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都市圈经济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2018-05-30 05:23程钦良
财经理论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榆中县白银市圈层

刘 明,程钦良

(1.兰州财经大学 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20;2.兰州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一、引言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指出,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发展集聚效应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的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时东部地区城市群要优化提升,中西部地区要培育和发展城市群,依托陆桥通道上的城市群和节点城市,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形成与中亚乃至欧亚大陆的区域大合作,从而使之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见,城市群的建设已成为国家层面的发展策略,西部地区尤其是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的西北地区城市群的建设对西部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都市圈作为城市群的一种特殊类型,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在科研领域和地区发展战略上持续升热,相关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相关政策相继制定和实施。都市圈的发展已成为地区协调发展以及健康的城市化发展的合理发展模式,都市圈建设逐渐成为我国城市群建设发展的主流。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上比较,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但西北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缩小东西差距、提高国家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西北地区都市圈的建设对其经济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兰州作为甘肃省省会城市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大型城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地位不容忽视,它在一定范围能就是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觑。因此,兰州都市圈的建设非常必要且紧迫。有学者指出,兰州都市圈的建设必须要把握基础设施通道及其网络规划原则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原则(屠锦敏等,2006)。同时,必须要紧抓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生态都市圈、城市职能转型、培育特色功能区、副都心崛起、科技文化、新型组织管理的战略思想(丰志勇等,2005;董晓峰等,2006)。2007年《兰州都市圈规划纲要》颁布,界定了兰州都市圈的范围,但是郭爱君(2009)认为这种界定只是简单的地理界定,他进一步对兰州都市圈的空间范围进行了经济边际界定。徐秀玲(2009)指出兰州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发展严重不协调,应该构建多个次级中心城市,但对具体的次级中心城市和选择方法并没有给出答案,相较而言,梁文钊等(2010)从城市发展理论出发对兰州都市圈的空间组织结构进行了具体规划,但也仅限于理论思考,缺乏实践论证。这些关于兰州都市圈建设的研究主要讨论了兰州都市圈的发展战略,而对兰州都市圈空间结构的讨论很少,只有少部分对兰州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建设在地理和交通因素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理论分析,缺乏从经济发展能力角度出发的实证研究。近年来,随着都市圈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扩散,使得地方都市圈建设、都市圈结构优化及城市资源最优配置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都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资源合理配置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所以都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已成为决定都市圈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文选取兰州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从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现状出发,探索兰州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和作用。具体的研究内容为:第二部分从理论研究出发,结合兰州都市圈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现状,选择合理的兰州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模式,并讨论该模式在兰州都市圈发展中的缺陷;第三部分在空间结构模式确定的基础上,为弥补空间结构模式的缺陷,考虑都市圈经济发展的需求选取特定的指标,用以确定兰州都市圈空间结构中的圈层节点城市,并运用一定统计分析方法选取都市圈圈层节点城市,同时对各节点城市在兰州都市圈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全文的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数据方面,综合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分析的时效性,我们将时间跨度选定为2007-2015年;空间单元的尺度我们采用现有统计数据所涵盖范围最小的空间——区县级单元,以保证空间关系分析的可靠性。

二、 兰州都市圈空间发展模式的选择

都市圈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主要有“核心—放射”模式、“核心—圈层”模式以及多中心网络化空间发展模式(朱顺娟,2012),而每一种空间优化模式的选择都需要考虑自身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经济通道建设、都市圈内现有的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各空间结构模式理论基础等方面来综合评定,例如,长春都市圈中,长春市核心作用明显,经济集中度大,辐射能力较强,且与周边城市联系紧密,故长春都市圈的发展适合“核心—圈层”的空间结构模式(韩刚等,2014),而苏锡常都市圈中,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差距较小,空间整体关联性较强,所以苏锡常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模式适合多中心网格化的空间结构模式(陈闽齐,2003)。因此本文对于兰州都市圈空间发展模式的选择重点从三种空间结构模式的理论适用性、兰州都市圈发展的现状及其它要素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 “核心—放射”模式分析

