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先红
(《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 肇庆 52606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信息化时代,即信息/知识产生价值的时代。它是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创造和开发知识为表征的时代。面对爆炸式增长的海量科技信息,如何将最新、最有效的科技信息及时传达给最大面积的受众考验着信息的传播使者——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能力。为了解决信息增长、有效信息传播与信息利用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了提升自己在多元环境下的话语能力,科技期刊纷纷从不同层面对刊物进行改革和创新,有的抓住内容优势开设特色栏目、打造特色期刊[1,2],有的从管理角度尝试集约化办刊[3,4],有的立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致力于数字化出版或进行多平台、多渠道传播[5,6],有的从媒体语言上创新,进行英文出版和双语出版[7,8]。这些创新活动都急切地呼唤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在信息时代除了掌握政治认知能力、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判断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审美能力之外[9]91-95,面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科研方式和交流方式的巨大变革,科技期刊编辑还应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既是信息技术发展对信息传播和出版提出的要求,也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中国进入全面创新的时代要求。
科技期刊编辑在整个出版工作中具有文化生产中的设计组织功能、文化传播中的选择、引导功能、文化创造中的优化功能[9]88-89,其工作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方面:微观创新主要是指科技期刊编辑在编辑实务中处理单篇文稿时的创新性活动,例如,针对编辑流程,陈静提出了“编后退改:提升科技论文品质的有效方法”[10];针对编校工作,李曙豪认为,编辑要善于把握单篇文稿的创新点,并通过互补式编校和作者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将文稿从内容到形式尽量做到完美、做成精品[11]。中观创新主要指科技期刊在选题和栏目设置上的创新以及出版方式上的创新,如编辑捕捉研究热点、敏感地预测某门学科未来的发展,提出合理的选题构想,策划出好的栏目,又如知网提出并实行的优先出版、增强出版等。宏观创新则涉及整个刊物或出版机构的特色和发展创新,像近年提出的集约化办刊、跨界融合、双语出版等就属于此类。
科技期刊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的创新,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一般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和技术,由一个国家的社会机构组成的网络,可分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12]根据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和工作方法,在创新体系中,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属于知识传播系统,承担着传播创新知识和创新技术的重要任务。同时,作为创新主体,科技期刊编辑也是创新知识和创新技术的应用者。基于此,我们可以将信息化时代的科技期刊创新能力分为知识储备能力、技术能力(分别是编辑技术能力和传播技术能力)和整合能力(即对知识和技术等的创新应用能力)。如果说信息化时代是以计算机、软件及其应用为基础的话,那科技期刊编辑的这三种能力好比是信息技术的各种组成部分,即知识储备能力是编辑创新的硬件,技术能力是编辑创新的软件和互联网,而整合能力则是编辑创新的应用,他们一起构成信息化时代的编辑创新的能力基础(见图1)。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对创新型科技期刊编辑的基本能力进行分析和论述。
图1 创新型科技期刊编辑的能力构成
上文提到的科技期刊编辑创新工作的三个层面不仅涉及到编辑在具体编辑实务方面的创新,还有在刊物出版、运营方面的创新,而任何创新都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和物化,是创新主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突破常规,发现新事物或产生新思想的活动,因此雄厚的知识储备是进行创新的坚实基础。知识储备不仅指知识积累的量大,还应该指储备的知识具有面广、度深、点新的特点,以及所储备的知识要有系统、有条理。因为只有这样,科技期刊编辑才能预测未来的出版方向,在出版、运营中很好地利用新兴技术,在期刊编辑和管理中更快地对信息进行分类、甄别,找出选题的生长点、确定稿件的价值、抓住学科研究热点、了解学科研究的领军人物、找准营销策划的切入点等等。
与报纸相比,科技期刊有学术性和内容深度的优势,与图书相比,科技期刊又有时效性高的特点,因此率先发表创新知识是科技期刊创新的本质表现。发表快和内容新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有很高的学术敏感度,这是由科技期刊编辑精湛的专业知识所决定的。
