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连心
(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在海外华文新闻史上,《拉让人民之声》①拉让江位于马来西亚砂拉越(Sarawak)州,是砂拉越最长的一条河,全长640公里。拉让江流域曾经是马共活跃的地区。http://baike.so.com/doc/8195874-8512862.html.并不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它几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即使在号称“里程碑式的著作”——《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②周南京任总主编、王士谷任分卷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书中关于马来西亚的内容,“词条目录”22-26页,附录“马来西亚华文报刊统计表”,587-591页。中,“马来西亚”部分,对它亦无片言只字;可是,它却记载了二战后冷战条件下,马来亚共产党(以下简称“马共”)一段艰苦卓绝的时光,值得我们后人回味和铭记。
马共的前身是中共的海外支部,全名叫做“中共南洋临时委员会”,简称“南洋临委”,1926年10月成立于新加坡,有党员300余人,全部都是华人,受广东中共职工会指挥。1930年5月改组为马共[1],曾是马来亚地区最大的武装力量③引自(马来西亚)何启良主编,《匡政与流变——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政治》第四章、由(新加坡)陈松沾执笔的《陈平:寻找革命之路》,吉隆坡: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2003年版。陈平(1924-2013),本名王文华,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前马共总书记,著有《我方的历史》(MySide ofHistory),是研究马共的珍贵史料。。二战期间,日本侵入马来亚后,作为统治者的英国不战而降。马共则采取联英抗日的政策,领导的人民抗日军发展到一万多人,解放了全国一半的土地,是马来半岛上抗日的主要力量④据http://history.news.qq.com/a/20130918/016051.htm“马共兴衰始末”词条。,为马来亚的民族独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战后,马共的领导人陈平还因为其抗日功绩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马共的这段历史,被马来亚社会广泛认同,至今没有人去抹杀它[2]。
二战结束后,马共拟结束武装斗争。然而卷土重来的英殖民政府及随后获得独立建国的马来西亚政府在冷战思维的影响下,却翻脸不认人,坚持要马共成员投降与束手就擒。马共不得不继续展开游击斗争。
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1957年马来亚独立、1963年马来西亚立国,从英殖民统治者,到马来西亚政府,都一如既往地宣称马共是个恐怖组织,必欲除之而后快。直到1973年,“斯里阿曼和谈”①在马共历史上,有过三次和谈。据http://history.news.qq.com/a/20130918/016051.htm“马共兴衰始末”词条,第一次和谈是著名的华玲会谈:1955年12月28-29日,在马来亚北部吉打地区的华玲镇举行。此次会谈原是马共向当局释放的一个和解信号,当时马共所提放下武器出山的条件其实很低:若马来亚能够独立,陈平对解散马共亦无意见。但对方却要求马共“投降”,并宣布马共“非法”,其党、军人员须由当局政治部官员审问,审问清楚之前,须关押在扣留营内。马共拒不接受此种侮辱性的条件,选择回到丛林继续战斗。在不停的追剿和反抗中,双方都伤及了无辜,造成逾万人伤亡。第二次和谈史称“斯里阿曼和谈(Sri Aman Treaty)或斯里阿曼行动(Operation Sri Aman)”,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事件,国内鲜有人提及。1973年10月,马共砂拉越州第二省游击队的领导人——北加人民军总部主任兼政委黄纪作主动出来找州首席部长“和谈”,双方达成停火协议,签订了《谅解备忘录》。据此,游击队员“毁枪出人”。该协定很快推广至砂拉越州的另两个省:第一省和第三省。“斯里阿曼”也译作“诗里阿曼”,在马来语中是“和平”的意思。该省原称第二省,后改为成邦江省。签订此协议后,成邦江省及其首府成邦江市均改名为斯里阿曼。签署《谅解备忘录》的迎宾馆也改为“和平馆”供后人参观游览。第三次和谈就是文章中提到的1989年的“合艾和平协议”。后,政府才改为剿抚兼施:一手挥舞大棒继续打击马共,一手挥舞萝卜——通过宣传国家的建设成果,号召前马共成员投降。
