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公共关系的源头确定问题,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学学科建设的基础问题。中外学界都有公共关系“自古就有”的说法,然而,这又与公共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在美国产生这一事实相矛盾,于是就有了“古代准公共关系”和“现代公共关系”的提法。可是,古代公共关系与现代公共关系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少有人论述。公共关系不只是宣传和舆论制造技术,它还有时代精神。只有把这两者完整结合起来,才能准确理解公共关系的内涵。公共关系的时代精神可以概括为维护公众利益,它是在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下孕育出来的。
公共关系学形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有一个标志性的事情是爱德华·伯纳斯在1923年出版了第一本论述公共关系的专著《掌控舆论》(Crystallizing Public Opinion),并在纽约大学首次开设公共关系学课程。这个结论学术界基本持有一致的看法。但是,公共关系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学术界却众说纷纭,基本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一是“自古就有说”,认为公共关系和人类社会一样久远;二是“特定历史时代产物说”,不承认公共关系自古就有,主张公共关系产生在北美大陆的开发过程和美国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三是一种折中的说法,提出了“古代公共关系”和“现代公共关系”两个概念,认为古代有公共关系,但是现代公共关系产生在美国。至于“古代公共关系”和“现代公共关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没有深究。可见,公共关系学存在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究竟应该如何确定公共关系的起点,它的源头应该从哪里算起。这个问题其实是公共关系学的基础,可是,这块基础如何确立,目前学界尚无定论。笔者在《公共关系学》【1】一书中对这个问题有一些论述,鑒于书籍传播的局限性,在此做一些探讨,抛砖引玉,以推动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一、中外学界对公共关系起源问题的基本看法
按照“美国著名的公共关系学者,在公关教育领域工作了62年,被称为公共关系教育的开拓者”【2】斯各特·M·卡特里普(Scott M. Cutlip)在《公共关系史(17-20世纪)》一书中的论述,“美国的公关史始于17世纪,在那段时期土地推销者与殖民者致力于吸引主要来自英国的欧洲移民,以定居这片大西洋沿岸未开化的陆地。他们利用宣传、说教、发放手册和信函等手段,宣扬这片新大陆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3】;可见,公共关系在美国诞生的时候,被界定为“宣传鼓动手段”。按照这种理解,这位著名的公共关系学者放开眼界,进一步梳理了人类社会公共关系久远的历史,认为:“公共关系——或曰宣传、推广、公共信息——始于人们开始群居并在群体中相互依赖以生存的时期。开化的文明需要通过交流沟通、相互协调、彼此一致和共同协作才能正常运转,这些也是公共关系发挥作用的坚实基础”【4】;斯各特·M·卡特里普进一步列举了古代社会的种种宣传行为,包括“在伊朗发掘出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农业公告”;“庞贝古城的城墙上刻有一些选举口号”;“凯撒大帝在公元前49年穿越卢比孔河(Rubicon)前,曾精心准备了材料,向罗马人民宣扬自己作为高卢统治者时期的壮举”;古印度的国王如何利用密探收集公众的意见,维护国王在公众中的形象,散布对国王有利的言论;17世纪天主教会成立宣传信仰集会;等等。这些都被推定为早期的公共关系活动。这位美国著名学者的观点在公关学界影响颇大,我国不少学者出版公共关系学著作和教材都沿用了这种思路。比如,有学者认为公共关系是“古老的事业,新兴的学科”【5】,把苏秦、张仪推举为古代的政府公共关系专家。也有学者认为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四处张贴、宣扬有关政治标语、口号”【6】,甚至“诸葛亮七擒孟获,李世民‘以人为镜,纳谏如流,康熙、乾隆微服私访等等均属类公关之精篇。而汉代有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西天求经,明代郑和下西洋,又明显地富有国际公关色彩”【7】。从这些观点不难看出,在斯各特的立论误导下,中国人轻而易举地就在自己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了大量公共关系活动,进而大有成为公共关系鼻祖的资格。然而,这的确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因为它只看到了公共关系作为一种传播沟通手段的工具功能,而忽视了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时代精神内涵。也就是说,公共关系不只是一种制造舆论的手段,实现目标的方式,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一种时代精神。只有同时把握住这两点,才能准确认识公共关系的内涵。
