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艳雯
摘 要:沈祖棻的《忍耐》是一首抒情诗,看似简单的诗篇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其艺术魅力在于:语言优美结构匀整、对称,措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呈现出矛盾对立的“张力”;通过互文的艺术手法使诗歌有深度有广度,做到雅俗共赏,体现了诗人在逆境中依旧充满希望的乐观精神,也传达了当时的百姓渴望温暖与光明的时代呼声。
关键词:沈祖棻 诗篇 《忍耐》
沈祖棻,1909年1月29日出生(1909-1977),籍贯苏州,字子苾,别名紫曼,笔名绛燕、苏珂。祖籍浙江海盐。我国现当代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先后在中央大学上海商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和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学习过,在中央大学上海商学院学习期间就因不俗的才情和忧国忧民的宽广胸襟引起了文坛的关注,一首《浣溪沙》将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婉转深刻,也使得她因词中佳句“有斜阳处有春愁”而被人称作“沈斜阳”。后进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更是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并尝试将之与现代的各种文体相结合,既使古典文学的元素发挥新的光彩,也为新文体的作品添加了古朴精致的韵味,使得她的风格在当时的文坛上独树一帜,被誉为“江南才女”。在对各种文体的尝试中,沈祖棻在诗词创作上的成果最为突出,又因其和丈夫程千帆的坎坷生活经历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十分相似,也被誉为“当代李清照”,被师友们赞为“昔日赵李今程沈”,是一位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传奇女词人。除却创作方面的成果,沈祖棻在教书育人和文学研究方面也多有建树。她曾在多所高校任教,讲授诗词、中国文学史等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与同事的敬佩,也以深入浅出的分析方式创作了《宋词赏析》《唐人七绝浅释》等诗词研究专著,足以看出她的文学功底的深厚。能创作能分析,沈祖棻的文学造诣极高,学术生涯成绩斐然,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也盛赞她“是一个集大成者”。
深厚的文学素养与丰富的人生经历使沈祖棻的诗词创作一直保持着高超的水平,她的作品不仅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还记录了20世纪中国的时代变迁,使读者可以通过她的诗词窥见当时的时代风云。沈祖棻最为读者知晓的于抗日战争期间开始创作的古体词《涉江词》是现代词作的精品,完美将现代元素与亘古不变的家国忧思相结合,使词这种古老的文体焕发新的生机,让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得到创新。此外,沈祖棻的新诗也十分优秀,她于1940年在重庆出版的诗集《微波辞》看似简单凝练,却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艺术价值高,深受读者喜爱,本文将要分析的诗作《忍耐》便出自这本诗集。
沈祖棻的新诗集《微波辞》收录了她从1936年到1939年的部分新诗,从侧面展现了她在这动荡年月里的一些经历和心灵体悟。诗集分为两辑,第一辑包含了十首诗,写作时间是1938年至1939年,都是抗战诗;第二辑包含了二十首诗,写作时间是1936年到1939年,都是抒情诗,其中除了抒写爱情的诗篇外,还有一些关于社会生活感悟的诗篇,这些看似简单的诗歌有着丰富的内涵。收录于其中的《忍耐》便是这样一篇诗歌,《忍耐》收录在《微波辞》的第二辑,全诗如下:
你没有夸父的荒诞,不应该学习一点忍耐吗?冬天的冰雪已渐渐地舒解,将望到的是柳条的新绿。
燕子飞来建筑她的新巢,萝蔓装饰上春风的墙壁,昔日漂泊于江湖的小白帆,也将傍春水岸而系缆了。
不用再埋怨过去的寒冷,它带来春天更多的温暖;等过了二月,三月也快,你将眩目于桃花的灼灼。?譹?訛
