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家族文化实践样本:金华郑氏家族

2018-05-30 10:48李海峰
家族企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传家孝义宋濂

李海峰

郑氏家族位于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这里九成以上的人口为郑姓,皆由北宋时期迂徙至此的郑氏兄弟繁衍而来。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郑氏家族曾经九世同居,3000人共食,修祠堂,定族规,明礼仪,传孝义,赢得“一门忠义,九世同居”之美誉,是最为典型的儒家家族文化实践样本,在当今依然凝聚着郑氏后人。

郑氏家族的物质载体——郑氏宗祠

每个家族都会有物质活动的空间与载体。规模庞大的郑氏义门(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儒家伦理的影响,许多大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奉为社会楷模,赐为“义门”。编者注)古建筑群,以郑氏宗祠为核心,包括东明书院遗址、圣谕楼、老佛社、昌七公祠、九世同居碑、孝感泉、十桥九闸、建文井以及象征九世同居的九座牌坊等。学者梁敬明将这些建筑群分为三类,分别是“以郑氏宗祠为核心的精神空间载体、以昌七公祠为中心的生活空间载体、以白麟溪为中心的自然空间载体”,认为其“共同构成郑氏家族有形的物质财富的一种表现形式”。

郑氏宗祠始建于南宋末平,元至正年间,七世祖郑钦建祠堂五间,后随着族人数量增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元末明初,在宋濂参与下,郑氏族人对宗祠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形成了现今的规划布局,宗祠主体建筑坐东朝西,面向白麟溪,主入口坐北朝南。全祠目前共64间,占地5000多平方米,设有门廊、师俭厅、中庭、有序堂、拜厅、听训堂、会膳厅、寝室、粮仓、制膳房、总理室和厢房等,功能齐全、气势恢宏。据说宋濂曾参与了郑氏宗祠的大门走向和结构设计,大门不开在正南,而在横边,以避免“南面称孤”之嫌。宗祠内三个天井各开一口池,形成一个“品”字,各厅之间分种一排柏树,合起来就是一品当朝之意,表示郑氏家族乃为国家培养忠义良臣,效忠朝廷。

宗祠门楼两边墙上,左侧为“忠、信、孝、悌”和“耕”,右侧对应着“礼、义、廉、耻”和“读”,共十个大字。檐下悬挂着明太祖朱元璋敕封的“江南第一家”匾,门楣上悬挂着“敕旌孝义宗祠”匾,门口四柱楹联分别书写着“三朝旌表恩荣第,九世同居孝义家”“文章空冀北,孝义冠江南”。走进门厅,迎面为放生池一口,池前植有元代龙柏五株,院内现存碑记多方,尤其以元代丞相脱脱手书的“白麟溪”三个字最为引人。池后为第一进师俭厅,面阔七间,左侧为书种堂,用于藏书;右侧为议事堂,现为义门事迹档案馆,其旁为土地祠,供奉土地神王勤;师俭厅内还挂有柳贯、王锡爵等历史名人以及当代书法名家题写的匾额、楹联,以及明太祖、明惠帝题写的“江南第一家”“孝义家”“孝有堂”匾额(复制品)。后檐接第二进和义堂(亦称穿厅),与第三进有序堂搭连,两侧建有钟鼓楼,左为钟楼,右为鼓楼。

师俭厅后身庭院左侧有会膳钟一口,上刻铭文,传为家族聚集丁口进餐所用。敲二十四声,起床,敲四声,洗漱完毕,敲八声,全体人来此听训。敲九声,开始吃饭,其中男到同心堂吃,女到安贞堂吃,60岁以上的另起灶。庭院中有古柏九棵,枝干虬劲,上薄云天,相传为宋濂手植。第四进为孝友堂,两侧各有厢房三间,左为尊贤祠、仁宦祠、忠义祠,右为助祭祠、节孝祠、贞烈祠。第五进为寝堂。郑氏宗祠布局规范,气氛肃然,朴素大方。

家族内部的组织结构

郑氏家族吸取宋代张载、朱熹等儒学家以及前代家法族规的精华,经过不断摸索,内部形成一套规范的管理方式。据《郑氏规范》载,家族统治成员共18种职务26个职位,分别为:宗子、家长、典事、监视、主记、通掌门户、掌管新事、掌管旧事、羞服长、掌膳、营运、启肆、掌畜牧、知宾、山长、主母、掌钱货等,其中,宗子最大,家长次之,其余均并列掌管某一方面。典事、监视、掌门户与家长一样由推举产生,负责族中最重要的工作,有一定的决策权,其他辅助人员由家长指派,这套组织类似宗族的“朝廷”,分工精细,职责明确,互相制约,是中国古代大家族中最为典型的组织结构模式。