二、公共关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为什么不赞同把公共关系的起点上溯到遥远的人类历史早起,即所谓公共关系“始于人们开始群居并在群体中相互依赖以生存的时期”?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回到具体的历史中,也就是回到产生公共关系的美国社会历史中。尽管斯各特·M·卡特里普在美国的公关界属于晚进之辈,但是,在共公共关系理论研究方面,他堪称集大成者;他的关于美国公共关系历史的研究著作《公共关系史(17-20世纪)》是可以信赖的资料。他在该书的序言中说:“直到19世纪晚期,‘公共关系一词才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语言之中”【8】。可见,公共关系作为一个概念,是19世纪晚期在美国社会流行起来的。当时人们对公共关系的认识基本等同于宣传。至于公共关系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所有主张公共关系自古就有的中国学者,虽然罗列出许多中国古代所谓的公共关系事例,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指出中国古代存在一个类似于“公共关系”的概念。也就是说,中国人在从美国引进公共关系之前,并没有形成一个基本体系化的、可以延续传承的所谓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技能。事实上,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这个词及其蕴含的理念以及社会实践,是在北美大陆开发、新英格兰建设、《独立宣言》的精神指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城市化与报刊宣传、企业竞争等独特的历史契机下,诞生出来的。
从斯各特·M·卡特里普对17世纪以来美国公共关系发展史的叙述来看,到了18世纪后期,北美大陆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鼓动民众摆脱殖民地命运、创建国家的过程中,运用了各种公共关系手段,其中,策划事件并以此制造舆论、引导舆论,这种看似十分古老的宣传、鼓动手段,正如《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的确已为中国秦代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早就运用过了,但是,在18世纪后期的北美洲大陆,由于报纸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出现,更由于人类历史进程的新变化,这种古老的宣传技术还是有了一些新的特质。简要分析塞缪尔·亚当斯策划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比较陈胜、吴广的“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可以发现,两者在“策划事件”上虽然相同,但是,在进一步利用事件扩大宣传,影响舆论方面,18世纪的美国人显然表现出更大的运作能力。资产阶级革命家们对事件的利用有了一整套方案,“亚当斯和他的伙伴们率先把有利于他们一方的事实曝光。保罗·利威尔乘着特快列车把革命者版本的‘倾茶事件传到了纽约和费城。按照程序,他们开始抨击这一事件,寻求舆论的支持;致民众的信也很快由通讯委员会起草。得到的回应是:‘这次对于波士顿的袭击,我们认为针对的并不仅仅是一个镇,而是整片美洲大陆。贝林认为,‘茶叶法案以及1773年12月的‘倾茶事件是美国独立运动的转折点”【9】。如果单纯看策划事件以影响舆论,似乎应该同意斯各特·M·卡特里普关于公共关系是古老的事业的立论,但是,古代毕竟没有产生公共关系这个词。而且,如果细究一下陈胜、吴广的制造事件和宣传、鼓动,在终极目标上显然不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追求的反封建的人的解放意义和新的政治与社会理想。特别是经济危机引发的美国政府对垄断资本家的打击,并由此促成维护公众利益观念的诞生,这是只有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工商业文明时代,才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由此滋生出解决问题、进行社会自我完善的社会变革行动。可见,公共关系不可能产生在遥远的古代,其源头的孕育生成是有特定历史条件的。也就是说。公共关系不是一种单纯的手段,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的历史阶段,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人权意识不断普及,公众利益日渐突出,社会联系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劳动分工的细化得以广泛确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公共关系已经成为一种思想观念,具有了独特的时代精神,其核心内容就是广泛平等的民众的共同利益的维护。这种思想观念和时代精神恰好在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得到有效实践,公共关系才孕育产生了出来。因此,马克思称《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人权宣言”【10】,列宁也说:“美国人民是有革命传统的”,“这种传统就是18世纪的反英解放战争,其次是19世纪的国内战争”,他还说美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伟大的真正解放战争,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真正的革命战争”【11】。