1.精湛的专业知识可以确保科技期刊编辑有很高的学术敏感度,快速地捕捉到学术前沿热点和发现学术创新内容。现代学科的分类越来越细,每个学科分支的进展也越来越快,一名合格的学术编辑应该是某一学科的专家,这样他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科研动态和研究热点,不会错过一些反映学科前沿发展的稿件。前些年期刊界热议的编辑学者化不仅指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具有“策划作品、鉴定作品、提高作品”的学术水平[13],而且应该包括他们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这两种学术水平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编辑的学术创新水平。一般而言,如果一个人能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水平,那么就意味着他掌握了一般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能力,在科技期刊编辑实操过程中,就能掌握上述对期刊来稿进行“鉴定”,继而在文字、结构等方面进行“提高”,最后对期刊栏目进行“策划”的能力。因此,具有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绝对是科技期刊编辑对期刊内容进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2.精湛的专业知识可以确保科技期刊编辑对创新内容的分辨力。从科技期刊出版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内容新并不完全意味着内容的正确性。从爱因斯坦《引力波存在吗》一文被《物理评论》拒稿这件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同行评议”的重要性,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在整个事件中《物理评论》编辑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具有极高学术分辨能力的科技期刊编辑才能对同行评议的结果持有充分尊重和支持的态度,而不会盲从于作者名气和权威的影响,从而保证了出版物创新内容的精准和正确。
微观的、单篇论文角度的期刊内容创新,当然与科技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紧密相关,而宏观的、期刊层面的创新,则取决于科技期刊编辑知识面的广博程度。后者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期刊特色和传播渠道创新两个方面。传播渠道创新与技术相关,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中国科技期刊实现了从纸媒到媒体融合的转变,这是期刊用创新思维拥抱新信息技术的结果,是科技期刊编辑们掌握并运用技术知识的结果。而科技期刊特色与科技文化发展相关,是科技期刊在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竞争对自身做出的恰当调试。这两方面的知识共同组成了一个科技期刊编辑所应具备的广博的知识面,是科技期刊编辑拥有宏观视野和创新思维的基础。
随着科技信息量的增加和科技期刊市场竞争的加大,任何一种期刊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拥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而科技期刊特色发展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在此基础上对科技信息和科技期刊市场状况宏观把控能力。
1.对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了解有助于确定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时代在变化,科技文化在发展,科技期刊的发展也应该稳中求变、稳中求新,既要明确期刊大的学术方向,又要在栏目和选题上与时变化。比如,有不少高校学报放弃原来的综合性报刊路线,而转向专业办刊,就是适应科技文化精细化发展而做出的积极调整。还有更多的科技期刊深入科研一线获取学术发展前沿信息,随时调整刊物的主要栏目,进而精心设计选题,向科研工作者主动进行征稿和组稿,网罗最新学术成果。选题新颖、能反映最新的科研进展、能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就是科技期刊内容创新的主要观测点。
2.对科技期刊市场的了解有助于确定期刊特色。在期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科技期刊想脱颖而出,只能创新;而在科技期刊数量大的情况下,特色化办刊是科技期刊创新的有效途径。确定期刊特色是建立在对学术发展和科技期刊市场了解的基础上的。对学术发展的了解就是对整个学术成果资源的把握,而对科技期刊市场的了解就是对整个期刊界做到“知己知彼”,确定学术成果资源的切分,找准可供自己期刊耕耘的“那块土地”。在“自己的园地”里进行深耕细作,产生出从内容到形式都合乎规范的科技刊物,就是创新。
以上两点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密切关注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和文化市场的动态,所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编辑一定是一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主动学习者、具有良好的知识更新能力。知识更新能力是一种意愿,也是一种态度,指一个人在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对新生事物持有的一种开放心态。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始终对新技术、新发现、新观念保持特有的敏感性,乐意在工作中推陈出新、去粗取精。一个知识储备再深厚的人如果不与时俱进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吸纳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关注社会发展新的热点,他的知识储备就会变得又窄又薄又旧,编辑工作也只能流于程式化,无所谓、也不可能做到创新。同时,也只有具有良好的知识更新能力,才能保证科技期刊编辑具有上述广博的知识面和精湛的专业知识。
因此,我们可以说,知识储备能力是科技期刊编辑创新的硬件,良好的知识更新能力是科技期刊创新的驱动力。
技术进步永远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其中信息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也因为技术因素而不断地因时而变,从口头到纸媒,再到电子媒介、数字媒介,背后的推手无一不是技术的革新。新技术催生新产品,新技术带来新方式,新技术生发新理念。纵观人类的印刷史、出版史、传播史,似乎每一次技术的更新都会最早、最深刻地给信息传播带来几乎是颠覆性的影响,例如电话、手机的普及让鸿雁传书几乎销声匿迹,现代数码印刷技术让活字印刷成为历史遗迹,而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电子文献数据库也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科研方式。同时,这些改变又会相继对人类的教育、经济和政治等方方面面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技术能力是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编辑创新的基本能力。