家训族规是家族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帶有法律性质的家族管理手段。郑家五世祖郑绮的58家规为《郑氏规范》之雏形,后人不断增修补续,至明初终成现在所见的168条。研究者认为,明太祖朱元璋非常推崇郑氏家族的治家方法,《大明律>便多有参照《郑氏规范》之处。

操作性强的家训族规

《郑氏规范》具有强烈的家族教化作用,包括日常道德教育、为官教育、婚姻生育观念的教育、人道主义及对待乡曲的教育和勤俭节约家风的教育等,家范便于操作,奖惩分明,强调民主监督,教育管理制度化。

《义门郑氏宗谱》始修于明代,至少在明代天启以前已有宗谱和谱图,后屡次重修,最近一次重修为2006年完成。《义门郑氏宗谱》首有北宋名臣范仲淹手书“郑氏家宝”和朱熹题写“忠孝传家”,郑氏迂浦江后传至第八代共26门,为方便管理,分为“义一”至“义二十六”号,现在郑氏后人依然以此相互识别。宗谱对家族源流世系等叙述甚详。

为保证家族荣誉,族人为官清廉,郑氏家族也规定贪赃枉法者,被视为辱没家族、沾污家族,生则在《族谱图》上削去族籍,死则不许入祠堂。据《郑氏族谱》记载,自宋到清,郑氏家族共有173人入朝为官,竟无贪赃枉法者,着实为世人所称赞。

孝义传家、耕读传家

作为严格恪守儒家伦理道德的大家族,郑义门的家训族规、祠堂建筑、祖先传说等无不彰显着孝义传家、耕读传家的主题,形成了孝义传家的家族门风,并传承至今,依旧凝聚着世界各地的郑氏后人。2004年,瑞山郑氏第一次大规模组团来到浦江,参加祭祖大典。此后,韩国郑氏后人认祖归宗,每年都来参加郑氏宗族祭祖大典。2010年,福建宁德郑岐村郑氏后人到浦江认祖归宗,全世界以及全国各地的郑氏子弟,每年在祭祀之日相聚在郑氏祠堂。

持守孝道 郑氏家族重视孝道,从族中流传的先祖孝道传说和《郑氏规范》中尊老敬老的规定都可以看出。这种传统一直沿袭至今,每年郑宅镇都要评选孝义之家、孝顺儿女,一些经济富裕户常出资帮助镇上老年人。

讲究义气 从实践层面来说,郑氏家族保有大量的祭田,除了保证本家族人的生老病死、抚恤鳏寡孤独等以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设立的东明书院不仅有本族子弟就读,附近宗族子弟也可就读;设有公墓,《郑氏规范》第92条规定乡邻死亡委无子孙者,由家族出面安葬,其鳏寡孤独,不能生存的,家族供养;《郑氏规范》第98条设立“药市一区,收贮药材。邻族疾病,其症彰彰可验,如疟痢痛疖之类,施药与之。更须诊察寒热虚实,不可慢易。此外不可妄与,恐致误人”,把送医送药的仁义之举落到实处。郑氏家族形成了乐善好施、仗义疏财、舍生取义的家族门风,并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耕读传家 郑氏家族重视耕读传家。元代创办了东明精舍,后来扩建为一所乡里小学,规定郑氏“子孙自八岁入小学,十二岁出就外傅,十六岁入大学,聘致明师训饬,必以孝弟忠信为主,期底于成”。而且“子弟年十六以上,许行冠礼,须能暗记‘四书‘一经正文,讲说大义方可行之。否则,直至二十一岁。弟若先能,则先冠,以愧之”。这一严格规定,将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成人与否相挂钩,而且依照读书的优劣程度将人分出等级,优秀者有家族出资外出做官,读书不足者则经商理家。而且“若年至二十一岁其业无所成就者,令习治家理财,向学有进者不拘”。这无疑是一种激励机制,同时也强化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价值标准和对人的培养目标。

从郑氏家族近千年的发展可以清晰感受到:根繁才能叶茂,一个家庭就如同一棵树,一个家族就如同一片树林,单棵树遇飓风会折断,而整片树林不仅能够抵抗自然灾害,并且能够创造出整体区域的良好生态环境,产生大量的栋梁之才。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和渺小的,而家族的文化厚度才会提供丰富的滋养,一滴水容易干涸,只有当水滴融入到海洋才能获得永恒,而传承悠久的家族文化的魅力也在于此。