从《独立宣言》的内容可以看出,它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宣传、鼓动民众的战斗檄文,也可以说是较早的公共关系宣传材料。如果从传播沟通的角度寻找公共关系的源头,那么,美国资产阶级在与封建贵族争夺政权而进行的这场民主革命中,所大量应用的一些传播沟通手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府公共关系的源头,也是公共关系的源头。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传播沟通作为一种影响公众和引导公众舆论的手段,才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简而言之,与此前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政治集团或政治人物所采用的鼓动民众或凝聚社会力量的种种传播沟通手段比较起来,它不是在方法上更高明,有了多么大的突破与创新,而是在出发点与归结点上,在社会历史进步的客观条件下,有了根本性的不同。即在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传播沟通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手段,开始深深地、比较彻底完整地打上了“人权”“平等”“公众利益”“民主”等烙印。而这些观念,正是公共关系的基本思想内容,也是公共关系实践发挥效力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指引,公共关系在企业的实践才能够纠正早期巴纳姆时代的虚假宣传和种种对公众的诱骗性误导,走上艾维·李倡导的“说真话”“公众必须被告知”的正确道路上。艾维·李不是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公共关系在美国产生的时候融入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价值追求,這一点从著名公共关系理论家伯纳斯在1923年出版的《掌控舆论》(Crystallizing Public Opinion)【12】中对公共关系职业的论述可窥一斑。“这本书为新生的‘公共关系顾问的角色下了定义,将这个职业与以往比较原始的媒体经纪行业做了区分。在伯纳斯的定义里,媒体经纪的主要动机,只是‘从出版商手里收取无中生有的代价,而公关顾问也和等而下之的‘马戏团促销员与‘为小牌女星打关系的非专业记者有区别。”“公关顾问的角色,是‘对客户提出忠告,让他们了解如何透过公共关系来获取正面结果,避免落入不幸或不利的情况。而对于整个社会,伯纳斯描述的公关人员则扮演着英雄的角色,正符合李普曼与其他社会学家所寻找的那种人,能够把不安定的大众,转化成比较冷静而容易教育的公众。公关人员应该持有客观能力,能够‘站在自己所在的团体之外,以公平的旁观者的眼光来观察问题,要够睿智,能够找出对客户及大众都有好处的解决方案,还要有足够的技巧,让媒体接受他并加以协助。‘公关顾问的能力,必须能够在民意还没有精确成形的时候,先行探测出这个模糊的倾向,伯纳斯写道,‘这就是为什么公关顾问这么有价值”【13】。伯纳斯是最早的对公共关系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的公关理论家,他对公关职业的论述显然没有止于技巧,而是融入了体现时代精神的职业道德。这种时代精神促进了美国的自我完善和繁荣发展。正如伯纳斯倡导的那样,“企业应该让大家知道,它所关切的不仅是生产、市场和利润,同时也包括了人权和志向”,“只有不断在最可能的情形下,延续上述的这种过程,再经由所有美国企业自发性地采取这种行动,我们才能在美国生活方式的范围里拥有自由与安全,以及达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14]。可见,公共关系看似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兴职业,就其实践上的传播沟通、危机管理、信息管理等职能而言,早已被人类社会在久远的历史中运用,但是,“人权和志向”“自由与安全”“长治久安”这些内容,显然显示了一个社会的整体的良知状态和价值基础,也传达出一个社会在行为上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水平。它不可能是人类社会自古就有的,只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正是基于对公共关系内涵的技术和思想统一的认识前提,我们才认为古代公共关系的提法缺乏本质的规定性,极易造成人们对公共关系认识的混乱。古代的确有大量传播沟通和关系处理方面的事例,各种政治集团和政治人物也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鼓动人心、调动民众力量的方法,但考察这些事例和活动的方法,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无论是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与民众利益的根本实现和人权维护相去甚远。所以,当年陈胜、吴广在丝帛上写了“陈胜王”并将其塞进鱼肚子里,让兵士买回鱼烹食,从而发现这种“宣传品”,并在夜晚点篝火,假装狐狸呼叫“大楚兴,陈胜王”,以此来暗示或愚弄众人。这不是公共关系。古罗马的独裁统治者恺撒虽然精通沟通技术,“甚至还专门写了一本记载他的功绩的纪实性著作《高卢战纪》”,来“标榜和宣传自己”;并懂得“通过散发各种传单来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以便获得民众的支持”【15】。这也不是公共关系。战国时期苏秦搞出个合纵盟约,张仪又建立起连横关系。这也不是公共关系。公共关系首先是一种观念,一种有关社会和人类本身的思想,其次才是技巧和手段的运用。从根本上讲,不能单纯地从传播沟通或关系处理的技巧方法上来认识公共关系。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注意其精神价值和手段的统一,才能全面准确把握其本质。