科技期刊编辑的技术能力包括编辑技术能力和传播技术能力。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出版物的形态、生产方式、传播方式都带来了极大的变革,因此科技期刊的创新也体现在这些方面的与时俱进。在信息时代,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是内容多、速度快、渠道多、形态新。对内容的去粗取精能力是由科技期刊编辑的知识储备能力决定的,而速度的提升、渠道的开拓、形态的设定和选取则取决于编辑的技术能力,其中编辑技术能力与出版内容的质量相关,而传播技术能力与科技期刊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紧密相连。
编辑技术能力是指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在编辑出版各环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即对计算机硬软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说包括掌握媒体加工技术、网站管理和更新技术,熟练运用检索技术、采编系统、数字出版平台,了解网络安全技术和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提高编辑人员处理稿件的速度和质量,加快和作者、审稿专家及其他编辑出版人的联系频率,从而缩短整个出版时间,提高出版物的质量。编辑技术能力是科技期刊编辑的最基本的工作能力,也是进行创新的基本要求。
传播技术能力是指科技期刊编辑在宣传自己刊物、播散出版信息内容时对现代传播平台的利用能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和接收渠道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局面,因此科技期刊的宣传和信息播散就要多渠道、多终端、多形态地进行。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不仅要通过传统的纸媒和电子媒体来宣传自己的刊物和信息,而且还要利用新兴的数字媒体扩大信息的接收面,例如期刊单位除了通过发行纸质刊物进行宣传之外,还可以将期刊内容放到自己的网站、博客等平台上进行展示和宣传,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对当期重点内容进行推送。
因为科技期刊从受众角度来说是小众读物,在一般情况下阅读量有限,所以新媒体在扩大科技期刊影响力方面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和进一步探讨。这种影响力可以表现在阅读量和反馈能力两个方面。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邓景康博士在2016中国科技期刊未来论坛上举例说,他的一篇论文推送到微信平台上,阅读点击量高达6000次,这么多的阅读次数是纸质科技期刊不可想象的。更重要的是,微博和微信都有即时评价和反馈系统,编辑、作者和读者都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就一篇论文做快速、有效的沟通,这不仅可以提高论文、期刊的整体水平,也利于学术交流和学术创新。所以,科技期刊编辑掌握新的传播技术就意味着他们走到了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前台,这是对传统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新发现和新拓展。例如超星“域出版”强调期刊编辑的学术组织和学术主持功能。如果编辑不能很好地掌握软件应用技术,“域出版”的强大功能就无法得到体现和应用。而知网推出的“腾云期刊系统”在为编辑提供移动编审、移动发布和移动交流平台的同时,也要求编辑具有熟练的软件操作能力。
时下被热议和关注的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科技期刊创新实质上就是建立在一系列新技术应用上的创新,而很多网络出版平台如知网近期提出的从出版、采编、发行等方面的新服务、新实践也是对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因此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能力与其技术能力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科技编辑的创新能力最后集中体现在编辑的整合能力上。整合能力是指编辑将知识和技术结合应用到编辑出版的各环节,做出高品质、多创新的内容,将多种资源进行整合,将科技期刊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地传播出去,最后产生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科技期刊编辑的整合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有基本整合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两个层次。
基本整合能力是指目前很多期刊和出版单位所做的“一个资源的多次利用”,即在出版纸质内容的同时,也将其转变为电子和数字的形态,通过网站、手机、微博等平台传播出去,供人们在电脑、手机、阅读器等多种终端进行阅读。这种能力改变的是传播渠道和内容形态,在服务和对信息的深度挖掘上并没有本质的改变。目前,国内很多科技期刊只具备了这种层次上的整合能力,期刊创新也只能在这个维度上展开。因此,信息时代科技期刊的更高层次的创新主要需要编辑的跨界整合能力。
