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宁,易 妍,张大明,薛华丹,潘 慧,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1.放射科;2.教育处, 北京 100730)
传统医学影像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如生硬的课堂气氛、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以及抽象的解剖结构难以理解记忆等,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而且还容易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想要充分改善这些问题,实施教学创新至关重要。
在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引入创新型“整合式”影像教学模式,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及参与度,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国际上已有少量整合创新教学相关试验[1-3],而中国相关研究少有报道。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创新课程受众反馈信息,目的在于探讨该教学创新方法的成效及学生接受度,并为进一步完善“整合式”影像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改进建议。
研究对象为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32名在读硕、博士研究生和低年资(小于3年)住院医师。
1.2.1 教学实施:创新型“整合式”影像教学是以具体临床问题为出发点[4],秉承理论结合实际、基础整合临床和临床融汇科研的主要原则,通过“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经验总结指导”的模式,旨在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知识体系和培养良好学习思维。该教学模式主要包含3种整合形式。
1)理论方法与临床实践纵向整合[5]: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单位,以典型病例及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答案,再由导师归纳重点、理清思路和透彻分析。教学过程中注重病理依据、科学思维传授和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
2)影像特征与临床贯通横向整合[6]:影像医学既是疾病解剖形态及功能改变的反映,又是临床各科的链接枢纽。运用影像承接性特点完善教学,将疾病综合特点整合分析,梳理疾病诊治思路,避免细小知识的遗漏和疏忽,旨在提高学生医学素养,促进知识巩固。
3)临床思维导向与科研意识培养渗透整合[7]:良好的科研思维起点对于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意义重大。从临床点滴问题渗透挖掘,相互融汇、明确目标,用宏观思维指导学生科研思路,以实现 “为临床所用”的高效科研教学。
1.2.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创新型“整合式”影像教学改革课程之后,向各个学员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包括记分制选择题(11题)和开放性问答题(7题),其中记分制选择题,由高到低分别记1~5分,5 分代表非常同意,1 分代表非常不同意。问卷内容涉及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经历、接受创新教学模式前后的自身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对比和对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等。问卷结果采用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共32名学员,其中硕士生12人(37.5%),博士7人(21.9%),低年资住院医师13人(40.6%),所有人均完整完成匿名问卷调查。所有调查者中,已经参与到临床工作中的共有28人(87.5%),其中临床工作不满3年者20人(71.4%),超过3年者8人(28.6%)。
记分制选择题问题总结及结果(表1)。开放性问答题问题总结及主要结果(表2)。
结果显示学员在参与创新型“整合式”影像教学课程之后,对于课堂氛围满意度、自身学习效果和各方面能力都有明显改善和提高,各题评分前后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01)。
传统医学影像教育模式对于医学生的培养存在诸多弊端,归纳为4点:1)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知识枯燥难记、繁杂琐碎,二者之间联系严重脱节,学生依赖考前突击强记,考后很快遗忘。2)既往学习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工作中难以活学活用。3)临床各科之间知识衔接欠佳,难以综合运用和系统分析。4)科研能力和以临床价值为目标的科研思维严重缺失,科研目的不明确,实验耗时长、成效差,且缺乏科研创新性。
针对以上问题,作者基于“多向整合”的理念开展教学创新,改革教学方法,以帮助医学生全面灵活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并进一步有效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学会分析、解决具体临床问题。从学员的自我前后对照评价结果中可以看出,参与创新型“整合式”影像教学课程前后,提升最大的主要包括学习思维、解决临床问题和医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3个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医学生既往医学知识获取主要渠道为课堂讲授,因此,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质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情况。此外,只有约20%的同学表示既往学习主要是源于临床及科研兴趣,由此可见,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非常不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及科研兴趣有待提高。而在参与创新型“整合式”影像教学课程后,有半数以上学生表示该项课程能有效帮助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求知。
表1 记分制选择题问题总结及结果Table 1 Points-based choice questions summarization and results
*P<0.001与既往情况评分比较.
表2 开放性问答题问题、答案总结及结果Table 2 Opening questions summarization and results
续表2
80%以上学生认为该项“整合式”影像教学课程最显著的优势是促进师生交流、改善学习氛围和强化教学内容,这是改变教学模式后最直接的反馈和成效。与此同时,约70%的学生认为这项课程在帮助构建临床宏观知识体系和提高学习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也具有长效作用。然而,只有约4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在帮助锻炼科研思维和提高科研能力方面有效,这说明科研能力提高短期内难以达到较满意的效果,往往需要更长期和更加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
对于影像教学课程的设置和模式评价,80~90%的学生最喜欢问题讨论和带教老师总结、答疑部分;95%以上的学生认为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带教老师的指导对学习至关重要。80%的学生认为最好的课程模式为少于30人的小规模组间及组内授课,且有带教老师指导答疑,可见充分的互动机会和导师的指导作用会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有较大影响。约75%以上的学生认为可以引入现代化答题或互动软件,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课堂交流互动[8],也有助于老师真实了解学生理解掌握情况。
根据本次教学创新调查总结,可以认为该项“整合式”影像教学课程的设置是成功且有益的,相信以上各方面的总结都对今后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有所指导,也希望能为医学生教育指导课程的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本研究显示,创新型“整合式”影像教学改革课程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医学影像学知识的融汇掌握,以影像手段为贯通桥梁,帮助提升综合医学能力,尤其在改善课堂氛围和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成效显著。希望通过进一步改进完善课程设置能对学生的科研能力有更大的提升作用。
:
[1] Moscova M, Bryce DA, Sindhusake D,etal. Integration of medical imaging including ultrasound into a new clinical anatomy curriculum[J]. Anat Sci Educ, 2015, 8:205-220.
[2] Orsbon CP, Kaiser RS, Ross CF. Physician opinions about an anatomy core curriculum: a case for medical imaging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J]. Anat Sci Educ, 2014, 7:251-261.
[3] Baghdady MT, Carnahan H, Lam EW,etal. Integration of basic sciences and clinical sciences in oral radiology education for dental students[J]. J Dent Educ, 2013, 77:757-763.
[4] Siddiqui S, Saeed MA, Shah N,etal. Radiology education: a pilot study to assess knowledge of medical students regarding imaging in trauma[J]. J Ayub Med Coll Abbottabad, 2015, 27:829-831.
[5] Machado JA, Barbosa JM, Ferreira MA. Student perspectives of imaging anatomy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J]. Anat Sci Educ, 2013, 6:163-169.
[6] Schober A, Pieper CC, Schmidt R,etal. “Anatomy and imaging”: 10 years of experience with an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project in pre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from an elective to a curricular course[J]. Rofo, 2014, 186:458-465.
[7] Linaker KL. Pedagogical approaches to diagnostic imaging education: a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 Chiropr Humanit, 2015, 22:9-16.
[8] Hoyt A, McNulty JA, Gruener G,etal. An audience response system may influence student performance on anatomy examination questions[J]. Anat Sci Educ, 2010, 3:29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