在美国资产阶级进行民主革命的独立运动中,“独立”“平等”“尊重公意”“人权”“自由”“人类权益”“公正”“公众利益”“法治”这些观念首先被《独立宣言》作为反英独立战争的最充分理由提了出来,也被作为革命运动的终极目标确立了起来。也正是在这些观念的基础上,过去长期以来被人们运用的种种宣传技巧和手段,才焕发出无比巨大的力量,萌芽出新的时代价值。政府公共关系的源头就孕育在这种为民众事业,为人的权利平等和自由解放而进行的宣传鼓动事件中。这种宣传、鼓动行为也只有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个时代,人权观念深入人心,民权意识高涨,公众利益真正成为了社会行为的第一准则,才能产生巨大的效应,从而逐步转化为一种社会管理行为,最终发展成为公共关系这样一种社会管理思想和管理职能。而这样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机遇首先在美国出现了,于是公共关系便首先在美国孕育、发展起来。
总之,公共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创造了一些孕育公共关系的历史机缘,这些机缘基本可以概括为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过程、北美大陆开发中人口大流动的民间性牵引力量和乌托邦理想、城市化背景下的报刊宣传、企业竞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的时代精神。放眼人类历史,这些机缘恰巧在北美大陆的开发和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及美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得到了孕育发展,公共关系藉以诞生。如果说北美大陆的移民宣传与人类历史进程中更早的种种宣传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发财梦想和建立新世界的双重理想鼓动下,大量的人口迁移以民间属性和民间方式得以完成,而这种民间的深度和广度的交织互动,造就了家庭的多民族融合、公民社会的构建、人民主权条件下的社会契约、人权平等、政权民授、传播媒介与信息社会构建等现代社会的理念和生存方式,这些因素在人类以前的历史上从未有过,只是发展到了17世纪至20世纪初期,在北美大陆的开发和美国社会的建设中才有了孕育生长的土壤。因此说,公共关系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也有时代精神,这个时代精神的核心就是维护公众利益。
三、公共关系内涵的不断丰富发展
任何理论体系都不能回避对研究对象下定义,而这恰恰是比较难的。公共关系自产生以来,就不断有人下定义,再加上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别的影响,必然造成公共关系定义的多元状态。另外,与所有的事物一样,公共关系的发展也遵循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它在美国社会的产生发展历程来看,其含义由早期的新大陆开发和政治革命宣传鼓动,到基本成熟时期的企业竞争宣传、危机处理、企业形象经营等因素不断加入,表明其内涵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再加上向世界各地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本土化改造,以及适应时代新情况的发展变化,比如,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不断发展引发的信息管理职能,市场全球化引发的品牌管理职能,管理创新引发的组织文化建设职能,等等,这些时代的新变化必然促成公共关系内涵的不断丰富发展。
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不能说多如牛毛,但也是一个十分不便于统计的问题。不过,通过抽取不同时期的公共关系定义作为样本,分析其含义,基本可以看到公共关系定义的多元状态和公共关系内涵的不断丰富发展脉络。
理论界基本上认同爱德华·L·伯纳斯是公共关系学的奠基人。这是因为他在1923年出版了第一部关于公共关系的著作《掌控舆论》(Crystallizing Public Opinion);同年,他在纽约大学讲授公共关系课程,被认为是“开创了新的事业”【16】。如果说,公共关系能够作为大学的课程足以表明其理论体系的基本成熟,那么,藉此也足以说明公共关系走上了学科发展的道路。因此,可以把《掌控舆论》的出版视为公共关系学诞生的标志。事实上,早有前辈学者将“这本书誉为公关学的里程碑,因为它为这项专业奠定了哲学基础,更重要的,它也奠定了公关学的道德基础。‘伯纳斯在这本另辟蹊径的著作中强调,公关业者能够影响大众意见这种能力,也为他们增加了一种道德责任。这个道德责任,要求他们不单对客户负责,也要对整个社会负责,喀力普(著者按:即Scott M. Cutlip,一般译为卡特里普)写道,‘尽管这在今天看来,已经是陈腔滥调。但是在公关行业刚刚开始兴起的时候,这却是革命性的主张”【17】。既然《掌控舆论》是公共关系学的基石,就从伯纳斯在这本书中对公共关系的理解开始,观察其近百年来内涵的不断丰富、发展。