跨界整合能力是一种高级的编辑应用能力,它是指编辑依托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优势对多种资源进行重组,实现内容、人才、渠道等多种资源的最大利用。它既可以指一个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在小范围内的整合能力,如韶关学院的李明山教授在任韶关学院学报主编期间,就曾以个人学术研究为支点,掀起学院的科研热潮,促进了学报影响力的提升和办刊水平的提高。它还可以指一个较大的科技出版机构利用自己的内容、资质、版权、创意、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跨界整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纵观知网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它的产业范围横跨数字出版、知识服务和知识管理等方面,无论是学术文献评价、行业创新力评价、学术不端文献检测,还是创新与学习平台建设、互联网舆情分析、科研项目协同管理、按需出版,或者是现在正在推出的双语出版、增强出版、刊网合一的集约化经营等,都突破了它原来作为电子期刊的检索工具的功能,这无疑就是科技期刊编辑跨界整合能力的极好体现。又如被誉为“台湾互联网教父”的詹宏志也具备这种高层次的编辑整合能力。詹宏志有超过30年的传媒经验,曾做过报社主编,是《电脑家庭》《数位时代》等40余种杂志的创办人,策划编辑了超过千本有影响的书刊,还策划、监制了多部经典影片和唱片。当他谈及自己的工作时说“我这辈子其实不曾跨过界,我都在用编辑的思维去做各种事情”[14]。是什么样的一种编辑思维可以让他成功应对不同视界的工作并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台湾的新文化走向呢?这其实就是一种建立在创新思维上的整合能力。还有王卉、胡娟在《跨界整合:互联网环境写传统内容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15]中提到的“传统内容企业实现跨界整合的正确路径”其实也是编辑跨界整合能力在新技术平台上的实践。
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对科技期刊编辑创新能力的强调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在2016年中国科技期刊未来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会长邬书林指出:“要更新观念。把发表创新知识,传播好知识和信息作为期刊的核心功能”[16]。面对来自作者的创新知识,并将其有效地传播出去,身在其中的编辑工作人员怎么能没有创新能力呢?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期刊的存在,也没有科技期刊的未来,这既是对科技期刊内容的要求,也是对科技期刊本身的要求。
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这四个系统都与科技期刊的功能和作用密切相关,也是在国家创新背景下对科技期刊创新的要求。科技期刊中的创新知识和创新技术固然是来源于作者,身处知识传播环节中的科技期刊编辑也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创造性地将创新知识和创新技术运用于信息传播过程。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能力是科技期刊创新内容得以呈现的基础,科技期刊编辑的技术能力就是对知识应用的呼应。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科技期刊就可以实现邬书林所说的“要把期刊作为国家创新的重要工具”[16]。
在信息化时代和国家创新的大前提下,科技期刊编辑也应将创新作为对自身、对工作的要求。科技期刊编辑的整合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立足期刊核心功能,对多种资源的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就是在现有知识和技术上创新,是创新人才的极致体现。
[1]王兴全.特色栏目重在建设——地方高校学报走特色办刊之路的再探讨[J].编辑之友,2011(8):57-59.
[2]江河.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现状与建议[J].编辑之友,2013(11):42-44.
[3]刘泽林.科技期刊:规模化出版·集约化经营·集团化管理——卓众出版的探索与实践[J].编辑学报,2010,22(6):508-510.
[4]赛树奇.“同宗”期刊小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实践与探索[J].出版发行研究,2013(9):93-94.
[5]柳倩.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对策[J].出版广角,2016(2)14-19.
[6]张维,孙守增,赵跃峰.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传播力的现状与提升策略[J].出版广角,2014(8):74-76.
[7]韩燕丽.创办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以NanoResearch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1(4):25-26.
[8]《农药学学报》编辑部.《农药学学报》率先入选首批“中文精品科技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中国知网”双语出版工程[EB/OL].[2016-11-28].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YXB201602014.htm.
[9]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10]陈静.编后退改:提升科技论文品质的有效方法[J].编辑学报,2010,22(1):24-25.
[11]李曙豪.编辑与作者的价值判断错位[J].编辑之友,2016(9):80-82.
[12]黄少波.基于自主创新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和构建[J].特区经济,2007(1):116-117.
[13]杨焕章.再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必要和可能——兼答“学报编辑学者化”口号的质疑者[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115-119.
[14]顾文豪.一个老大学生——印象詹宏志[EB/OL].[2016-11-28].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337.
[15]王卉,胡娟.跨界整合:互联网环境写传统内容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J].中国出版,2016(19):21-22.
[16]中国知网.“2016中国科技期刊未来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成功召开[EB/OL].[2016-11-28].http://piccache.cnki.net/index/images2009/other/2016/2016XSQKWLLT/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