就甘肃省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2004年兰州市全年生产总值为504.65亿元,占甘肃省全年生产总值的32.4%,到 2015年兰州市全年生产总值为2095.99亿元,占甘肃省全年生产总值的30.87%,大于三分之一,是排名第二的庆阳市生产总值的3.44倍,可见甘肃省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以兰州为中心的单核经济发展模式,而且这种单核经济现象极为明显。近几年这种单核经济的发展模式使得兰州经济快速发展,而兰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无论是人才和人力资源,还是外商投资都开始直接或间接的向兰州集聚,进而使兰州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规模优势。同时,甘肃省的铁路网以兰州为中心,以陇海线、兰新线为主轴,贯穿全省东西,成兰线、兰青线、青藏线、宝中线、西平线以及干武线辐射南北;公路方面,2015年甘肃省公路达140052公里,其中高速为3522公里,一级公路368公里,二级公路7928公里,而且这些公路呈网状分布,基本能满足兰州都市圈交通运输的需求。但是这些通道并没有使兰州发挥应有的功能优势,相反各种投入要素的集聚进一步扩大了兰州与周边城市的差距,以至于出现不断的恶性循环,导致了环境恶化、就业难、房价不断上涨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可见兰州都市圈的空间发展结构并不适合于 “核心—放射”型空间结构模型。究其原因,“核心—放射”型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是都市圈发展初期的一种空间结构模式,由于区域扩展能力弱,核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未到达一定的发展程度,无法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构建经济放射通道,用经济轴线带动周边城市经济的发展。虽然兰州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已具备一定的辐射水平,可利用的经济通道较多,但没有打造成有力的经济轴线,尚未形成有效的经济辐射作用。

(二) 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模式分析

当前,兰州都市圈有核心大型城市1个(兰州),市级城市3个(白银市,临夏市和安定区),县级城市13个,其中兰州经济规模和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城市,核心作用明显,且三个市级城市之间的经济也存在较大的差距,2015年白银市生产总值为1917940万元,是临夏市2015年生产总值的约3.12倍,是安定区2015年生产总值的2.73倍。但是多核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模式需要在区域内存在一些经济水平和功能相当的城市作为核心节点,而且这是一种空间结构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会产生的高级化发展模式,从各城市目前的发展状况看来,在兰州都市圈中并不存在多个经济水平和经济功能相当的核心城市,因此多核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模式也不适合目前兰州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建设与发展。

(三) “核心—圈层”发展模式分析

继续分析“核心—圈层”的空间模式。从前面经济水平和交通建设的现状分析中不难发现,兰州市作为兰州都市圈的引领城市已经凸显,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已经具备,同时兰州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使得兰州与周边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强,可以形成很好的圈层推动以及中心辐射。因此,目前兰州都市圈的空间结构选择“核心—圈层”式模型具有充分的理论支撑。根据“核心—圈层”理论,内圈层与核心城市的日常通勤联系紧密,相当于城市功能区,外圈层与核心城市社会经济交往偏多,属于经济辐射区。因此,对于兰州都市圈的内圈层城市可选择与兰州在地里位置相邻的区域,外圈层选择有重要交通设施通联但在区位上离兰州市相对较远的区域。通过对各类经济指标的综合评估分析,本文选定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和临洮县作为兰州都市圈的内圈层区域,选择白银市、平川区、靖远县、永靖县、临夏市、广河县、和政县、积石山县、安定区(定西市)和渭源县作为兰州都市圈的外圈层区域。现阶段兰州市的发展显著的优于周边区域的发展,核心城市与内圈层经济联系强度较大,兰州市对内圈层的经济辐射作用显著大于外圈层,从而致使兰州都市圈“核心—圈层”模式体系存在着区域间相互联系不均衡,这将影响兰州都市圈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核心—圈层”式的空间模式中发展多个次级节点城市用来增强经济联系,优化圈层推动和中心辐射能力,对于兰州都市圈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

综上所述,兰州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发展应在“核心——圈层”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多个次级节点城市,即选择“一个中心、两个圈层、多个次级节点”的综合发展模式。当然,次级节点城市如何选择、选择多少等问题尚须深入探讨。

三、 兰州都市圈空间结构模式中节点城市的选择及作用分析

(一) 节点城市的选择标准

节点城市是推动经济辐射、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枢纽,在整个经济圈的发展中起着重要连带作用。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圈层节点城市的选择问题:首先是城市规模,城市规模是城市经济实力的重要表现,通常的城市规模主要是从常住人口数去衡量的,本文将综合考虑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来考察城市规模;其次是城市化水平,圈层节点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不仅有利于核心城市的发展,还会促进更低一层节点城市的发展;再者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环境保护与改善、投资结构优化以及产业结构合理都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是与核心城市的经济联系,节点城市与核心城市的经济联系越密切,说明核心城市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越大,越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上述要求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以下经济指标用于选择节点城市,它们是地区生产总值、年末常住人口、人均GDP、非农业人口、与兰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占比。其中,与兰州的经济联系强度采用引力模型进行测度,具体为:

