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跃生
压岁钱
1913年1月,适逢梁启超归国后的第一个春节,碍于长女思顺学业尚未结束,大家庭只好全眷暂留东瀛。为落实建国法约,筹备首届国会及政党选举,奔走于津京间的梁启超,可谓日理万机。春节将至,百忙中他分别给家中老幼购买年礼,准备压岁钱。1月10日在家书中告诉思顺“吾此间都过旧历年不过新历年。故汝等压岁钱尚未寄去,迟旬日当即寄汝,不惟不吃亏,反占便宜矣。可告群季公议之,结果有效也。”因为日本明治维新后仅过公历元旦,入乡随俗。元旦孩子们已经发放过一次压岁钱,所以梁启超安慰孩子们“不惟不吃亏,反占便宜矣。”最有意思的是在15日的家书里还提议压岁钱分配方案:“今属汝叔寄上九百元,内八百元充家费,其一百元压岁钱。汝兄弟七人,人十元,廷献及诸外戚人五元。若有余则归汝,仍由汝请群仲吃一顿,若不足则在汝所得之份垫出,吾将来别以他物酬汝,汝母之分吾却不认赔偿,吾知汝母尚有金钱数枚,汝等何不再开一次国会直往要索耶。”当时正忙于为国会选举而组建政党,所以他鼓励孩子们也“再开一次国会”向其妻李蕙仙另讨一份压岁钱。心思缜密的梁启超通过压岁钱一事向孩子们灌输民主意识,可谓培养“新民”,从孩童做起。
春联
临帖习字、不离笔砚的生活习惯,加之梁启超是一位卓越的文化大师,总会自觉不自觉将文化与风雅植入家庭生活,使门楣生出一种温文尔雅的气息。
1926年春节,梁启超兴味尤高,自撰春联,将天津饮冰室新旧楼的所有楹柱悉数贴满,而且采用集句形式,巧妙风趣,使梁家年味平添了一份浓厚的文化气息。如大门的联句为“卿自用卿法;吾亦爱吾庐”,分别集自《世说新语》与陶渊明的《读山海经》,文字浅白,却意味深长,张贴于大门前再合适不过。客厅是“未能小隐聊中隐;忽悟今年老去年”。书房是“门前学种先生柳;日暮聊为梁父吟”。老楼门联是“能招过客饮文字;闲看儿童捉柳花”。连马房都贴了门联“岂有雄心骋老骥;夕阳芳草见游猪。”集句成诗、成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项绝活,既能愉悦心情,又能陶染习性,更能考验对古代诗文的熟悉程度,体现信手拈来再创新意的诗文驾驭能力。
年饭
1928年的春节是梁启超人生最后一个春节,冥冥中似有异象,节前梁启超给兄弟梁启勋布置了过年须准备的菜式。“日来因节制饮食,闹得像五台山上鲁智深,馋涎常滴。欲索孝高送我年礼数事(芋头糕、马蹄糕及其他)请电话预索,俟思永返津时带来(渠阴历二十二三当来)”。“孝高”即罗普,梁启超在广州万木草堂时期的康氏同门,是改良运动的同道,也是感情深挚的朋友。在北伐战争前夕,北京政府摇摇欲坠,难以为继,北京发生了大规模的失业灾难,在一职难求的境况下,梁启超雪中送炭,利用執掌京师图书馆职位之便,邀请罗普出任图书馆主任一职,及时为朋友排忧解难。梁启超向罗普索要年礼,并非借过年占他人便宜,而是出于真挚的情谊。虑事周详、善于待人接物的梁启超正是利用这种机会,让朋友多一份自尊与自信。
梁启超并非一个特别讲究吃喝的人,在传世的《梁启超家书》中,尽管有不少片段文字谈及饮食,但多是在艰难困苦里的粗茶淡饭,甚至不能果腹。即使在平安舒泰的环境里,梁启超喜欢的不外粤式腊味饭,即用广式香肠、腊肉焖饭。梁启超不唯乡音难改,连家乡的口味也固化在味蕾中,所以梁家的年饭少不了“芋头糕、马蹄糕”之类的粤式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