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军
在给人们带来酷暑、干旱和暴雨的同时,全球变暖似乎会给植物带来更多的好日子。
不用忍受漫长的寒冬,可以更早地迎接春天的到来,还可以享受更多的阳光,一时间地球成了植物的天堂。
但,事情究竟是不是我们想象的这样,可爱的绿色植物是否消受得起如此好日子呢?
全球变暖加剧
在漫漫寒冬之时,或许人们都希望春天早点到来,希望百花早日盛开,希望蝴蝶早点在花丛翩翩起舞,希望小鸟早点在枝头歌唱。如今,越来越多的植物开花物候资料表明春天真的提前了。在日本,樱花的花期比20年前提前了5.5天;在美国西南部沙漠地带,灌木的花期比100年前提前了20—40天。然而,在这个提前到来的春天里,风景真的会很美吗?
在阳光明媚的“早春”,蜡梅的枝头,花朵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黄色外衣更醒目一点,它们还铆足劲放出丝丝香气。然而,天空中和花丛中都寂静无声。当花瓣带着遗憾再次化为春泥时,睡醒的最后一群蜜蜂终于出现了。它们依然像祖辈那样在田野中寻觅可口的花粉和甘甜的花蜜,等待它们的只有枝头萎蔫的花朵和地上凋零的花瓣。蜡梅和蜜蜂就像爱情悲剧里的男女主角,感情至深却不能相见,终于双双郁郁而终。这样的故事似乎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因为我们还能看到,枝头有蜜蜂在寻觅,花丛中有蝴蝶在飞舞。但是随着地球持续变暖,上述的“爱情悲剧”正在或者将要发生在一个提前到来的春天里。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加剧,春天进一步提前,这种植物花期和传粉者活动期分离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剧。科学家预测,在今后的50年里,气温每升高l℃,植物开花期就将提前4天。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话,会导致17%—50%的传粉者失去生存所需的食物来源,这些传粉昆虫的活动周期也将缩短一半,最终会导致那些“无虫问津”的花朵和“缺吃少喝”的昆虫永远从地球上消失。然而悲剧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随着昆虫的消亡,以它们为食的鸟类和其他小型动物也将面临食物短缺的危机,并最终走上不归路。这样会进一步影响到大型肉食动物,整个生态系统都可能因为食物链的断裂而在短时间内轰然倒下。
无法消受的阳光
太阳光是整个植物界,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能量来源。亿万年来,所有的植物都在阳光下享受着宁静的生活。然而,太阳光这个巨大的能量宝库现在正面临着被废弃的危险。
提到光合作用,人们脑海中首先反映出的可能是森林和农田。其实,在地球上还有很多不起眼的光合作用工厂也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生物土壤外壳就是其中之一。生物土壤外壳对于固定水分和土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气温的节节攀升,这些“光合工厂”都出现了消极怠工的现象。通过对美国西部沙漠中实验样地进行监测发现,在气温异常升高的2000年,生物土壤外壳的年光合作用总量下降了56%。光合作用总量的下降提高了生物土壤外壳的死亡率。更令人担心的是,生物土壤外壳是很多干旱地区的唯一植被,如果这些地区的生物土壤外壳消失的话,人们将面对更多的沙漠和沙尘暴。
我们平日所见的太阳光实际上是一种由不同波长的光线组成的复合光,包括了红外线、可见光以及紫外线。绝大多数植物只能利用可见光中的红光和蓝紫光。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不能被植物利用,还会降低光能转化中心——叶绿素的活性,从而扰乱正常光合作用的进行。因此,在植物体内还存在着一些类胡萝卜色素,它们可以通过自身的降解来减轻紫外线对叶绿素的危害。在正常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下,植物可以依靠这些保护色素抵御紫外线的侵害;但是在温度升高时,叶片中类胡萝卜色素的活性和含量会大大降低,这时的植物就会束手无策,只能听凭紫外线去大闹“光合工厂”了。这样一来,所有工厂的产出自然会大打折扣了。
冻不死害虫的“寒冬”
正当植物被缺少传粉者和火辣辣的阳光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植食性昆虫爆发次数的增多无疑是雪上加霜。在气温正常的年份,很多植食性昆虫会被冬季的低温杀死,其种群数量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当气温升高时,能够度过寒冬的成虫会越来越多。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过冬成虫为虫害爆发埋下了伏笔。不仅如此,气温的升高还缩短了植食性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周期。曾有气象和昆虫资料模型显示,2010年我国主要植物害虫每年增加一代,而到2050年,主要害虫会增加两代左右。越冬死亡率的降低和繁殖时代的增加将大大增加植物虫害的爆发次数,最终会促使一些植物从地球上慢慢消失。
我们今天见到的植物都经历了数千万年到数亿年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与周边的光、水、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之间建立起了微妙的联系。然而,在人为变暖的环境中,这些进化历史上的赢家竟然显得无所适从了。合成与分解相伴,捕食与被捕食共存,自然界一直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中。一个平衡被打破之后,又会有新的平衡建立起來。在未来的地球上,会不会出现一个由全新物种组成的生命世界?对此,我们无从预测。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那将不会是适宜我们人类生存的世界。人类是与现今的植物界相伴而生的,眼前的这个绿色世界才是我们永久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