应该注意到,在1923年《掌控舆论》出版之前,“公共关系”这个词语已经在美国社会产生并长期流行。有资料称:“伦敦公共关系学院院长R.A.佩吉特-库克认为是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他在1802年于国会发表的一项声明中,用‘公共关系这个词替代了‘精神状态这个词”【18】。也有学者认为,“从文献中查阅,1807年公开出版的《韦氏新九版大学词典》,最早收录英文‘公共关系一词”【19】。联系18世纪北美洲大陆开发中的一些宣传鼓动活动,特别是18世纪后期美国独立运动中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宣传鼓动活动,基本可以判定,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组织社会力量的方法,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进而发展为一个学科,经历了数百年历史。早期的公共关系的基本含义就是宣传、鼓动,在资产阶级拓荒者和革命家那里,就是凝聚人们的力量指向一个期望的目标。如果说资产阶级政党在运用这种方法时由于政治理想的约束,还能够顾及人权、平等、公众利益等价值立场,那么,工商企业初始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就有些唯利是图、不择手段。比如,巴納姆为增加马戏团演出的票房收入而利用报纸编造的种种神话,具有明显的虚假宣传性。
人类的伟大在于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也显示了这一规律。当公共关系发展到20世纪初,已经是比较成熟的职业,产生了大量专业人员。比如,艾维·李在1903年开办宣传顾问事务所,公开对外营业,成为专门的公关职业人。1907年,美国国会成立美国公众咨询委员会,乔治·克里尔任第一任主席;其宗旨是通过宣传和国际公共关系活动,保障民主世界的安全。1908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设立公共关系部,新闻关系专家韦尔任第一任经理,开始运用公共关系广告为企业树立形象。1913年,爱德华·伯纳斯任福特汽车公司公共关系经理。当全社会各行各业都懂得开展公共关系的时候,作为一个职业,完善自身的行为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一些公关职业人自觉承担起了规范行业行为的责任。1906年,艾维·李在报界发表了《原则宣言》,提出“凡是有益于公众的事务必有益于企业和组织”的信条,认为“公众应该被告知”,只有在宣传中讲真话,把事实真情告诉公众,公司或组织才能获得信誉。这可以看作是对早期公共关系宣传鼓动内涵的道德规范,既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所以,尽管艾维·李和爱德华·伯纳斯这一代人依然十分娴熟地运用着宣传的技巧,但是,他们显然比前人更富有职业的理性和智慧,时刻不忘公众,并在实践中善于把公众的利益和组织利益巧妙结合——至少在宣传上比较成功地创造了一种良好的结合状态,使舆论显示出社会的和谐、友善、合作、共赢状态。正如伯纳斯在文章中所说:“‘宣传和‘教育的惟一差别,就是观念之差而已。提倡我们所相信的事情,就是教育,而提倡我们所不相信的事情,就是宣传。他也不在乎别人称他为操纵者,因为那正是他定义中的公共关系顾问该做的事情,也就是将客户的个人利益,与社会群体的公众利益加以混合”【20】。可见,公共关系发展到20世纪初期,完全纠正了企业公共关系的纯技术的宣传鼓动含义,开始植入政府公共关系的公众利益观念。这个时期公共关系所说的公众,就是指社会大众,所谓“维护公众利益”,就是一种政治理念,也即资产阶级价值观。因此,可以下结论说,人们对公共关系的职业认识不断发展,理性的总结足以支撑形成一个学科的时候,其内涵的精神层面和技术层面才完全统一。也就是说,它在产生的时候所遗传的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最终纠正了它作为一种技术被资本操纵的危险私利化倾向,使其在各个领域的实践有了统一的价值标准。在这个意义上看公共关系的发展,它简直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价值体系构建的手段,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自我完善。
总之,公共关系学诞生以后,公共关系的涵义比以往有了更明确的道德理性。正如伯纳斯在1928年出版的《宣传术》一书中所论,他提出了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道德守则。主张公关人员应该“拒绝他认为不诚实的客户,他认为有欺瞒嫌疑的商品,或是他认为是反社会的目标。同样地,一场公关宣传,也不该试着使用夸大的声名和虚伪的掩饰,让大众冲动行事。而是透过所有引发大众公意的途径,把个别客户生意的本质,生动并真实地解释,让大家了解”【21】。
如果说维护公众利益在18世纪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那里是一种政治追求,那么,当它伴随着宣传、鼓动的社会活动模式,在20世纪初期成为公共关系职业的基本信条,它在规范公共关系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实际上也已经使公共关系成为调节社会利益的良方。从当年被叫作新闻代理人或公关顾问的大量实践来看,特别是他们在“揭丑运动” 中受财团们聘用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化解危机、重树企业社会声誉的公共关系实践,显示了公共关系新的生命力。也就是说,公共关系发展到20世纪初期,在职业化和学科化日趋成熟的同时,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显示了多方面的社会功能。著名的公关学者斯各特·卡特里普(Scott M. Cutlip)认为,“注重社会责任的公共关系主要包括以下正面因素:①公共关系通过整理和推行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与操作标准,从而改善专业的实践。