1989年12月,在泰国政府和中共的促成下,马共与马来西亚政府达成和解,双方在泰国南部的合艾市签署了《合艾和平协议》,马共接受体面的投降,走出丛林,放下武器,成为世界上最后一个走出丛林的共产党游击队。
《拉让人民之声》便是在双方签暑“斯里阿曼”协议后马来西亚地方政府于1976年元旦创办的一份反共喉舌。从目前发现的资料来看,这是一份小报,存在的时间不长,发行范围仅限于马来西亚东部的砂拉越地区。
第一次注意到这份默默无闻的报纸,是2009年,笔者在做博士学位论文《马来西亚华文报研究》时,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2004届毕业生肖方峥所写的硕士论文后面的“附录”中,偶然看到了《拉让人民之声》创刊号的图片(见图1)。可是在笔者为写论文而熟知的数十种论著中,却没有关于这份报纸的任何介绍,其创办者、创办地点、起讫时间、刊物性质……均不详。
经过努力,笔者辗转与肖方峥本人取得了联系。那时,肖方峥毕业已经5年,早已离开了福建师大。他慷慨地把原照寄给了笔者,但依旧模糊,看不清更多的细节。多年后,笔者有幸到马来西亚收集资料,在马来西亚东部最大的华文报业集团——《诗华日报》的老报库中,幸运地发现了两份《拉让人民之声》的原件,而且其中一份就是创刊号。
图1
图2
图3
《拉让人民之声》是一份小型报,高约38厘米,宽约 28.5厘米(见图 2、3)。
从图1可见:该报采用繁体字,报名从右向左横排,汉字报头下是外文报名:The Voice of The people ofBatangRejang,占了一整行。再往下,右上角是发行日期:一九七六年一月一日星期四,从右向左横排。左上角是通讯处,以英文形式,从左向右横排,分成两行:Assistant Comptroller of post/POSTRESTENTE SIBU,可见该报发行于东马来西亚的诗巫。
通讯处与日期的中间,是括号内从右向左横排的三个繁体汉字:创刊号。
与当时的其他报纸不同,该报报头上没有标注内政部允许发行的出版准证号,但从正文刊登州首席部长的“新年文告”(图4)来看,官方显然支持这份报纸的出版。
图4
图5
当时的华文报纸,根据其政治立场,可分成左、中、右派报。这份报纸毫无疑问是支持大马政府、反对共产党的右派报。这从其版面内容与编排就可以看得出来。
在《拉让人民之声》第一版,可以清楚地看到,州首席部长的“新年文告”在新年问候之后,第二段就迫不及待地谈到了马共问题:“在政治方面,前共产恐怖分子的复原工作在斯里阿曼协定条件下继续成功进行。少数共产恐怖分子还留在森林里,他们的处境日陷绝望。由于被人民怨恨以及被保安部队继续追剿,一些共产恐怖分子已开始向当局投诚,希望其他人能加以仿效,他们的亲友也不断呼吁他们放弃徒然的反国家之举并走出森林。那些对这种呼吁置若罔闻的将难免付出悲惨的代价……”
而编辑部“新年的话”(图5)第一段是开场白,最后一段是要大家“朝向共同的目标,努力迈进”。主体部分——第2-5段,除第2段是号召居民在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中自力更生、努力奋斗外,其他几段都是响应部长的“文告”,谈“砂(拉越)共武装分子”问题。
图6
图7
第二版(图6)是“人民论坛”版。全版就两个大标题:一个是“视人命如草芥的砂共恐怖分子”,文中分8个小标题,从8个方面举例说明“砂共”如何“视人命如草芥”;另一篇长文是“人民论坛”专栏,标题是“柬越政权易手 能否挽回砂共厄运”。第二版下方1/5的版面是两行大字标语式广告:“放下武器 回家团聚/人民要和平 国家要建设”。
第三版是“特稿”版(图7),版面内容如下:左上方是“刘赛莲致给剩余砂共游击队的一封信”,配有刘赛莲穿裙子的照片。从文章内容看,刘赛莲是在武装冲突中身受重伤、得到政府抢救和妥善安置的前马共成员。文章的主题是号召其他游击队员相信政府的承诺,尊重民意,打消顾虑,“早日出来参加建国行列……恢复本州全面和平”。左下方是一张婚纱照,照片说明是:“莫穿着破军衣,躲在森林阴影下拜天地!……”其余版面,都是致砂共游击队员、劝亲人“趁早回家”的公开信,同样配有当事人照片。版面左下角有几个大字:“父母亲友等着你们回家过年!”时值元旦,利用华人春节在即、期盼团圆的心理,对砂共游击队发出号召。
第四、第五版连版(图8)是“画页”版,所刊登的图片,不是“又一个砂共粮食贮藏地被政府破坏了”,就是投诚后的游击队员到处参观、惊讶国家建设新成就,誓言效忠元首和国家的照片!
图8
第六版是“家庭与农业”版(图3),内容包括“幸福婚姻的保障”“胡椒疾病的预防与治理”“养鸡得有系统的计划”等。紧绷的“政治”之弦终于松了一点!
