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琦
【摘 要】国内对蒙古族学生的三语教育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基础、实践活动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根据蒙古族三语教育研究现状,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关键词】蒙古族三语教育;文献研究;启示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少数民族考汉语的队伍不断壮大,但少数民族学习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存在着各种困难,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学习外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立足于蒙古族三语教育的现状,希望在对前人研究综述的基础上能为蒙古族三语学习者找到突破点。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为推动蒙古族三语教育的深入发展、培养适应时代进步需求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参考和指导。近年来蒙古族三语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当前研究现状看,蒙古族三语教育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蒙古族三语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近年来蒙古族三语教育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研究层次不均,英语习得研究较多,日语和其他语种习得研究较少,尤其是研究蒙古族三语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育更少;研究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较多,而对中小学生群体蒙古族三语教育的研究数量较少。而目前蒙古族教育研究中缺乏中小学阶段学习者、学习过程等的研究,这影响了我国蒙古族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学生的外语学习抓起,在基础教育阶段做好三语教育工作。
第二,缺乏有效的实证研究。很多为研究而研究现象突出,缺乏实证研究作为支撑。例如个人特征不同的学生有何认知特征上的差异,还缺少全面的、系统的实证材料。鉴于蒙古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者可以深入到蒙古族地区实地考察学生的三语教育实际情况。
第三,研究宏观内容较多,微观内容不足。宏观内容多数集中在发现了蒙古族地区三语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微观内容方面涉及少,且还在探索当中。研究者应更加从微观进行研究,微观的研究是宏观研究的理论支撑,没有微观的研究,宏观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阻。
第四,研究针对性不强。目前很多研究只是蒙古族教育进行整体的理论阐述,且理论深度尚且不够,无法指导教学实践。应缩小研究框架,把蒙古族学生三语学习的特征体现出来,探索出蒙古族学生学习三语的规律,从而有力的指导蒙古族三语教学。
最后,缺乏对三语教师培训的理论支持。三语教师的队伍不断扩大,应更加重视三语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较高素养的教师是培养较高水平的三语习得的学生的前提。可以在各个州或盟增加三语教师培训中心,为在职三语教师举办三语教师培训,加强三语教师的校本培训等。
二、其他问题
(一)文化冲突
1.本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汉文化)的冲突
在多民族国家的教育体制里,主体民族的文化是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宣扬主体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在教材编写上,主要以汉文化为主,所反映的概念、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容易被汉族文化背景的学生接受,而蒙古族学生的文化、宗教、风俗习惯以及传统生产生活经验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内容却很少能在教材中得到体现。
外语基础教育阶段采取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主流文化下的学生相同,忽视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而“三语”中的外语教育是在双语基础上开展的,教师用汉语解释外语,而汉语和蒙语背后的文化冲突增加了外语教育的难度。
2.本民族文化与英美文化冲突
目的语与本民族语言所负载的渊源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价值取向也不同。蒙古族学生失去熟悉的社会符号及规则而产生心理上和行为上的不适现象。例如“狼”是蒙古族的图腾,而“wolf”则是凶残的代表。
3.英美文化与主流汉语文化的冲突
居住在杂居地区的蒙古族,他们与汉语文化和语言接触较多,所以在学习外语的时候,基本表现出明显的“文化冲击”;而居住在聚居区的蒙古族,因为接触和了解得汉文化较少,所以会感受到明显的“文化冲击”。例如“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只有对“露出马脚”这一成语背后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典故有一定了解才会理解这句英文的意思。
(二)教育功利
1.教育理念与考试评价机制存在误区
从学校层面来看,各个学校之间存在各方面的竞争,如为了抢夺生源,为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便形成了畸形的教育理念;从考试评分机制来看,统一作业,统一试卷,统一标准,并没有考虑到个性差异。
2.教师在个人教育价值上存在误区
从个人角度来看,大家都习惯以学生学科成绩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教师工作。而部分代课教师并不能很好地配合“三语”教学,与学生缺乏交流与互动,忽视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在学生心理上造成负面影响;从师资水平角度看,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回民族地区献身教育事业,教师资源的缺乏直接影响蒙古族三语教育的发展。
3.家庭教育功利化
很多学生家长都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认为少数民族教育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学不学无所谓,不愿把孩子送入“三语”班中进行学习,断送了孩子学习母语的机会。
(三)缺乏合适的教材,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教材上来讲,蒙古族学生普遍学习语文乙类教材(较甲类教材简单),但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完全掌握其语言和文化知识,只是一些简单和表面的知识,进而更不利于对英语或日语的学习;从课程设置来讲,大部分学校只设置蒙文课,无法突破传统的扫清字词障碍,阅读课文,翻译课文,理解课文,课后习题等模式,所以应更注重开发新的课程,如蒙古文化课,蒙古习俗课,蒙古服饰课等,应从多元角度树立正确民族观念。
三、结语
本文就蒙古族三语教育提出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启示。目前有关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的习得是否能促进第三语言的学习?不同民族是否在同样的阶段开设外语课?应在几年级对蒙古族小学生开设英语课?在中学的哪个阶段开设英语课?这些都需要大量有效的实证研究。希望通过本篇文章激发读者的研究兴趣,开展蒙古族三语学习者的研究,能够为我国蒙古族三语教育的发展做出貢献。
参考文献:
[1]乌力吉.少数民族三语教育的纵横解读[J].贵州民族研究,2005,(04):181-183.
[2]刘全国.三语环境下外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敖木巴斯尔.三语教育改革实验研究课题的理论构思与实践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04,(01):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