②公共关系通过强调得到公众认可的必要性,来改善组织的行为。③公共关系通过使得各种观点能够在公共论坛中得到充分表达,来服务于公共利益。④公共关系通过运用传播和中介,以信息取代误传、以和谐取代分歧,服务于我们这个细分的、分散的社会。⑤公共关系通过帮助社会系统适应不断变化的需要和环境,从而促进人类幸福,实现它的社会责任”【22】。分析卡特里普概括的这5个因素,在20世纪初期公共关系学初具形态的时候,它们都已经是公共关系实践的功能。可见。公共关系的内涵此时已发展得相当丰富。“第一个因素”可以概括为“行为规范”。公共关系作为一个职业,能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当它运用于任何社会组织时,自然也能够发挥规范组织行为的作用。这不仅表现在职业道德规范和在维护公众利益过程中的自我行为调节方面,也表现在品牌建设和品牌管理方面。这是后来的学者从管理学的角度界定公共关系的依据之一。“第二个因素”可以概括为“协调关系”,就是在组织与公众之间通过充分的传播沟通或其他公共关系活动,使组织在了解公众需求、愿望的基础上,通过改善自身行为获得公众认可。这是后来的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界定公共关系的依据之一。“第三个因素”和“第四个因素”可以概括为“传播沟通”,主要运用于政府公共关系。企业运用传播沟通职能侧重于劝服、诱导和树立形象。这也是一些学者从传播学的角度理解公共关系的依据之一。“第五个因素”可以概括为“咨询决策”,就是在信息管理、预测趋势的基础上,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服务,包括对危机问题的处理;本质上,这也是一种管理职能。
可见,公共关系作为组织的一种独特管理职能,已经具备了“规范行为”“协调关系”“传播沟通”“咨询决策”等多方面的内涵。因此,今天所说的公共关系,早已不是一个具有时代精神的“宣传”技术,而是社会组织必备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职能。
本文为“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XZX20170929-04)
注释:
【1】徐美恒,《公共关系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
【2】[美] 斯各特?M?卡特里普著,紀强华、焦妹、陈易佳译,《公共关系史(17-20世纪)》,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封面折页。
【3】【4】【8】 [美] 斯各特?M?卡特里普著,纪强华、焦妹、陈易佳译,《公共关系史(17-20世纪)》,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序言》:第1页,第2页。第1页。
【5】方宪玕主编,《公共关系学教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页。
【6】居延安等著,《公共关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28页。
【7】李健荣、王克智主编,《现代公关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第9页。
【9】[美] 斯各特?M?卡特里普著,纪强华、焦妹、陈易佳译,《公共关系史(17-20世纪)》,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第32页。
【10】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0页。
【11】黄安年,《美国的崛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97-104页。
【12】著者按:关于爱德华?L?伯纳斯出版于1923年的的译名,有多种说法,有的翻译为《舆论的结晶》,有的翻译为《舆论明鉴》,有的翻译为《透视民意》等。著者根据对词义的分析,结合当时的公关实践,认为将其译为《掌控舆论》较妥当些。
【13】【14】【17】【20】【21】[美]赖瑞?泰伊(Larry Tye)著,刘体中译,《公关之父伯纳斯:影响民意的人》,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6月。第125-126页。第131页。第128页。第127页。第129页。
【15】能源伟主编,《公共关系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27页。
【16】【22】[美]卡特里普等著,明安香译,《公共关系教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第101页。第122页。
【18】(法)让?肖默利、德尼?于斯曼等著;侯健译,冯韵文校,《公共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9月北京第1版。见第5页。
【19】赵宏中主编,《公共关系学》(第三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3页。
(作者简介:徐美恒,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文学博士,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教学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藏族文学研究和公共关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