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繁荣”经不住历史数据的诘问

2018-05-30 04:48
北京支部生活 2018年7期
关键词:繁荣历史数据人均收入

总是有一些“民国粉”将民国时期理想化,认为当时的社会重视教育、农民富足、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其实,依据历史资料来看,这些看法过于美化民国,可说是“民国粉”们的一厢情愿。

从经常被人提起的民国教育来看,普及程度不高,“文盲遍地”才是描述当时民众文化程度的贴切词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苏世民书院特聘教授王绍光指出,民国确实有大师,也有办得不错的大学,但跟绝大多数人没什么关系。民国时期,能上大学的人绝大多数来自地主、富农、商人、学界、政界、医生、军警,而来自工农阶层的人非常少。至1936年,全国的大学不过百所,新中国成立前夕到1949年前后中国只有89所大学和52所专科学校,在校生是8万人。民国从1912年算起到1949年,38年间一共有21.8万人获得大学毕业文凭,平均算下来能拿到大学文凭的一年不到6000人。根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记载,1949年中国的文盲率大约是80%,而且被视为识字的20%的人当中,已经包括了那些只認识几百个中国汉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

再来看看经常被部分电影、小说描绘成田园牧歌式的民国农村生活,其实也多是想象。民国时期的农村生活好不好,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最有发言权,而身处其中的外国记者群体忠实地记录下了他们所看到的一切。美国记者韩丁在其《翻身》一书中称,民国农村人民的处境就像一个人永远站在齐颈深的水里,一个小浪就足以把他淹死。作为中立人士的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称,蒋介石政权从中国农民那里榨取的财富,恐怕比中国悠久而曲折的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统治者都多。新年对于贫农和佃户是忧愁难熬的灾殃。佃户们被迫出门东躲西藏,以逃避地主及其狗腿子追讨年关债,而这番景象在国民党统治区非常普遍,天天都在发生。

民国时期的经济更是远称不上繁荣。有人称民国时期的上海很繁荣,但这是有原因的。在当时,整个国家90%的产业还是农业,大部分人也住在农村,工业产业结构非常落后。从全国层面看,投资超过100万的只有69位资本家,投资超过10万的只有1439位资本家,而投资中的绝大部分在上海或是东北。所以在当时,繁荣的上海只是个例,并不能代表当时中国的发展情况。事实是,民国时期的经济增长很慢,1914年到1936年的GDP平均增长率才只有2.7%,其中也包括了国民党政府“黄金十年”阶段。从历史数据上来看,民国的经济表现在当时也输给了大部分的非洲国家。1949年,中国仅比四个非洲国家的人均收入高,其他的非洲国家的人均收入都比中国高,印度也比中国高。

总之,从以上各方面的历史数据可见,民国还真不是一个多理想的时期,对普通老百姓而言,“生活困苦”可能是对当时更为贴切的写照。

(责任编辑:高维海)

猜你喜欢
繁荣历史数据人均收入
忠诚村的“棚经济”——村集体资产3025万元,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基于设备PF性能曲线和设备历史数据实现CBM的一个应用模型探讨
中国人均收入差距分析与预测的实证研究
基于故障历史数据和BP神经网络的接地选线方案研究
基于Hadoop技术实现银行历史数据线上化研究
用好细节材料 提高课堂实效
盛唐时期的铜镜鉴赏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