(1)

其中P1,P2为别两城市的总人口,G1,G2分别为两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r为两城市之间的距离。在考虑两城市之间的距离时,两城市之间的来往和联系不能由两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来直接决定,而是由其公路和铁路之间的距离来决定,因此,本文借鉴陈大鹏(2012)的空间距离计算方法:

r=α×β×h

(2)

r为两地的距离,α和β分别为实际距离权重和经济距离权重①,h为两地间公路和铁路的距离。因此测得兰州都市圈内城市与兰州城区的距离和进一步计算得到的经济联系强度如表1所示。

表1 兰州都市圈内城市与兰州城区的距离及经济联系强度

数据来源:2007—2015年甘肃省统计年鉴,甘肃省各地市州统计公报.

(二)节点城市的选取

根据以上各指标数据选取节点城市。检测各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并对性质相异和相似的城市进行归类,这里运用spss20.0对各城市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将类别分为4类,经2次迭代后收敛,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兰州都市圈各城市聚类分析结果

从聚类分析结果看,红古区、永登县、平川区以及靖远县归属于一类,皋兰县、永靖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积石山县、渭源县归属于一类,榆中县、临夏市、安定区和临洮县归属于一类,而白银市单独属于一类。继续做聚类变量对聚类结果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计算结果考察各指标变量在聚类分析中的作用。

表3 聚类分析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根据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90%置信水平下,生产总值、人均GDP、非农业人口数、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兰州都市圈空间内部单元格的划分有显著作用,而总人口数、与兰州的经济联系强度以及第三产业占比则作用有限。因此,根据聚类结果及显著指标变量,从指标所能体现的经济能力出发,就可以对圈层节点城市可做出选择,分别为榆中县、白银市、临夏市、安定区以及临洮县。从地理位置上观察,白银市在兰州东北侧,临洮县都位于兰州南侧,榆中县、安定区位于东南侧,临夏市位于西南侧,基本可以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环绕兰州,形成了很好的多方位经济辐射,但节点城市多数偏南(如图1所示)。进一步通过聚类结果可发现,白银市的发展要明显优于其余几个待选圈层节点城市,其经济承接能力和拉动作用较强,所以综合考虑地理和经济两方面的因素后可以认为,五个节点城市的选择能满足兰州都市圈的空间建设与发展的需求。

图1 节点城市分布情况

(三) 节点城市的作用分析

对于节点城市作用的评判主要从人口和经济的集聚与扩散方面展开分析。集聚体现节点城市的经济地位,扩散则体现出对周围城市的经济拉动能力。本文选用局部莫兰指数和多核指数模型的分析方法来对集聚和扩散效应进行分析。选用这两类方法主要基于如下几点考虑:一是局部莫兰指数本身是判断空间集聚最直观的一种方法,而且能够全面的反映出区域内所有研究对象相关活动的空间集聚情况,配合时间维度的变化则可探索出其演变规律;二是本文所选取的节点城市在经济地位上是同等重要的,即研究对象本身具有多核的特点,多核指数模型相较于单核指数模型更符合实际,结果更加精确可信;三是两种方法同时使用,可以相互印证,其结果更具说服力。

局部莫兰指数的计算方法为:

(3)

表4 2007—2015年兰州都市圈GDP局部莫兰指数

由计算结果不难看出,兰州市的核心地位明显,不管是在经济规模还是人口规模上,兰州与周边地区都表现出明显的“高—低”性的相异集聚,且这种集聚状态在逐渐增强。所选取得五个节点城市中,经济和人口都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具体来看,在经济规模上,只有白银市表现为“高—低”性的相异集聚,但这种集聚较2007年在减弱,而白银市经济发展一直较好,所以这种集聚效应的减弱说明其周边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大,地区的差异性在逐渐的减弱,这与白银市的经济拉动作用密不可分;其余四个城市都表现为相似性集聚,根据前述有关经济指标判断,这种相似集聚为“低—低”的相似集聚,从莫兰值的变化发现这四个区域的这种集聚程度在降低,反映出该四个地区的发展正在拉大其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差距。在人口规模上,榆中县和临洮县在2007年表现为相异性集聚,但至2015年榆中县的这种相异性集聚几乎消失,临洮县则几乎未发生变化;白银市、临夏市和安定区则是相似性集聚,但三个地区的人口集聚程度呈现出下降的态势。

