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文本写作的“变”字, 进行作文构思有序指导

2018-05-29 09:14熊金环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4期

熊金环

【摘 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懂、领会典型课文中写作的“变”字,帮助初三学生快速构思作文,丰富作文内容,突出作文主旨。

【关键词】抓住文本;写作的“变”字;进行作文构思;有序指导

作文教学历来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在现实中,作文的教和学都面临着各自的困境。教师教作文,训练零散而无章法;学生写作文,费时而无实效。针对上述困境,笔者在自己“依文而教,以读促写的初三作文有序教学研究”的课题中得到启发,尝试探讨帮助初三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以文本写作的“变”字,来构思学生的作文、以“变”字来丰富学生作文的内容。

一、以“变”来构思作文,使变有序

(一)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为线索来构思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想通过这首诗表达台湾同胞心中那份浓得抹不去的思乡愁绪。他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来展现乡愁的不同内涵:儿时是对母亲的牵挂、成人后是对新娘的不舍、失去至亲的悲伤、不能回归大陆的无奈。作者以时间的变化来构思这首诗,使诗歌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主题突出。按照《乡愁》这种以时间的变化来构思作文,同样可以使学生的作文内容变得丰富,结构变得清晰,主题变得突出。在讲授《乡愁》时,我们引导学生发现、归纳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这种横式结构,再向学生展示一些使用了这种横式结构的中考满分作文的提纲,让学生懂得横式结构作文在中考中的有效运用能很好的提高作文成绩。如2010年佛山市语文中考作文题目《智慧伴我成长》。就题目分析,“成长”就意味有时间的积淀。学生写此文时,就可以以时间为线索,仿照《乡愁》,写自己在成长不同阶段的收获。

(二)以人物的感情变化或对问题的看法的变化来构思

九年级下册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在文章中,叔叔还是那个叔叔,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感情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原因就在于菲利普夫妇在乎的是于勒是否有钱:他们爱有钱的于勒;狠没钱的于勒直至躲开。文章正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的金钱关系的黑暗现实。整篇文章在菲利普夫妇的“变”中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这种以人物的感情变化或对问题的看法的变化来构思全文的方法,是文章前后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很有力地突出主题。同类的课文还有九年级下册的《变色龙》、《范进中举》、《故乡》等。

文章前后形成对比的呈现方式,还有两种特殊的写法叫做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所体现:当收到于勒叔叔说自己变得很有钱的信后,全家人都兴高采烈地到码头急盼叔叔的归来,但在船上得知于勒变成穷光蛋后,竟然赶紧躲开。第一种方法用在讽刺性的文章中比较多。

而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比较适合于初中生用来写作文。而在初三的课文中这种写法比较少,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初一、初二所学的经典课文:《蝉》、《阿长与山海经》等,深切体会对比手法的特殊使用,并在作文中熟练运用。

如2011年佛山市语文中考作文题目是《每天都是一首诗》,初看题目有点难。其实题目很好写。理解题目的意思就是每天都像诗那么美好。作为被成绩困扰的初三学生们又有何美好可言呢?而这个题目恰恰是想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思考生活和人生,学会感受到人生的种种美好。所以这篇作文最适合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写出学生自己由一开始不认为每天都是一首诗,到后来经历了某件事后,发觉其实生活中每天都充满了美好的感受,关键是是否有一个善于感受生活美好的心。这样一个发现的过程,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使文章材料集中,中心突出。又如2012年佛山市语文中考作文题目是《歌从心底唱》,“从心底”意味着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由衷的感受,这么深切的一种感受,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水平,一般都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而这个渐变的过程正适合用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二、以“变”来丰富作文的内容、使中心更突出

(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前后不同的表现来丰富文章内容,突显文章主题-----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整体。如九年级下册的《孔乙己》一文,“(孔乙己)便排出九文钱”和“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钱”中“排出”和“摸出”两个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不同时期(豪爽时和困顿时)的心理。又如九年级上册的《故乡》一文,文中的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上、语言上的对比,还有杨二嫂由“豆腐西施”站成“圆规脚”,都通过前后对比突出文章主题,丰富了文章的内涵。2013年佛山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是《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绚丽》,题目中的“更”就确定了本文必然要使用对比(穿过乌云前和穿过乌云后)的写作手法来突出“绚丽”。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心理的改变来表现那种“绚丽”。

(二)通过对环境(景物)的不同描写衬托人物,突显主题----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局部。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一家人兴高采烈地去旅游时,有关景物描写内容是“我们都上船了,后来船离开堤岸,在一片平坦得如同翠色的大理石桌面一样的海面上走动了。我们瞧见海岸在那儿跑着,大家都幸运得并且高兴得和世界上不大旅行的人一样”;当一家人躲避于勒时,有关景物描写的内容是“在我们面前,天边远远地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泽西岛了?”。两处景物描写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的心情的写照。

2013年佛山中考语文作文《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绚丽》一题,就非常适合通过两处自然环境的描写(穿过乌云前和穿过乌云后)来衬托人物心情,突出文章主题。而2017年省中考题“原来, ”,“以前不知道,现在知道了”,写作的时候务必要呈现这一前后的变化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因为中考的现代文阅读不考课内的,就无视作为“经典例子”的课本的存在。相反,要谨记编写者的“课文是最好的例子”的初衷,依文而教,以读促写,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使作文教学变得简单而又有效。

參考文献:

[1]《传统读写经验管窥》(陈增辉)

[2]《论语文阅读对写作的促进》(贾勇星)

[3]《新课程初中作文“以读促写”的新思考(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