郑氏家族形成的关键性人物

大型家族的建立禹不开:精神领袖的开创者,制度规章的制定考,文化规范的传承者,博学厚德的师者:这四个方面对于引领家族文化方向至芙重要。

郑氏家族同居开创者——始祖郑绮

郑绮,字宗文,号冲素处士。自幼菩读书,以“纯孝”儒生戴入《宋史》,其孝行赦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一则故事讲郑绮的母亲因病久卧在床,绮诚心侍奉,从不懈怠。一日,盛夏天旱,母亲思饮甘泉,绮凿溪水数尺无果,恸哭三日,水涌出,人们皆言此泉为孝感天所致,遂将此泉称为“孝感泉”。至今,白麟溪旁仍有孝感泉遗址,亭柱上为明代蜀献王朱椿亲笔书写的对联:“千古风流麟溪水,一泓懿范孝感泉。”泉水旧址保存良好。

郑绮孝顺长辈,兼具一身义气,善待族人,遇族人生活艰难定慷慨相肋。他一生未曾进入仕连,始终践行儒家所倡导的耕读传家、孝义治家的精神,成为郑氏家庭同居共爨的行为标准和精神模范。临终时,郑绮召集子孙立下遗嘱,“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亟罚之。”教诲予子孙、承继同居之行,被称为“同居一世祖”。此后,族人严守礼仪,耕读侍家,同居共食,影响直至今日。

郑氏家族制度的制定者——以法齐家的互世祖郑德璋

郑德璋是郑氏家族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南宋年,朝廷腐败,乡里百姓生活困苦。为保安定,郑德璋集合族人垒后防御,建立乡里武装,保护家族乡邻。此举得到朝廷肯定,授郑德绎为青田尉,但德璋辞而不就,而着力于家业管理。他主张“以法齐家”,其核心是以先祖为号召,以祠堂为精神会聚之处,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加八-令制度。比如,每天早晨,他都击钟集合家众,于育序堂拜谒先租。同时,郑德璋倡导家庭教育,在祠堂内设书种堂,于附近之东明山创建东明精舍,广为延请宿儒名师执敬,规定满八岁的子孙必须就读书种堂,年满十六岁的族人须就读于东明精舍。这为郑氏子孙在官场上一展风采奠定了基础。

郑氏家族规范的制定者——郑文融父子

郑文融,有感于家族同居之精神传承,辞官归乡,继承家政,在精心研读儒学治冢理论基础上,力主恢复礼仪制度,且身体力行之。郑文融广招贤才,执教家塾,柳贯、吴莱等儒林巨子皆在东明精舍就职。尤其是在柳贯等的协助下,郑文融总结前辈治家实践,制定了《家范》58则,成为《郑氏规范》的雏形。郑文融之子郑钦继承父志,续规73条,继续加强家族管理的规范性,井且大力提倡族人出仕做官,助推家族礼义的社会影响。这背后体现了深重的儒家家国观念,相信治家之举也必利于国家之治理。

郑氏家族的亲密师友——宗濂

宋濂虽非郑氏族人,但对郑氏家族文化的枸建起到了至为芙键的作用。1334年,宋濂因慕郑氏家风淳厚,追随大儒吴菜,就读于东明精舍,后执款于精舍20多年,成为郑义门的良师,为当时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材。同时,他参与修订《郑氏规范》,将不成文的家族伦理上升为具有法力效能的行为规范,为郑氏家族争得了舆论支持,促使其走上辉煌。而且,郑义门的聚族同居正是宋濂所提倡的“定规聚族”思想的实践样板。至今,郑氏宗祠中存宋濂塑像以及传为宋濂所祖的吉柏。每年农历十月十三为宋濂生辰,郑氏家族都要舉行盛大祭礼,以表尊师之意,二月初八、冬至等重要节令祭租也要祭祀宋濂。而且,十月十三的祭祀大典上也育宋濂后人参加,宋氏祭祖郑氏后人也会派代表参加,郑氏和宋氏两家后人仍保持着良好的社会关系。

猜你喜欢
传家孝义宋濂
孝义与仇杀
孝义:积极防治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年产50万吨生物有机菌肥项目在孝义开工
诚信的宋濂
忠厚传家 诗书继世*——常熟南张书种家族
宋濂冒雪访师
宋濂诚信求学
厉害了,大孝义
以诚传家 继往开来——BOSIC四川站综述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