2007—2015年兰州都市圈人口局部莫兰指数

随着西方学者对人口空间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空间结构理论也出现了不断地发展更新,1925年Ernest W.Burgess提出了同心圆模型,1934年H.Hoyt提出了扇形模型, Chauncey Harris和Edward Ullman 1945年提出了多核指数模型。当前在经济水平、投资效应的空间量化中被经常使用的是空间多核指数模型,近几年我国学者对该模型的应用也逐渐增多,例如王梦玮等(2016)利用多核指数模型对重庆人口密度进行了多中心检验。一般情况下多核指数拟合分析模型表达式为:

inderxt=α1eθ1rt1+α2eθ2rt2+α3eθ3rt3+…+αneθnrtn

(4)

其中,inderxt为某一经济指标,α1,α2,…αn,θ1,θ2,…θn分别为衡量集聚程度和衡量扩散程度的参数,且有α1,α2,…,αn>0 ;θ1,θ2,…θn<0;rt1,rt2,…rtn为第t个地区到第1,2,…,n核心区域的距离,本文在考虑该距离时仍用由式(2)计算的距离。因为此处主要来评判中间层选取城市的作用,所以rtn有五个,分别为rt1,rt2,rt3,rt4,rt5,指第t个地区分别到五个圈层节点城市榆中县、白银市、临夏市、安定区和临洮县的距离。

选取城市GDP和城市年末人口数为inderxt的两个指标,将2007—2015年各空间单元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型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该方法主要是对曲线进行迭代模拟,且对残差用最小二乘法处理,以研究经济和人口的集聚与扩散能力的变化过程,估计结果如表6和表7。

可以看出,在经济集聚和扩散能力方面,榆中县、白银市、临夏市、安定区和临洮县的经济集聚效应明显增强,表明这五个区域在兰州都市圈中的经济作用有所增强,除白银市外该效应能莫兰检验结果形成了相互的解释,在莫兰检验中,榆中县、临夏市、安定区和临洮县的莫兰指数值为正,而且出现了降低,且其中榆中县的α值明显大于其余地区,表明在兰州城市圈中层的几个城市中,榆中县的经济作用最强。再从莫兰检验结果分析白银市,莫兰值为负且出现了数值的减小,可见白银市这种“高—低”集聚的状态在发生转变,周边区域的经济正在好转,地区差异在缩小。在经济扩散能力上,一方面两年中榆中县和白银区θ的绝对值很小,说明这两城市在对外层城市经济拉动上并未发挥出较大的作用。另一方面,除临洮县外,其余四个城市的经济扩散能力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区域经济学认为集聚力一般来源于本地市场规模放大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而扩散力来源于企业间相互竞争所形成的离心力,也即市场发展所导致的拥挤效应。从市场规模放大效应来看,榆中县、白银市、临夏市、安定区以及临洮县其经济发展综合能力相对优越,但市场规模效应远没到达极值,因此厂商在市场选择中会更多的选择这些个地区,以追求更大的市场规模效应(该行为称为市场规模放大效应),因此其集聚效应在增强。且从集聚效应的大小可以看出,榆中县厂商能获得的市场规模效应较大,而其余四个地区则相差无几。扩散能力的现象表明该五个地区虽然具有一定的扩散能力,但目前并没有发生市场拥挤效应。

表6 兰州都市圈节点城市2007—2015年GDP集聚和扩散能力情况

表7 兰州都市圈节点城市2007—2015年人口集聚和扩散能力情况

在人口的集聚和扩散方面,榆中县、白银市、临夏市和临洮县的人口集聚效应较2007年有了较大的提升,这种人口的集聚是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集聚的间接表现,同时榆中县、白银市、临夏市和临洮县在地理上很接近兰州,因此人口在这三个城市的集聚在促进该地经济发展以及缓解兰州就业压力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安定区在2007年人口集聚效应较强,但至2015年人口集聚效应明显降低,这是由于住房等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使得人口向生活成本较低的区域迁移,因此安定区人口的集聚效应在减弱。除白银市和临洮县外,其余各城市人口的扩散能力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当地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多,同时人口老龄化使得当地可供输出的劳动力资源数下降。

