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荣庆
网上有不少对地方戏淮剧的谈论,因为淮剧的定名及淮剧发源地等问题各执己见。特别是看了网上发表的《淮剧姓“淮”还是姓“盐”?》一文后,笔者认为,淮剧首先应该姓“楚”(兴化),然后才能姓“盐”、姓“淮”。
水乡兴化,地处苏北里下河腹部,人称锅底洼,解放前遇水先淹、没水先干,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将其作为昭阳食邑以来,历代名人辈出,曾涌现许多文坛巨匠。其中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施耐庵所著长篇小说《水浒传》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道教东派教主陆西星曾以著长篇小说《封神演义》《方壶外史》名扬海内外。
水乡兴化传统庙会与地方戏剧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全市35个乡镇614个行政村、2400多个自然村庄中,有各种大、小庙会近300家,每年庙会举办都要邀请本地及苏北各地的专业淮剧团或“草台班子”前来演出。这种庙会民俗与淮剧文化联姻现象,居苏中、苏北里下河地区之首。庙会和戏曲联姻影响之深,令人叹为观止。这种社会现象产生和发展颇值得民俗学家及庙会文化、戏剧文学研究者们进一步探讨研究。
据有关史料记载,兴化早在宋代,就己经有“瓦肆”出现,也就是说有了戏曲的舞台和班底。明洪武年间新建的城隍庙、永乐年间新建的东岳庙都建有戏台。虽说是贿神,其实都是演唱给游人、香客看的。
组建于扬州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多半是里下河地区及兴化的伶人。四大徽班进京返回途中,相传清顺治、康熙年间(1644-1662年)安庆刘四徽班东进泰州,后经句容来到兴化,又传清末山西水利总督带一路徽班30多人从山西返回建湖。不久,兴化及里下河地区的音乐、曲艺、小戏多了起来,且非常丰富。这几乎成为兴化乡镇庙会民俗文化表演的主体,特别是淮文化借助民间庙会这个平台两者融合,在兴化城乡源远流长。
自清道光以来,古邑昭阳戏剧活动频繁,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兴化城乡有30多个戏剧班社,其中20多个是徽班。艺人们以吹腔、拔子等曲调为主,大多流行于我国南方。艺人们剧目多,演出行当齐全,着重做工念白的艺术特色,剧目和表演艺术比较丰富多彩,名角争奇斗艳。在沧桑巨变的历史背景下,散落在百里水乡民间的部分徽班艺人和兴化及里下河遭受自然灾害的一些饥寒交迫的农民艺人起初由一、二个,后来发展到三、五个一起到处沿门乞讨,卖唱求施。因此,淮剧最早实际上就是一些农民沿街逐户讨饭时所唱的“门叹词”。后来逐渐发展到多角度演唱,有的改唱“僮子戏”、有的改唱“六书”,经历过一段“徽夹可”、“京夹淮”发展阶段。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曾有本地林湖、海南、茅山等乡镇的徐姓、郑姓、严姓、徐姓、周姓等草台班底,以及来自里下河的顾汉章、马麟童、谢瑞龙、武旭东、何孔德、骆步蟾、韩太和、单金粟、何益山等九大淮、徽、京班底,农民艺人中的五大淮班加上本市草台班底,共有十大淮班活跃在兴化城乡。他们利用兴化农村盛行的求雨、治蝗,以及逢香会、牛市、船市场合演唱求神戏青苗戏、酬神戏、行会戏、庆堂戏等,这些戏以香火调为基础。后来逐渐演变成里下河及苏北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丰富了当地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
起源于兴化及里下河的淮剧,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它表演体系完整演唱风格流畅悠远,融合了传统文学、民间音乐、民歌号子、小调精华,被誉为“江苏地方戏之祖”。兴化虽然以农业大市为著称,历史文化积淀非常厚重,林湖、周庄秧歌(民歌)周奋西江月号子、戴窑窑工号子、茅山号子(车水号子、栽秧号子、薅草号子、挑担号子、碾场号子、牛车号子)等在兴化盛行,涉及好几个淮剧重镇,特别是50年代唱进中南海的茅山号子与秦始皇时代孟姜女寻夫到长城的故事有关。这些民歌、号子刚柔相济,融合了北方的高亢和南方的柔美,其中就有淮剧中的《下河调》《手扶栏杆调》《哭青菜调》《孟姜女调》《道情调》《拜年调》等曲调。如今,仅林湖民歌还现存100多首,20多种曲调,这些民歌、号子,都先后进入国家及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淮剧确实是以百里水乡民间流传的一种田间劳动时唱的“雷雷腔”、“栽秧调”等民间说唱发展而成的“门叹词”,后与苏北“僮子戏”结合,逐步演变成“香火戏”、“幕表戏”等。当时的江淮小戏没有固定的剧本台词,全靠演唱艺人凭舞台经验在领班规定时间内即兴编唱,但一般都有逃难、调情、告状、团聚等方面的相对稳定的套路,之后,受徽剧、京剧艺术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为什么其它市、县风光不再的地方戏——淮剧,却在兴化城乡如此火爆?一位淮剧资深人士介绍说:“兴化和建湖一样,是最早的淮剧发源地之一,这全得益于淮剧扎根本土的缘故。”
从淮剧在兴化及里下河地区两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到:一方面因其是产生于兴化及苏北民间的“草根艺术”,贴近生活、贴近艺术、贴近百姓,其艺术风格朴实淳厚、雅俗共赏、通俗易懂,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受到“徽班”、“京班”等的熏陶与影响,使淮剧艺术能够始终拥有鲜活的现实生命和长久的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