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
我是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2016年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南美洲的土地,到达了和中国相隔一万八千公里的“足球王国”——巴西。2015年年底,我收到了录取通知,成为了里约奥运会的语言翻译志愿者。
期待着服务好中国队,却在离开幕只剩下一个多月时,接到奥组委的短信:“我们现在急缺俄语翻译,您愿意用俄语工作吗?负责给俄罗斯的运动员翻译俄语和英语。”我一想,不仅不能服务中国队非常遗憾,还要面对两种语言都不是母语的挑战,但在奥运最需要我的地方发光发热,不正是志愿者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吗?于是,我又投入到第二轮备战中。谁能想到,这样的选择,竟带我走近了一项新的体育运动,结识了一支冠军队伍——俄罗斯女子手球队。
提起手球,也许大家都很陌生,它結合了排球的技巧、足球的场地设计,和篮球的规则,是奥运会的团体球类大项。而我,负责在举行手球比赛的未来竞技场为运动员、媒体、医疗队和观众提供语言翻译服务。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比赛后协助他们进行媒体采访。起初,面对这些来自战斗民族身材高大的运动员,我有些胆怯,但遇到专业术语时,运动员甚至会放慢语速,定睛看我的反应,我稍稍皱一下眉头,她们会主动说,“我再解释得清楚些”。和场下的这种温和不同,场上的她们是另一番劲头。一次采访中,有记者问:“为什么俄罗斯女子队状态这么好?”俄罗斯教练引用俄语谚语回答说:俄罗斯女人是勇敢的!既能勒住奔驰的马匹,也能踏入着火的木屋。就这样,她们连赢8场,一举拿下奥运冠军,创造了历史。
在激烈的赛程中,也不乏温暖的故事。在俄罗斯女子手球队决赛时,由于语言不通,俄罗斯观众和工作人员发生了小摩擦。我到达现场时,双方已被隔离在了不同房间,等待警察调取监控。看到俄罗斯小伙坐立不安地来回踱步,焦急地喊着要离开这里去看比赛。我用俄语安慰他:“您别着急,我来给您转播。”于是,我开始在两个屋子之间穿梭,不断向他转达着:“俄罗斯又得了一分!”“俄罗斯领先啦!”“比赛只剩十分钟啦!”俄罗斯小伙儿渐渐平静下来。“俄罗斯赢了!是冠军!”这个时候,小伙态度缓和下来,不好意思地说:“谢谢你,给你们添麻烦了。”我把小伙的态度翻译给了警察,误会马上就化解了。
这是我在里约工作的真实写照。回国后,有人问我:“你到现场看女排决赛了吗?”“要到马龙、张继科的签名了吗?”我无法一一给出肯定的回答。虽然我在离奥运最近的地方,但我所有的工作时间都在场馆的固定区域,能亲临现场的手球比赛少之又少,更别说中国队的比赛了。那为什么还要参与奥运呢?因为,我想用我所学、尽我所能,为奥运、为更美好的世界努力着,奉献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和我有着同样初衷的中国志愿者活跃在国内外大型赛会活动中,为更好地服务北京冬奥会积累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
带着这样的收获与感动,我对2022年在北京和张家口举行的冬奥会充满了期待。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主场!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付出。参与奥运塑造着此时此刻的我,也将影响着未来我的每一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