总体来看,两种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形成相互印证。所选节点城市虽然具有一定的经济集聚能力和经济扩散能力,对周围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能力,但其集聚和扩散水平仍然偏低。在人口集聚能力方面则表现出了较强的集聚水平,但这种集聚水平随着各城市自身经济的不断发展所提供就业机会增多等方面的原因在降低,发生着适应性变化。然而要改变经济集聚和扩散能力较弱的现状则必须加快这些地区经济大发展,但由于块状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要改变这一模式必须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或是需要较强的外生冲击等因素。

四、 结论与启示

综合全文研究,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1.根据兰州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各空间结构模式的适用性,兰州都市圈空间发展模式应采用“核心—圈层”的结构模式。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兰州都市圈中核心城市与圈层城市间的发展差距大,而经济辐射作用并没有到达相应的结构圈层,空间结构整体上存在着一定的断层现象。

2.在综合考虑城市规模、城市化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与核心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基础上,可选取榆中县、白银市、临夏市、安定区(定西市)以及临洮县为圈层节点城市,建立五个次级经济辐射点,以优化圈层推动和中心辐射。都市圈发展的侧重点仍是经济水平的提高,故本文以城市经济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为出发点,强调多考虑城市的带动作用,同时选取的节点城市也基本可以形成方位环绕,因此,本文的研究符合都市圈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3.总体上选取的节点城市在都市圈中能对周边城市的发展中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从集聚水平去看,这些城市目前的经济集聚水平整体偏低,但各节点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较都市圈建设初期有所增强,人口集聚水平普遍高于经济集聚水平,但所有节点城市的人口集聚水平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从扩散能力来看,经济扩散能力整体较弱,部分城市经济扩散作用基本没得到发挥,而且部分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人口扩散能力强于经济扩散能力,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都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过程实际上主要是政策主导调整的过程。因此,在兰州都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过程中,政府须从以下几方面发挥好一定的调控和引导作用:

第一,加强圈层节点城市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交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一方面,交通是经济交流、经济辐射和经济拉动的工具,另一方面,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是吸引经济集聚和发挥经济扩散作用的资本。

第二,鼓励发展地方特色,引导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间的互动。虽然甘肃省三大产业发展整体比较落后,但由于其独有的自然资源环境,拥有较多的地方特色产业,近年来特色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特色产业多数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产业链,需要政府发挥一定的作用,引导各地区产业间的技术交流和资源互补,这种特色产业内和产业间的互动是加强地方联系最直接而且能长期保持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三,加强各地旅游文化建设,促进人口的相互来往。随着社会工作压力的增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的方式开始发生转变,逐渐倾向于娱乐消遣,近几年对旅游业的消费更是大大增加,而旅游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人口的相互往来,从而能够带动地区消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地方的经济互动。

第四,合理扩大市场开放程度。市场开放程度的改变直接影响交易成本,从而影响潜在的市场效应,并导致集聚力和分散力的变化。同时,市场开放程度会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要素的趋利性导致的流动会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分散。

[注释]

[]

[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人民日报,2014-03-17.

[2] 屠锦敏,屈鹏举,董晓峰. 兰州都市圈建设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7-10.

[3] 丰志勇,石培基,曾刚.兰州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战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6):1-7.

[4] 董晓峰,张志强,刘理臣.兰州都市圈发展可行性与发展战略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6,(3):235-241.

[5] 兰州都市圈规划纲要[N].甘肃日报,2007-8-4.

[6] 郭爱君,冯琦媛.兰州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9,(6):137-140.

[7] 徐秀玲.兰州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开发研究,2009,(2):149-152.

[8] 梁文钊,董晓峰.都市圈空间结构组织与范围划分研究——以兰州都市圈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10):50-53.

[9] 朱顺娟.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2.

[10] 韩刚,袁家冬.论长春都市圈的地域范围与空间结构 [J].地理科学,2014,(10):1022-1029.

[11] 陈闽齐.苏锡常都市圈的管治协调规划[J].城市规划,2003,(6):60-61.

[12] 陈大鹏,孙飞.西安都市圈空间界定的定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0):43-47.

[13] 王梦玮,刘勇,刘秀华.基于人口密度的山地城市多中心性检验——以重庆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7):165-170.

猜你喜欢
榆中县白银市圈层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一中学师生优秀书画作品选登
2019年白银市大气降水的化学特征分析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榆中县精准扶贫过程中农民参与度调查研究
甘肃省榆中县农村居民社会经济状况与高血压关系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