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 强
通过城市修补理念对历史文保区的保护建设进行指导创新,开拓了文保区修复、维护、实践的新思路,也改善了区内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真正实现保留城市文脉、优化城市形态的效果。
城市双修不仅是修复被破坏的城市发展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同时也是保护历史街区的重要手段,还是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城市良性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创新理念。
阜成门内大街历史文化保护区占地约70公顷,重点保护区面积约33公顷,建设控制区面积约为37公顷,有多个国家级、市级、区级文保单位。
城市文保区的更新,要坚持政策指导,规划设计先行。首先对片区内的产业进行梳理;其次对城市形态、建筑立面、街道景观等城市实体进行优化修补;最后对历史文物,包括实体和非实体的历史文化进行保护、保留、完善。其工作程序和各个阶段成果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双修工作程序和阶段成果
由于文保区保护的特殊性,基于城市双修的先进理念进行文保区的修护创新实践,使人们能够看得到城市历史、记得住城市精神、体味到民俗民风,促进城市发展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结合城市历史文保区的特点,对历史街区功能进行修补,延续城市文脉的发展。通过城市双修的理论指导,经过实践创新,总结了规划类、政策类等修补方法,详见表1。
城市双修实际上是延续文明、保留文脉、重铸文化的重要手段,提升并优化了人们对精神文明、道德品质的追求。笔者对历史文保区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梳理,主要工作如表2所示。
生态修复对象是城市生产生活的物质空间和生物群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规划技术创新修复已被破坏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从技术层面分析,在街区内实施了若干规划设计,详见表3。
对文保区内部落后的产业关停并转,制定各种政策吸引、形成以高附加值、高智能的服务业、金融、办公产业为主产业聚集区,以文化产业进行重新布局和规划,详见图2。
表1 城市实体环境改善策略
表2 城市人文环境优化策略
表3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待产业规划完成后,便开始了逐个项目的产业升级和改造,如北京老官园花鸟鱼虫市场改造项目,其产业变迁如图3所示。
历史风貌区内通过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不仅城市形态和景观得到了修复,城市环境也产生了巨大改观。
从城市双修的高度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修缮保护,使白塔寺历史片区的街区景观发生了嬗变。
图2 文保区内产业功能规划图
图3 产业、建筑形态演变发展示意图
1.街区的改造与提升
阜内北街是片区内著名街区,其街区内有录像博物馆等众多历史文保单位,通过对街道的平面、立面进行梳理改造,提升沿街周边产业形态,使该街景观大为改观。
图4 阜成门内北大街改造设计图及对比图
2.历史文保区市政设施的修补改善
对文保区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工程进行了梳理和优化,针对街区内停车占道现象、机非混行等现象,设置了非机动车行驶区域,设置地下停车库、临时停车点、共享单车停放区。针对穿过保护区的地铁交通,实施站点出入口的织补工程,详见图5。
图5 地铁出入口织补工程效果图
对文保区的市政管线进行梳理和改造,给居民创造良好的环境。由于历史街区内有大量的狭窄胡同,在进行雨污水管线改造过程中,采用了新的技术雨污同位技术,既解决了雨污分流问题,也解决了管线铺设问题,如图6所示。
3.生态环境的优化
图6 雨污管线改造工程设计图及效果图
在对文保区的城市修补过程中,尽可能恢复北京四合院绿树成荫的民俗环境,对古树、绿地进行了充分保护、恢复、延展(如图7所示)。如在文保区西侧,结合城市西二环改造,增加了大批绿地。对文保区内的古树名木进行登记造册,制作了维护保护工作计划和编号图,实施定期修剪、维护等措施。
图7 文保区内古树分布图(部分,绿色圆点所示)
同时,规定改造、改善的项目,其绿地率必须达到20%以上,引导和实施了竖向绿化,留白增绿、院内盆绿、屋顶见绿等工程。
在文保区内拓宽道路,建设片区通风走廊,开辟通风气流的研究工作,降低雾霾造成的污染影响,如图8所示。
图8 文保区风道示意图
在城市双修理念指导下进行历史文保区修复,可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基础设施,优化自然系统、美化居民生活,提高城市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