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川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新兴的社会事业,需要人才来推动发展。中国从西方引进社会工作已经近百年,社会工作教育也从20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但是社会工作作为国家职业制度建设直到2006年才实现。社会工作作为一项新兴的社会事业,需要在健全政策、建设平台、健全机制、培训教育、建立队伍、试点示范等方面齐头并进,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其中一个核心要素,并与其它方面紧密相关。
人选择、从事某行业的“原动力”是追求更多物质财富。生命之初,生产力的发展激发了交换行为,从而引起了分工。交换行为鼓励人们分工合作,在自己熟知的领域内发掘潜质、施展才能,以便在有限的劳动时间内换取更多自己想要物品。追求更多物质财富是人们选择、从事不同劳动的“原动力”。现如今,人们从事劳动、选择行业,不仅追求物质财富,同时会考虑个人发展、行业前景、自由可支配时间、荣誉感、归属感等,而这些需求很大一部分可以通过薪酬机制来满足。简言之,人性化的薪酬机制有助于吸引和培育人才,有助于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助力社会工作发展。
目前的薪酬机制使得社会工作者实际收入偏低。社工离职率高居不下是不争的事实,很多研究调查显示,离职的社会工作者或因为工资太低,或因为看不到前景而不得以选择离开等等原因或多或少于工资有关。负责任的社会工作老师、机构负责人都会告诉你:
“想要发财,就不要去从事社会工作行业”。但我相信,一开始选择社会工作行业的人的动机一定无关金钱,可最后选择离开的又多少与钱有关,这该说是社会工作的幸运亦或是她的悲哀?一份体面的工作要么满足社会认可度高,如教师等,要么满足实际收入高如律师等,而社会工作属于新兴的社会事业,在认可度不高的情况下,收入也低于同等学历、能力要求的其他行业。尽管如深圳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在2018年2月22日发布的《若干措施》中,关于社会工作者薪酬标准提到:社工平均工资标准将从5000元/人/月提高到10647元/人/月,增幅不可谓不大。但从文章的几十条留言以及几百个点赞中可以看出,网友普遍不看好所谓价格指导标准。因为从这几年来的经验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扣除机构行政管理、培训督导、五险一金、个人所得税等费用后,个人实际能拿到手的工资只有指导价格的一半左右。网友反馈,之前九万三千元/年的指导价格实际到手也只有四千余元/月。此薪酬机制,让高昂的付出却没有让社会工作者收到更直接的利益。试举一例,如若将其中的培训费用等换现,且让社工有选择地付费进行培训,这一方面增加社工实际收入,另一方面让社工更有选择性、更主动地参与培训,岂不两全其美?除此之外还存在很多可能性方案让社会工作变得更“体面”,还需大家共同探讨。
薪酬体制会限制社会工作发展,同样可也可以促进其发展。它可以在吸引、扎根、发展社工人才中发挥作用,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以此促进社会工作发展。
1.吸引,薪酬机制要能够吸引人才。从业者选择社工行业,即便有自身对社会工作事业的向往,却也不能么没了物质的基本保障。就目前来看,大家都觉得工资起薪低,就业意愿普遍较低,事实上就是偏低了市场是不会撒谎的。至于起薪提高多少合适就同样应该交给市场,稳步提高起薪,人们自会用脚投票。市场根据社会工作职位供需的平衡,会让工资在合理的范围内波动,这是基本的经济规律。有人说社会工作是一份伟大崇高的事业,从事者应该谈理想和信念,不应该过多谈论金钱。实则不然,在市场中谈道德理想是最不道德的行为,因为社会工作神圣光辉的前提是她首先是一份社工赖以生存的职业。
2.扎根,薪酬机制应该促使社工落地生根。离职率跟很多因素有关,如就业环境、行业前景、个人发展平台等等。但是,有效的薪酬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较低离职率,如薪酬持续性的增长,提高工龄补贴,重视长期从事一线社工者等。人有选择就业的权利,我们也应该支持人才的流动,但是过于频繁的人员流动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一线从业者一直是新人,以往的一线社工要么转业要么离开一线从事管理,这使得社工作的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所以薪酬機制的作用要促使社工不仅要留下来且更倾向于扎根一线。
3.发展,薪酬机制应该激励社工不断成长。良好的薪酬激励机制不仅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可以促使社工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奖励在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进行理论的升华,对社会工作本土化贡献力量。鼓励有经验的员工,对上能够吸收学科前沿知识,运用到实践,对下能够带领新员工从事实践活动,总结经验,为专家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素材,同时激励社工直接从事社会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