铰,它有两点不同:一是完全独立自主的阅读,二是主要指向整本书的阅读。一年级上册重在激发阅读兴趣,没有指向特定的阅读内容。一年级下册推荐阅读童谣和儿歌,培养分享图书的习惯。从二年级上册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向学生推荐阅读童话故事《没头脑和不高兴》。一次《快乐读书吧》呈现的内容虽有限,但留给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空间却足够大。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全程指导”的观念,重点帮助学生解决好以下问题:带着什么目的读书?适合读什么书?到哪里去读书?怎样使课外阅读更有收获?怎样促进分享、激励、影响?

众所周知,教材是教学系统的关键要素,统编本教材的上述主要创新点,必将深刻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我们相信,随着统编本教材的全面使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将会进入一个新时代。

猜你喜欢
习作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习作展示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