诗的第一句“你没有夸父的荒诞,不应該学习一点忍耐吗?”表明了诗人的感情倾向,诗人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说服力,表示“应该学习忍耐”。那需要“忍耐”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这一句的前半句。前半句中提到了夸父,夸父逐日这个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基本上是妇孺皆知的,夸父因与太阳赛跑,最后干渴至力竭而亡。他想要捉住太阳来为族人所用,因为太阳能促使动植物健康生长,也能驱赶对人类身体伤害极大的严寒,太阳象征着温暖和希望。所以从夸父这个典故可以看出,诗人所说的忍耐是针对缺乏阳光、缺乏温暖的忍耐。结合下一句我们发现这个想法得到了证实,诗人提到了“冬天的冰雪已渐渐地舒解,将望到的是柳条的新绿。”这一句点明了诗歌中叙述的时间,是在冬季的末尾。这句诗中提到的冰雪消解和柳条抽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民间与冬至节气相关的民谣——九九歌,虽然不同地区的具体歌词会有不同,但大致的内容几乎是一致的,这里我们就以北京地区的九九歌为例: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插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雁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从民谣中能看出“柳条的新绿”是在五九六九的时候,而诗人写道的是“将望到”,说明还未看见柳树发芽,也还未到五九,应该是处在一个比较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位于五九之前的三九或者四九。从歌词以及常识可知,三九四九是冬至数九最寒冷的时段,北京地区流传的九九歌只委婉地说“冰上走”,但是在南方,例如我们家乡这一带,歌词写的是“三九四九冻死猪狗”,可见寒气的凶猛。因此,诗歌中的时间是“黎明前的黑暗”,是冬末最寒冷的时候,也是距离来年初春最近的时候。诗人说的“应该学习一点的忍耐”也就是忍耐严冬,忍耐身体上感觉到的寒冷,也可以说是忍耐温暖与希望就在前方时心灵上感受到的焦虑。
接下来的一小节是对“忍耐”结束后的美好未来的向往。这一小节用了许多与春天相关的意象,诸如燕子筑巢、萝蔓、春风和泊于春水岸边的小白帆,是即使在严冬时节想到也会感到温暖和希望的意象。燕子和小白帆两个意象除了它们在传统文学中所代表的意义,在这首诗中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上文在诗人的简介中提到过,诗人沈祖棻的有一个笔名叫做绛燕,而她的丈夫,是著名的文学家程千帆先生,两人在1937年的流亡途中于安徽仓促完婚,为《微波辞》写了序的时任中央大学法国文学教授的徐仲年先生在诗集的序中写到“《忍耐》与《新居》应当连在一起读,因为《忍耐》中的这头‘燕子是‘绛色的,而‘小白帆既是‘千帆,既是现在的燕子的丈夫。他们的结合是艰难的,经过了长时间的抗争才成功。”?譺?訛《新居》是《忍耐》在《微波辞》里的后面一首诗,表达了沈祖棻对于新居落成的快乐,以及对丈夫“小白帆”为新居建成而做的努力的感谢。由此可以看出,“忍耐”过严寒以后迎来的不仅是气候意义上的春天,还有诗人在生活层面上的“春天”。“萝蔓装饰上春风的墙壁”一句也与《新居》里用“薜荔”将“粉墙”装饰得“青翠”有相似的美感,都是想象家园被缠绵浪漫的香草围绕,以示对二人组建的家庭的美好憧憬。“昔日漂泊于江湖的小白帆,也将傍春水岸而系缆了。”这一句应该来自于温庭筠《望江南》里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然而和温庭筠在词里所表露出的情感倾向不同,沈祖棻在《忍耐》里表达的是千帆过尽以后,属于自己的那一艘“小白帆”划过春水来到自己身边,满载着希望修补了之前等待时的“断肠”。这里借用《望江南》里的名句是十分恰当的,因为这首词就是描写一个女子在等待幸福、在忍耐意中人还未出现的煎熬。诗中出现了和词中相似的意象和场景,但是表达的情感却是与词相反的,这里是对忍耐之后得到的美好结果感到欣慰与向往。沈祖棻准确地将古诗词和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改造糅合,丝毫不违背和谐,再次体现出她的古典文学素养与创作才能。
