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君
每一次城市榜单的发布,都会成为新一轮城市口水竞逐的开始。无他,与实力比拼相比,口水战显然更方便。
日前,某机构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引发热议。在这个榜单上,除了传统的“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之外,成都、杭州、重庆等15个城市被列入“新一线城市”,然后依次是30个二线城市,70个三线城市,90个四线城市和129个五线城市等等。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能从榜单上找到自己生活的“原点”,而所有的“原点”最终都会变成“槽点”,并将更多的人卷入城市榜位是否科学合理的口舌之争。这样的“战争”也注定不可能有一个了局,而话题的热度却可以一直持续。
至于那些从“老四家”光焰下释放出魅人芳华的“新一线城市”,则更是成了千万人瞩目的焦点,爱恨交加,辗转反侧。是的,跳出旧的格局,别开生面才有可能实现城市竞争中的逆袭或超越,这在以往的城市发展史上并不鲜见,上海是这样,深圳也是这样。成都、杭州、重庆……或将亦然。
公众为什么这么关注城市榜单?从个体而言,我们都生活其间,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更美好,自己生活的城市更美好;而从一个更开阔的视野看,中国40年改革开放进程,同时也是40年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城市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国民挥之不去的生活场景或背景。关注城市就是关注我们自身,就是关注生活本身。
在这一轮城市魅力指数评价中,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等,被作为5个关键性评判维度,具有一定的可参照性。
比如成都已经连续五年排在“新一线”榜首,当地媒体也一直在讲述“成都故事”,有学者已开始挖掘成都崛起背后的制度性因素。
不过,榜单仍过分看重城市体量、资源汇聚等硬性指标,而对人的温度、制度环境的要求等,却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这一方面是城市评价本身的路径依赖所致,对体量、集聚度等的重视,“大的才是美的”,早已成为一种价值基因,深植于人们内心。另外,人的因素难以量化,也是一个操作方面的困难。
由此,也导致人的生活往往被忽略,本来活色生香的城市,只剩下了单调、干巴的数字比拼。
其实,城市本来就应该是人的而非物化的。所有的物,无非是服务于人的必要的资源性背景,大则大矣,却非主体,更不是目的。城市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很简单,无非是为生活其中的人提供“体面的生活”,并吸纳其他的人融入到这种“体面的生活”。
放眼整个世界以及城市的发展史,这既是城市兴起的缘由,也是终极目的。城市的胜利,就是人的胜利;城市的崛起,同时也意味着一个个站立的人。
一方面,城市解放了更多的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人格平等、个体独立,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自由生活。
另一方面,“体面的生活”往往也有更具体的指向,比如体面的住房、体面的工作、体面的福利等等要素。如果从传统村落抽离了的人们,进入城市却陷入另外一种压抑的人生,长年累月蜗居群租房、地下室,承受着高强度工作的压力,也难以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显然是一种扭曲,也是对城市精神的背反。
光鲜的榜单,同样应该意味着对个体人生的成全,对鲜活生命的照拂。比如进入的门槛应该更低、更方便一些;对人才的定义更加宽泛、更加弹性一些;有更多的路径和办法让人留下来;有健康的城市生态,而不是动辄区分高端、低端;住宅有差异,但基本的公共服务应该是均等、平衡的……
特别是,城市要盛得下青年的野心,要有必要的代谢传承,让青年看到希望,并努力去追逐这希望,从而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与城市一起成长。
城市也应该有更宽广的胸怀,能够接纳并迅速消化外来人口,使之不断产生新的推动力。这样的城市与其说是让生活其间的人体面,不如说也找回了城市的体面。
“只有让进城务工人口安居乐业,他们才会对未来形成稳定预期,从而为自己长期从事的工作接受技能培训;而人口流入地政府会觉得,这些已经被纳入本市的居民,就应该投资他们的技能培训,适应因产业结构调整而不断产生的劳动力需求;在企业方面,由于劳动力定居了,流动率就会下降,企业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就能获得长期收益。”
这是经济学家陆铭在《大国大城》中的论述。尽管他更多是从解决人口压力的角度讨论问题,但其对人的关切,仍让人感觉到学者的温度。如果城市公共政策也能够有这样的温度,相信事情就会好办得多。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在爱德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中强调,城市的繁荣会放大人类的优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能够推动创新、吸引人才、鼓励创业,进而促进社会与经济的流动。其实,我们同样可以说,恰恰是人的释放,造就了城市的繁荣。
当下,国内很多城市都参与到“抢人大战”之中,纷纷开出各种优惠條件,这种引进人才的努力值得肯定。但也必须看到,城市对人的善意,本该是一项长效机制,不仅仅是阶段性的目标。只要保持足够的诚意和热情,自然会“近者悦,远者来”。
说到底,比城市排名不如比人的尊严,城市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城市化”。为居民提供“体面的生活”,应该成为城市主政者念兹在兹的必修课题,这也是未来城市竞争的关键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