创刊号我只看到这六个版。从第二期判断,应该还有第七、第八版,但不知所踪了。
到2月1号,该报才推出第二期。由于恰逢首相敦拉萨去世,第二期的头版全是悼念首相的内容(图 9)。
图9
图10
从第二版到第八版(见图10-15),除第六版“家庭与农业版”(图13)外,其他各版,包括第七版的“大众文艺”(图14)和第八版的“读者信箱”(图15)两个副刊版,都是反共、剿共、诱共。其中第四、第五版(图11)仍是连版“画页”,以图片的形式,刊登放下武器、走出森林后的前砂共游击队员的美好新生活。第七版的“大众文艺”副刊版刊登了“新春话旧”话剧和两首小诗“林中泪痕”“砂共是什么”,仍以反共为主题,政治倾向极强。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砂拉越的华文报开辟“读者信箱”版始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通常是报纸众多的副刊之一,其目的是在各报新闻大同小异的情况下,以不同的副刊来吸引读者、加强竞争力。“信箱”的内容通常是供读者投诉或由读者来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由编辑来解答。有些信箱版辟有医药专栏、法律专栏,而主持这些专栏的编辑,也相应地具有医药或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背景,或是在请教过专业人士之后解答。但大多数来信的读者都是青年男女,所提的问题,也不外是男欢女爱方面的内容,如多角恋、性爱姿势、征婚交友等。①徐然《报纸〈信箱版〉的话题》《牛场村杂笔》,美里:砂拉越美里笔会,1994年版,82页。徐然,原名徐元福,早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随即投身新闻界,曾任报纸编辑近20年。
然而《拉让人民之声》的“读者信箱”版(第8版),上半版两篇文章,一篇是借读者来信反驳砂共领导人黄招发的公开信,另一篇“来函照登”是以读者的口吻,谴责“砂共恐怖分子”的暴行及为剿灭“砂共”献计献策。信的一开始就自称“我是一个农村青年,没读过多少书”,然而全文看下来,文笔流畅、词汇丰富、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绝非一个“没读过多少书”的“农村青年”所能写得出来的。
在介绍了大马第三任首相“拿督胡申翁”的生平之后,第八版最后一篇“明智抉择 走出森林”的文章,报道了“又有3名砂共武装人员……向政府当局自新”,并配有3人的照片。
综上,我们可以推断出:该报的创办目的,正如其“创刊词”(图16)所说,是要让“广大群众尤其是那些乡区人民(游击队员)……能及时明白和了解有关政治、社会与经济方面的发展……否则(他们)很可能被敌人(砂共)所误导……”之所以没有向大马内政部申请出版准证,可能就因为它是一份为了向游击队员作宣传而在官方授意或主持下临时出版的、传单性质的期报;当时正以军事进攻配合舆论战、心理战的方式,剿抚兼施,瓦解砂共的武装。同时,也正因为其宣传对象是“乡区人民”,所以其唯一非“反共”主题的第六版,是“家庭与农业”版。
图16
在历史上,马共是由1927年底到1928年初,在海陆丰起义与广州起义失败后,逃到南洋的中国共产党员创立的。它是最后一个走出丛林、结束游击战的共产党组织,曾为马来西亚击退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和国家独立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二战胜利后,在马共的帮助下重返马来亚的英国殖民当局及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政府却在“冷战”局面下,对马共维持高压政策,必欲除之而后快,迫使马共从抗战时英军的合作伙伴,走上再次武装起义的道路。而马来西亚在立国后,如果当局能早点放下傲慢,与马共和谈,马共游击队的问题,也不至于拖到1989年才解决。
假如马来西亚在战后没有走上持续发展之路,人民不能安居乐业,就不会先有“诗里阿曼协议”后有“合艾协议”;假如政府没有真正履行协议,保障走出丛林的游击队员能像普通人那样结婚、成家甚至成名、从商、从政……拥有公民权,那么无论哪个协议的签订前后,都不会有游击队员陆续回归社会。抚今追昔,透过《拉让人民之声》,我们看到老一辈的革命家们曾经怎样满怀理想主义的激情,沐风栉雨、艰苦卓绝地战斗;同时也看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促使人民反抗的动力,也是达成谅解、实现社会和谐的终极途径。
[1]陈剑.冷战与东南亚共运的兴衰:马共革命浮沉录[J].冷战国际史研究·8,2009:349-379.
[2]金津.马共的革命与终结[J].炎黄春秋,2010(4):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