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蕴聪 郭莎莎 潘征
正定, 位于北京以南240公里、石家庄以北15公里,是一座北方少有的千年古城。
“登得上城楼,看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古城古韵、自在正定”…… 曾经的中国北方第一个粮食“过江”大县,如今已是文化旅游的重镇。
进入新时代的正定,正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依托丰厚历史文化资源,以旅游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精心打造,走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路上。
正定的“千古之美”,从古建学者、建筑大师梁思成的那句“浓缩了半部中国建筑史”中可见一斑。
正定隆兴寺,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京外名刹之首”;而作为佛教禅宗临济一派发祥地的临济寺,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朝、日、韩及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史的历史见证;这里还有被确定为中国现存唯一一座唐代钟楼的开元寺钟楼、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全国罕见的元代府文庙、隋代的隆兴寺内存“六个全国第一”……从隋唐五代到明清、民国,各时代的建筑穿过岁月的烟岚,在正定城清晰地呈现。
在正定人看来,这些珍贵的古建筑不单是一座古塔、一处古寺,更是传统文化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定人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对这些珍贵的古建筑进行“先保护,再利用”,精心呵护着古城的历史底色。
梁思成与正定城
提到正定古建筑的保护,就不得不提梁思成。
“今春四月正定之游,虽在兵荒马乱之中,时间匆匆,但收获却意外的圆满。”1933年4月,时任中国首个研究传统营造学的民间团体—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的梁思成首次到正定,完成考察后他在《正定调查纪略》中如此写道。
在7天的考察中,《正定调查纪略》中记载了“除隆兴寺及四塔之外,更有阳和楼及县文庙两处重要的发现,计摄影或测量的建筑物十八处,详细测量者六处,略测者五处,其余则只摄影而已。”
隆兴寺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当梁思成登上寺内转轮藏殿二层时,发现藏殿上部精巧的构架堪称木构建筑的杰作:“各梁柱间交接处所用的角替、襻间、驼峰等等,条理不紊,穿插紧凑,抑扬顿挫,适得其当,唯有听大乐队之奏名曲,能得到同样的悦感。”他对隆兴寺摩尼殿评价甚高:“那种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1933年11月,梁思成再次到正定,他用十天左右的时间,检定上次所绘图稿,并对上次未来得及详细测绘的较为重要的建筑物加以补充完善。这次,他还带了得力助手—妻子林徽因。这次考察“成图盈箧”,满载而归。
1963年3月,早已是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的梁思成与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随文化部领导考察赵州桥和正定文物。梁思成在《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和维护》一文中写道:“到同样阔别了30年的正定去转了一圈……对这些历史胜地、千年文物来说,30年仅似白驹过隙;但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却是变化多么大——天翻地覆的30年呀……正定隆兴寺也得到了重修。大觉六师殿的瓦砾堆已经清除。转轮藏和慈氏阁都焕然一新了。整洁的伽蓝与30年前相比,更似天上人间。”
梁思成的三次考察,形成的《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颇有科学价值的考察总结,绘制的大量古建筑结构图,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建筑结构摄影图片,为后来正定大批文物的“修旧如旧”提供了翔实资料和科学依据。
数次正定之行也令他对古城感情深厚,梁思成的弟子、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就曾说:“梁思成对正定很有感情,而且正定的文物、古建筑,他都有深入的研究,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古城保护进行时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级人民政府对正定古城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梁思成对正定古建筑的特别关爱和高度评价,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正定人民对古建筑的热爱和保护意识。1953年,中央古物保管所正定分所(现改为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成立,作为中国第一个县级文物保管单位,一直以来统一规划管理正定县的古建筑、古文物。
此后,在国家和各级文物部門的支持下,正定一直在做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和修缮工作。
1994年1月,国务院批准正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既是对正定悠久历史文化的肯定,更是对古城历史文化保护、挖掘和传承的期望和责任。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正定古城保护作出“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批示。几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被列为国家文物局的重点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如今,正定相继编制完成30多个专项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古城保护规划体系,多规合一,开展实施了25个重点项目,阳和楼复建等20项已完工,博物馆等5项正积极推进,古城风貌有效恢复。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副所长崔伟丽介绍,正定文物保护的实施要经过立项、设计、资金申请、招投标、施工等一系列环节。在文物修缮过程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严格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依据文物受损的表现特征和程度,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做法”,对文物实施科学的保护,保持文物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使其延年益寿。
再现郡城风貌
按照“尊重历史、保持完整、延续文脉、凸显特色”的原则,正定县在8.9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分批有序进行恢复、建设、改造和提升,凸显古城双十字结构的基本框架,全面恢复古城风貌,塑造特色鲜明的古城形象。
在这之中,作为古城保护重点工程的古城墙修缮工作最为瞩目。正定城墙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352年,最初名叫“安乐垒”。作为府级规制,正定城墙规模宏大,布局讲究,是中国古城墙建筑的博物馆和活化石。北周建为一座规模较小的石城,周长仅为13华里。唐朝时,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为了防止滹沱河水灌城,将石城拓建成一座周长20华里的土城。宋、元、明各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扩建,今日之城墙即为明代遗存。现存城墙原长24华里,现存约8000米,除城门处保留有砖砌体外,其余仅存土筑规模。
正定南城门又称长乐门,是正定古城四座城门之一,为正定县标志性建筑。此次古城墙修缮投资2.3亿元修复了长乐门城楼系统及古城墙5.2公里,还实施了西城门、北城门遗址展示工程,并对2.8公里的南部城墙进行了高标准的亮化。2017年9月2日,古城墙开始对外免费开放。
在古城风貌恢复工程中,正定县也坚持文物勘探先于工程建设的原则。秉持“先保护、再利用”的原则,组织专业人士挖掘申报正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可能多发掘、整理出能够展现正定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古城区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充分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正定城内“九朝不断代”的古建筑群、“半部中国建筑史”、“半部佛教史”的9处国保……随着古城保护各项工程的推进,正定古城墙全新面貌在世人面前展开,古城正定—这座拥有九朝神韵的“北方郡城”真正开始散发出更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