最后一节从上一节的美好憧憬中回到现实,再次强调忍过最寒冷的时刻将会迎来温暖又美丽的春天。“不用再埋怨过去的寒冷,它带来春天更多的温暖;”不同于普通人在忍耐中的自怨自艾,诗人是在用理智的眼光来面对现下所忍受的寒冷。她对待寒冷的态度是“不用”而不是“不要”,“不要”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恳求感,而“不用”给人更笃定、更气定神闲的感觉,心态是更为主动的。“不用再埋怨过去的寒冷”是因为“埋怨”对于“忍耐”一点作用也无,反而会使心情低沉,增加“忍耐”中的焦灼;并且诗的前文中也已经提到过了,最寒冷的时刻已快过去,而此刻 “忍耐” 的寒冷还能为春天带来温暖的能量,希望就在前方。就像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里写到的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样,沈祖棻这里说的 “忍耐” 不是悲哀地忍气吞声,而更像是理智乐观地接受来自生活的挑战,是令人敬佩的。后一句 “等过了二月,三月也快,你将眩目于桃花的灼灼。”是对上一句的补充,表明“忍耐”很快就要到头,并且寒冷带给春天的温暖将会吹开桃花一朵朵。此外,“桃花的灼灼”出自《诗经》里的《桃夭》一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描写新娘在春日出嫁的,用这一句结尾,也是与上一节中的内容相呼应,表明“忍耐”之后诗人将迎来气候上和生活层面上的两个春天。到这里整首诗结束,沈祖棻构建了一个历经严寒以后的美丽春天,而我们从诗中语境得知,她在写出这些春日盛景的时候仍旧是身处于对寒冷的忍耐状态中的,从这首诗写作的时间背景我们也知道这首诗写于沈祖棻与程千帆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因此这首看似简单的诗歌也就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了,沈祖棻用理智乐观的态度解构了现下环境的寒冷可怕,她写下这首诗是为了给在逆境中的自己打气,给与她共患难的丈夫程千帆打气,也是为了给千千万万在忍耐严寒、等待希望的人打气。诗人的坚强与胸襟可见一斑。
就像《涉江词》用古老的文体写新事物一样,这首诗虽然是新诗,但是古典文学的痕迹十分抢眼,新旧交融,极具沈祖棻的个人特色,具有互文性的特征。“朱力亚·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为指涉这一术语,表示任何一部文学文本‘应和其他的文本,或不可避免地与其他文本互相关联的种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是公开的或隐蔽的引证和隐喻;较晚的文本对较早的文本特征的同化;对文学代码和惯例的一种共同积累的参与等。”?譻?訛这说明古典文学可以给诗人的创作提供互文性条件,“成功的互文可以给读者以陌生的感觉,从而增加艺术价值……”?譼?訛沈祖棻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她在诗中加入了夸父的典故、传统民谣九九歌,还有温庭筠的《望江南》,《诗经·桃夭》,以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互文性超越于国家和民族,各民族国家的文学互相借鉴、互相指涉的空间是无限的……”?譽?訛),这些恰如其分的中外文学精华,使诗歌的内涵变得深刻和丰厚起来,让诗歌的字里行间渗透了復杂的韵味,丰富了阅读体验。并且她打破了新诗与旧体诗词“俗”与“雅”的界线,让二者完美融合,带给读者雅俗共赏的体验,扩大了读者群的接受范围,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现象。
总的来说,诗中的措辞恰到好处,温柔优美,但又有着坚定的力量。从结构上看,诗篇短小精悍,每节字数以11个为主,节与节、句与句之间匀整、对称。从艺术手法上看,诗人运用了互文的艺术手法,增加了诗歌的深度与广度,使诗歌能够雅俗共赏。诗中表现了现在忍耐的寒冷与即将来到的温暖之间的矛盾对立,最后在诗人乐观、理智的态度中得到和解,使诗歌充满了张力。沈祖棻在寒冷与战乱的流离的双重磨难下写出这一首充满希望的诗篇,不仅体现了她温柔又坚强的性格和理智乐观的心态,还反映了当时的老百姓渴望希望与温暖的普遍心态,使诗歌具有了时代意义。
注释
?譹?訛 沈祖棻.微波辞(外二首)[M].石家庄:河北出版社,2000:61.
?譺?訛 沈祖棻.微波辞(外二首)[M].石家庄:河北出版社,2000:10.
?譻?訛 M.H.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M]罗金鹏.朱荔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73.
?譼?訛 刘俐俐.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2.
?譽?訛 刘俐俐.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62.